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在风景中住在幸福里走在致富路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姜东良 李 娜 波

2022-05-24 09:32:05

原标题:活在风景中住在幸福里走在致富路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 本报见习记者 李 娜

□ 本报通讯员 李 波

这里层峦叠嶂、泉水潺潺,春有牡丹芬芳、夏有鸟语花香、秋有硕果累累、冬日的大棚生机勃勃。

这里家家住楼房,燃气、电梯入户,老人免费用餐,每月领取村级养老金。

这里实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里,就是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从2005年开始,芦南村因地制宜,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入手,在自治、法治、德治中走出了一条幸福路、致富路。村里连续18年没有出现过一起上访案件,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家园、山东省文明示范村。

“18年来,我们芦南村从脏乱差的贫困村,建成了现在美丽的富裕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现在村民安居乐业,幸福满满。”2021年获评“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虎平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环境变美了

1991年,而立之年的贾虎平离开老家,来到济南郊区从事蜂窝煤加工和建材经营,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到2004年已经拥有资产过千万。2004年42岁的贾虎平受邀回村参加选举,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芦南村三面环山,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村民私采乱挖,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小石灰窑、小采石场将山体采挖得满目疮痍,全村山林植被破坏严重,山上山下尘土飞扬,地上污水横流,气味难闻。全村200多户、620余人,人均耕地只有0.8亩,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改变,从环境治理开始。新一届芦南村村“两委”作出立刻关停石料厂和石灰窑的决定,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关停了村内十几个石料厂、石灰窑。看到村里账上没钱,刚刚当选村主任的贾虎平捐出了第一笔款38万元,对村里放羊采石的村民进行了经济补偿,封山得以顺利进行。

2005年,芦南村开始了封山造林行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山,每人栽300棵树,每年不断补种,先后共栽种各类树苗120多万棵,荒山绿化率超过80%。同时,芦南村出台了禁止牛羊上山的规定,取缔了所有的放羊行为。对以养羊为生的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贴。此外,芦南村还筹措资金,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15个拦水坝,为保护生态和农业灌溉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今的芦南村,山上郁郁葱葱,山间波光粼粼,村民们在如画的风景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生活更顺心

2005年,芦南村谋划拆旧村建新区,把村民从破败的老村迁移出来。村“两委”积极争取政策,通过实施国家“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复垦耕地127亩,争取到奖补资金3810万元。资金有缺口,贾虎平个人又垫付了4000多万元。芦南村共投资8000多万建成了五栋新住宅楼。

2013年5月,芦南村村民乔迁新居,居民楼全部配置电梯,统一安装太阳能和热水器、有线电视、天然气等。芦南村实行60岁以上村民退休制度,每年向村民发放土地收益金、资源收益金和退休金,并为全村60岁至80岁老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村里每年支出20万元补助学前教育,每年支出40万元用于70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在幸福院免费就餐,村民免交物业费。

居住条件改善了,如何让村民生活更舒心、顺心?芦南村大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通过打造网格化治理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等村级社会治理中心,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网格员走进每家每户,了解群众诉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引导村民自行化解矛盾纠纷,累计防范、化解各矛盾纠纷问题400余件。

日子有奔头

为了最大化利用芦南村自然资源优势,村“两委”结合现代田园产业模式,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从2013年开始,芦南村成立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了合作社的股东,村民入社率达到100%,采用动态分红的运营方式,每年每人发放资源收益金2000元。如今,芦南村逐步建成了集高科技农产品种植、果品采摘、花卉繁育观赏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林。

村民们“腰包”鼓起来,精神上也要富起来。芦南村组织村民开展“乡村普法课堂”活动,累计举办170余次专题普法宣传。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组织本村妇女成立“巾帼评委小组”,对村民的文明习惯、邻里和睦、环境卫生等开展评价,连续多年组织评选“好儿媳”17名、“好婆婆”23名,倡树起了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精打细算用 涓涓水长流(深阅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水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规范用水计划;建设地埋式净水厂,加强再生水...[详细]
人民日报 2022-05-24

滨州,我家乡的城(我与一座城)

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到武汉读大学,它就一直站在那里,不露声色地目送或者迎接。在外面读书的时候,每次填档案,籍贯一栏,我总是习惯写下...[详细]
人民日报 2022-05-24

大同 博物馆串起一座城(解码·博物馆的力量)

核心阅读展陈、修复精美文物,探索博物馆“总馆+分馆”模式,将文物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和日常生活……山西大同立足自身特色,通过丰富多样的...[详细]
人民日报 2022-05-24

筑牢国泰民安的基石

行走在城市街头,可以看到24小时警灯闪烁的警务站、风霜雪雨巡逻不停的治安民警;来到广袤乡村,随处可见打通农村警务“最后一公里”的驻村...[详细]
人民日报 2022-05-24

【光明论坛】扛起彰显“中国之理”的学术责任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详细]
光明日报 2022-05-24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党内法规实施评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对于推动党内法规...[详细]
光明日报 2022-05-24

我是运河人 我护运河清

【青春之我】 任少楠,男,1989年生,山东省临清市水利局工程师,“临清市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防汛抗旱等...[详细]
光明日报 2022-05-24

运河百年通水 青春值此扬帆

【观察者】  刘辛遥,90后青年,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组织部选培生。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研究方向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曾参与大运...[详细]
光明日报 2022-05-24

坚持“两创”方针 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多年来,...[详细]
光明日报 2022-05-24

通南北 连古今 向未来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守护大运河】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因“运”爱上一座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一张游客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详细]
光明日报 2022-05-24

创造国土绿化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详细]
经济日报 2022-05-24

小麦喜开镰

眼下,山东省枣庄市小麦陆续开镰,当地农民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抢收晾晒小麦。5月23日,在枣庄山亭区新河村麦田,农机手操作大型收割...[详细]
解放军报 2022-05-24

解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用题”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开《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齐长城点段辟为参观游览区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该...[详细]
中国文化报 2022-05-2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