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农大学子:田间地头走“硒”望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2022-08-25 06:49:08

原标题:中国农大学子:田间地头走“硒”望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场开在村头的农业技术研讨会。

“生物纳米硒是什么?有什么优势?”一双双渴求了解的眼睛望向徐巧林。

徐巧林是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同时也是京硒子研究生创业创新团队(以下简称“京硒子团队”)负责人。生物纳米硒正是京硒子团队研发出来的。

“生物纳米硒不仅安全性高、活性强,而且在生物体内吸收转化效率高,在全国各个示范基地的应用效果很好。”徐巧林介绍说。

8月10日,一场关于富硒功能农业发展的探讨会在山东省淄博市石马镇桥西村举行。作为今年中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团队,京硒子团队连续走访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桥西村、博山镇上瓦泉村。4名农业学子在金针菇栽培大棚内查看作物长势、在草莓温室讲解肥水管理,延续京硒子团队与博山富硒产业的5年之缘。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等系列政策“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作为一个72%国土面积缺硒的农业大国,我国有超7亿人口需要补硒,发展富硒功能农业是实现健康中国的‘硒’望之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郭岩彬教授介绍说。

技术是富硒农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技术支撑,市场前景再好也无法实现富硒农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功能农业实验室国家公益性项目——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落户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次年,刚刚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的徐巧林加入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来到上瓦泉村开始了科技扶贫的第一站。

“上瓦泉村位于博山镇南部深山区,地处博山、沂源、莱芜三县市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徐巧林介绍说,2009年以前这里一直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种植品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900元。

2015年,徐巧林牵头成立京硒子团队,在包括上瓦泉村在内的博山区开始了长达5年的富硒粮食、蔬菜、水果等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

团队成立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我国富硒农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富硒区土壤硒有效性差、富硒农产品中硒含量不稳定,以及缺硒区缺乏安全高效的硒营养剂及富硒生物转化技术问题。

为了破解难题,团队研究了不同土壤背景、30余种作物对硒的吸收和转化规律,运用前沿的生物纳米硒合成技术,研发出针对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土壤背景专用的富硒营养液系列产品。同时创建配套的精准化施用技术,形成20多个因地制宜的富硒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用于生产安全、优质的富硒农产品,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徐巧林介绍,如今京硒子团队已经掌握了土壤硒活化技术、作物硒含量稳控技术、生物纳米硒发酵工艺三项以生物纳米硒为核心的关键技术。

“我们的生物纳米硒的10吨发酵工艺,一条生产线每天可满足1万亩农田的用量,而且安全性比有机硒高10倍,比无机硒高100倍。”徐巧林骄傲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尽管如此,在农业科技领域,科研技术的成功往往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富农产业才是最终目的。而横在两者中间的难点之一就是技术推广。

事实上,在团队开始推广富硒技术时,村民们并不买账。“村民传统种植观念相对守旧,对硒元素根本不了解,种地不施用化肥、农药,还要达到富硒标准,老百姓觉得难度非常大。”徐巧林说。

为了让村民接受这一新事物,团队率先建立5个富硒有机草莓种植试点。有了的团队技术加持,草莓硒含量达到32-51微克/千克(这是以往种植技术的15-20倍)。

事实胜于雄辩,当年种植试点创造了每亩收入7.5万元的奇迹,5个试点种植户对收入非常满意,全村村民发展富硒有机草莓大棚的热情迅速点燃。

在京硒子项目的带动下,上瓦泉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1.5万多元,村集体收入由2万多元增长到现在的100多万元。上瓦泉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机富硒专业村,生产的富硒有机草莓、富硒有机韭菜成为博山区的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全市率先依托富硒农业化贫为富的示范村。

如今,再度来到上瓦泉村,徐巧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团队在这里采用生物纳米硒富硒技术发展富硒粮食、蔬菜、水果等种植已有5年,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陌生是因为每一次来都看到这里变了个样儿。”徐巧林说。

“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富硒功能农业国家项目和京硒子团队落户以来,村里全力打造中国富硒农业示范区,富硒农业发展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上瓦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成说。2017年12月,这位带领村民致富的书记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随着技术的成熟,京硒子团队并没有把目光只停留在博山。

2018年,在深入调研后,徐巧林把先进技术带回了自己的老家湖南。被誉为“中国硒乡”的湖南桃源村民守着富硒土却难以生产富硒粮。京硒子团队在这里建起千亩级的示范基地,使当地水稻硒含量提高5-10倍,每亩增收超2000元,村民在看到效果后更是纷纷加入。“最终我们发展富硒水稻种植3万亩,实地指导300余户,带动100余户脱贫。”徐巧林说。

不止如此,京硒子团队还在全国13个省24个市县进行全面的产品推广和免费技术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雯说:“农学青年在实践中既培养了知农爱农情怀,又在服务三农中担起了强农兴农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解民生之多艰’的农大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田埂上的音乐梦想

7名身穿蓝白校服的孩子,在音乐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乡间风物认识音符。日前,第三届“田埂上的童年——腾讯荷风艺术行动音乐会”在中央歌剧...[详细]
中国青年报 2022-08-25

乡村教师于朋燕:踏上援疆路 带回“诗与远方”

“责任”一词,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刘集小学教师于朋燕心里,从来都是具体、清晰的。乡村教育,关乎公平。“学生高高兴兴地搬进新的...[详细]
中国青年报 2022-08-25

压实责任助企纾困

围绕全市稳经济增长系列政策落实情况,青岛市纪委监委设计制作调查问卷,重点了解企业和市场主体对相关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依托营商环境监...[详细]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2-08-25

青岛莱西:城市更新全面提速 民生工程直抵人心

▲莱西市城区夜景(青岛莱西市委宣传部供图)。今年以来,山东青岛莱西市奏响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工“集结号”,深入实施旧城...[详细]
中国日报网 2022-08-24

青岛即墨:“非遗”花边 助推乡村振兴

8月23日,山东青岛市即墨区温泉街道宫家村的王培霞正“挥舞”着手中的针线绣出花边的雏形。8月23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温泉街道宫家村妇女...[详细]
中国日报网 2022-08-24
办实事|网友反映行人过马路绿灯时间太短 山东威海:已调整

办实事|网友反映行人过马路绿灯时间太短 山东威海:已调整

人民网威海8月24日电(聂俊穹)“市区很多地方的红绿灯设置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成年人需要在绿灯亮灯后第一时间快步走才能通过,老人和...[详细]
人民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山东有能力、条件和基础,既为一域增光,也为全局添彩!

山东有能力、条件和基础,既为一域增光,也为全局添彩。责编 曾震宇[详细]
光明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走在前 开新局|东营区化解城市管理基层力量薄弱难题

面对基层一线综合执法力量薄弱难题,东营市东营区全面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创新“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全面改善城市资源整合不到位以及由此...[详细]
光明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蒙阴县勇做乡村民宿发展齐鲁样板 已发展民宿片区12个

8月24日上午,蒙阴县“老区新貌·崮乡走在前”主题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现场获悉,蒙阴县勇做乡村民宿发展的齐鲁样板...[详细]
光明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九大比较优势支撑山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九大比较优势支撑山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责编 曾震宇[详细]
光明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蒙阴:永葆铁军本色 捍卫绿水青山

8月24日,蒙阴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现场获悉,蒙阴县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详细]
光明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嘉祥县道路运输证照 迈入电子时代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张培龙)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必须随身携带道路运输证、从业资格证,对于常年在外从事道路运输的驾驶员来说,很容易遗失...[详细]
光明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创新助企“战术打法”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王理想)今年以来,嘉祥县指挥部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效能实施、高标准推进,深入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将指挥部搬到园区...[详细]
光明网山东频道 2022-08-2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