全部

传统民俗何以“出圈”?(文化只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殷 波

2024-04-17 12:07:04

原标题:传统民俗何以“出圈”?(文化只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传统民俗何以“出圈”?(文化只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清明假期,福建泉州蟳埔簪花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体验。“簪花围”是蟳埔女簪发戴花的传统民俗,已成为当地文旅IP顶流。事实上,自春节以来,一系列地方传统民俗成为文化仪式、节日旅游等网络话题的焦点,除蟳埔簪花,还有福州游神、广东潮汕英歌舞等。这些活动不仅现场人山人海,线上观看播放量也数以亿计。

原本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并以不同形式进行参与,曾经乡土化的民俗活动成为流量热点。所谓“民俗热”、民俗文化“出圈”,不仅表现在于某一类民俗的受关注度,更意味着民俗文化生态实现了新的建构和发展。

从今年大热的游神、英歌舞来看,新主体、新创意、新媒介和新场景的融入,成为传统民俗活动鲜明的特色。

在这些“出圈”的民俗活动中,年轻人是主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传播者,所谓“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的组织模式,体现了民俗活动中代际人群的构成特点。年轻群体的生活视野、审美趣味、文化观念、传播习惯等产生直接影响,使传统民俗呈现“年轻态”特点。

许多新创意融入民俗活动。例如今年福州游神活动,对庄严肃穆的传统形象进行创新,在脸谱及服饰图案中融入“漫画脸”等当下审美元素,还就“世子天团”的人设等进行人格化解释和生活化演绎,打通了传统民间信仰与当代生活,建立起具有亲切感的关联。又如英歌舞,在原生态民俗歌舞基础上,融入文化IP、周边文创产品开发,并运用数字虚拟技术营造仪式感,实现了民俗文化的再生产。

同时,新创意的融入与新媒介的应用密不可分。特别是短视频的多元化剪辑和网络空间里实时互动、现场沉浸式的直播,使传统民俗热闹的线下活动与网络转发、创作、“造梗”的线上活动连成一体,民俗活动从“在场”到“在线”,快速裂变式传播,使之成为“爆款”。

此外,新场景也是当前民俗活动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随着文旅融合、虚拟空间等体验需求增长,以往地方性民俗活动场景进一步丰富。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龙年民俗庆典活动此起彼伏,跨越山海奔赴一场传统仪式、文化盛典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文旅消费选择。广东卫视湾区春晚上英歌舞与摇滚乐“混搭”的文娱场景,佛山“行通济”民俗的元宇宙场景——将走古道、逛庙会、燃烟花等民俗活动纳入虚拟空间,都体现了民俗文化数字化、审美化、旅游体验化的新趋势。

当前,传统民俗在新的传播媒介、文化创意、参与人群以及文旅场景融合发展中,正在实现文化生态意义上新的建构。

民俗生态的变迁是文化现代化演进的必然。从古至今,节日民俗从原始祭祀发展到公共交流,从祭天娱神演化为民众游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历史上,古老的游傩、傩祭等突出驱疫避邪、祈福纳祥、酬神娱神的意义,如今的游神、英歌舞在保留吉祥祈福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向现代社会的欢庆、交往和娱乐功能演化。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节日民俗活动中大众的高度参与、创意的更新介入、网络空间的互动传播、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化,都凸显了传统民俗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根本意义——通过活态的实践体验,不断唤起民族文化记忆。

可以看到,今年热度很高的民俗活动往往以鲜明的视觉形态加以呈现和表达,通过歌舞仪式等使人参与其中,古老的传统由此进入当下生活,历史积淀的记忆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相结合,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要以客观、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民俗的更新发展。比如,网络媒介的介入,固然存在信息“碎片化”、图像“拟像化”的问题,但网络社群和平台算法构建起新的联系,也使民俗文化的传播以新的逻辑组织起来,形成不同维度的认知、参与和记忆。又如,新创意、新场景的植入,虽不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改写和功利化利用,但也由此促进了大众的高度参与、跨地域的交流传播,进一步建立起传统民俗与当代生活新的连接点。另一方面,需要坚持对民俗本质意义的把握,包括在社会公众层面,进一步普及提升对于民俗的历史文化认知,普遍葆有对民俗传统内在意义的理解和尊重,确立创意衍生必要的“边界感”,使传统民俗在网络、社群、文创、文旅的新传播生态中处于正向的发展轨道中。

笔者认为,在政府相关工作层面,应把握传统民俗之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从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建设文化家园的意义出发,传承发展民俗文化,开展民俗活动。从文化赋能经济的角度看,也需深度发掘民俗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民俗与当下生活深度契合的过程中创造价值,致力实现文化的深度赋能、长久赋能。此外,在民俗相关研究者、传承人层面,还要持续关注民俗文化活动不断向审美体验发展的趋势,从传统民俗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维度,推进必要的研究阐释和普及传播,避免民俗活动沦为空洞的视觉影像,使民俗传统始终保持精神纽带的韧性。

民俗如长河,从旷古奔流而来,在当下生活中回旋激荡,时时唤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记忆,也不断融入新的活力。守其根本,建其生态,民俗之河还将涌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防治结合,关注骨健康

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李苓管仁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患骨损伤及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在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骨质疏...[详细]
健康报 2024-05-17

医养结合网络托起健康晚年

本报记者赵星月特约记者刘青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将医养结合作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详细]
健康报 2024-05-17

直“联”基层 普“汇”万家

本报记者宋珏遐通讯员宋俊焘今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山东省分局紧紧围绕服务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坚持“促便利、防风险”并重,在...[详细]
金融时报 2024-05-17

以便捷支付迎接八方“赶烤人”

本报记者方华通讯员黄鹏2023年,“进淄赶烤”的八方来客,让国人见识了淄博烧烤的人间烟火气。2024年“五一”前后,淄博再度升腾起不一样的...[详细]
金融时报 2024-05-17

“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为抓手,立足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驱...[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多路径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以学科实践方式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新理念。数学学科应该创设多种实践路径,引领学生经历超越学科的综合观...[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用美好教育回答教育强国之问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体系统以教育强区建设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重点,聚力打造省内一...[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吸引力

养老护理,这个曾被认为专属“家政阿姨、大叔”的行业,却悄然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2020年9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成...[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校家社“一盘棋”破“小眼镜”顽疾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关于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顺峰介绍,...[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从山东日照来到江西南昌师范学院,师范生朱瑞达不曾想到,因为在校期间深入挖掘了不少江西本土的红色故事,...[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构筑“数字国际化”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高质量...[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创新钢琴教学 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关键,对其立足社会和终身发展至关重要。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钢琴教学在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的同时,重视...[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5-1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020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0207邮发代号:1-175国外代号:D1228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沈阳西安福州深圳济南杭州无锡同时印刷地址:...[详细]
中国证券报 2024-05-1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