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2021-05-06 09:40:05

原标题: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宁波5月6日电 题: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作者 童笑雨

下了余姚北高铁站,跨越21公里,倒腾两趟公交。这是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的“上班”路线。这个“五一”假期,他在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工地度过。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重要纪念年份。“五一”假期,记者来到井头山遗址,探访考古人不一样的“劳动节”。

分门别类整理好的贝类。 童笑雨 摄

井头山遗址距今8000多年,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循着地图到达井头山遗址考古工地时,已是上午9点多。这是一处不起眼的遗址场地:

出土后修复的陶器。 童笑雨 摄

大门对着的是国道,“邻居”们都是企业,鲜少有人在路上行走。往里望去,野草长得有半人高,还有许多被塑料薄膜包裹着的土堆。若不细看门口“井头山遗址考古工地”这几个字,没人会知道,这里埋藏着的是8000年的历史。

孙国平和井头山遗址工作人员在交谈。 童笑雨 摄

因为是“五一”假期,工地里只有几个考古队员留守。自2019年开始发掘井头山遗址以来,孙国平至少每年有9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度过。这个假期也不例外。

他的工作繁杂:出土遗存资料整理、二期发掘工作筹备、接待到访者……见到孙国平时,他正在指导民工简单清理出土遗存。

孙国平展示出土的木器。 童笑雨 摄

井头山遗址有一个“别称”:史前海鲜市场。这里出土了大量的蚶、牡蛎、海螺、蛤、蛏等贝壳。此外,还有成堆鱼骨、散落的海鱼脊椎骨、木器等。

孙国平说,第一期发掘已经结束,但更繁复的整理工作还在后头。现场可以看到,不同种类、大小的空贝壳,被整齐地码在筐中,这些都经过了简单的淘洗。

淘洗用的筛子。 童笑雨 摄

淘洗装备是自制的,那是一个个悬挂下来,浸在水里的正方形的大筛子。筛子分两层。

“筛下来的都不会丢掉,主要是为了分类研究。”孙国平指了指墙边层叠堆放的塑料筐说,除了贝壳、骨头等看得见的遗存,原本包裹在土层中的植物种子、碎骨渣等微小遗物会落在下层小孔的筛网上。“通过种子,我们能了解8000年前先民们吃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驯化这些种子所属的植物的。”

现场整理好的贝壳。 童笑雨 摄

淘洗过的遗存,都会被收藏在工地的两个简易仓库中。一个存放贝壳,一个则是存放木器、陶器、骨器等。

只要在工地,孙国平就会拿着小水壶,给浸泡在水中的有机质文物加水。比如那一只保存完好的木碗,以及盖上塑料薄膜,连同土层“打包”的麻栗果。他笑称,自己像个花匠。

连带“土层”打包的麻栗果。 童笑雨 摄

他说,给文物浇水,是为了保持它们出土时的形态。“比如木器,若不放在水中,或者不小心让它们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木头就会很快开裂、变形后坏掉。”

这些木头,都是孙国平呵护的“宝贝”。他说,在普通人眼中,它们“一文不值”,但在考古专家眼中,这是解码8000年前先民生活状态的钥匙。

事实上,在井头山遗址考古工地,还有第三个“仓库”。这个“仓库”有些随意,是搭在考古队员房间门前的一块块木板。木板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破碎陶片。

假期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研究员黄渭金的工作,就是根据出土的地层,给陶片编号。这也属于出土文物的归类整理。记者见到黄渭金时,他面前已经摆满了一筐筐编好号的陶片。

这个工作很枯燥,有时候坐着就是一整天,也没人能聊天,但黄渭金仍埋头整理着。

他说,井头山遗址出土陶片太多,若不做地层分类,会对后期研究造成影响。

“考古的前期发掘很苦,后期的文物整理也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实在坐不住了,他会和孙国平一起,为木板上的破陶片,找找“失散的兄弟姐妹”,看能不能拼成一件完整的陶器。

寻找的过程,仿佛是一场“连连看”。陶片的颜色、质地、内胎层的质感等,都是分辨的指标。

“五一”假期和两位考古前辈作伴的,还有“90后”吴恩东。

他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海洋考古专业学生,主要负责井头山遗址出土贝类、鱼类研究。“鱼骨鉴定是最难的,你不知道手中的这一块,是出自鱼的哪一部分。尤其有些关键部位,要核对各种标本,慢慢找。”

在吴恩东的房间里,堆着一筐筐的贝壳和鱼骨。他说,考古工作者和上班族不同,整理期间没有具体的上下班时间,平时工作都靠自觉。有时因为一项研究,工作到半夜是常事。

出土的木碗,平时放在水中。 童笑雨 摄

用孙国平的话说,就是“恨不得把一个人当三个人来用”。他说,考古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但现在从业者太少,自己能干的就多干点。”

现在,他正筹备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工作。“整个遗址有2万多平方米,一期发掘范围才700多平方米。”

孙国平所指二期要发掘的地方,如今仍被草丛覆盖。他希望,二期工作能尽快开展,自己能找到8000多年前的村庄是怎么布局的,先民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退休前,把这个中国最早的海岸村落——井头山遗址揭示得更加清楚一些。”(完)

【编辑:苑菁菁】

[责任编辑:杨凡、崔中连]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与时间赛跑

全球连线 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与时间赛跑——约旦共产党总书记法拉杰谈中共治国理政和中国发展成就。“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详细]
新华网 2021-05-06

家乡的胡辣汤

老家河南的胡辣汤带着儿时的味道、带着生活的记忆,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是我难以忘怀的家乡滋味。正街大道边的店铺吃者云集,幽深狭窄的小摊...[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注意防范!大风沙尘已到张家口 预计11时影响北京

据@气象北京,目前大风、沙尘已经抵达河北张家口地区,预计11时左右自西北向东南影响北京,请做好防范。@北京环境监测8时发布的空气污染监...[详细]
北京日报微博 2021-05-06

习近平的4月

[详细]
央视新闻 2021-05-06

从党史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学习百年党史,回顾辉煌历程,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城市转型发展 古都生机勃勃

图① 在2019北京国际潜水展上,参观者被展品吸引。图④ 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瞥。古都中轴线,申遗促保护[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不惧风浪、创造伟大成就的底气”(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访布基纳法索争取进步人民运动主席西蒙·孔波雷

“100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贫穷落后;今天的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国奇迹’令人尊敬和向往,其密码正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坚定红色信念 凝心聚力干事

北京日报供图。北大红楼。志愿服务坚守初心[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五一”假期,餐饮市场加快复苏 消费不浪费 美食更美味(经济新方位)

“五一”假期,餐饮消费红红火火。4月27日,家住上海青浦的孙锷起了个大早,前往江苏苏州参加“约‘惠’沪苏百车车友太湖美食自驾行”活动...[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北京篇章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北京作为伟大祖国首都,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是最早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也是许多重大党史事件发...[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居民小事就是我的大事”(我是共产党员)

现在的小塘社区,美起来了。以前,这里曾经粪堆、柴堆、草堆乱放,虽然影响环境卫生,但各家各户把“三堆”放在院门口已成了习惯。2020年年...[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仰望星空的奋斗者

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有无数暗物质粒子穿越人体和其他物质,看不见摸不着。距离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我国第一颗天文卫星“悟空”号以日...[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为完善养老服务提供法治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立法新实践)

图① 在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砖桥社区服务中心,一对老年夫妇展示和志愿者制作的手工艺品。●《条例》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应当不低...[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5-0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