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转场黄海 续写荣光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2-12-09 22:27:12

12月9日14时35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十四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47-50星、东坡08-10星等1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捷龙三号火箭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今年第三次海上发射任务,执行本次任务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具有“运载能力强、整流罩包络空间大、发射方式多样化、经济性好、发射效率高、履约周期短”的特点。

新型号、高密度任务对发射团队整体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碧波荡漾的深海蓝天,从三晋大地到齐鲁沿海,此次发射任务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在远离陆地发射场的区域,第五次进行海上发射任务,这支队伍,主要承担着新型产品的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效果评估等任务。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了以多次长征六号发射任务、五次海上发射任务等为代表的开创性、标志性工作,捷龙三号的发射成功,使该团队综合发射能力再一次得到有效验证。

自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成立以来,依托各项工作任务,不断磨练摔打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强能增效,培育综合能力新的增长点,聚焦场区外发射能力的提升,在组织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上大胆创新探索、持续发力,多项成果在航天发射任务中得到应用。

红色励志提升“内力驱动”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确保质效,要结合任务实践,以精准滴灌方式、喜闻乐见形式,深入学习宣传大会精神,把大道理、实道理讲到参试人员心坎里,让党的声音响彻在任务一线。”该团队负责人介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发布后,该团队高度重视人员思想,利用模拟训练、工作生活间隙,全时为参试人员进行要点导读,通过开展“微解读”、“微辨析”、“微宣讲”等方式,营造处处有课堂、时时被熏陶、人人受教育的浓厚氛围。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仪式教育是红色教育的一种载体,而海阳红色资源丰富厚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该团队任务过程中,把海阳红色资源作为活动开展的生动教材,精心设计布置海天文化氛围,通过参观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观看红色电影等“沉浸式”教育活动,把参试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形成融文字、图片、音乐、视频为一体的多维立体学习模式,让党史学习从“定时定点”到“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参试人员的工作热情。

课堂进厂房,岗位听宣讲。笔者在现场看到,该团队参试人员坚持工作进行到哪里,学习就跟进到哪里,推动大会精神延伸到每一个岗位。

“通过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感到自己的目标更明确了,我会在新时代新征程当中,铭记教诲,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立新功……”党史学习交流会现场,一名名参试人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畅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感悟,不断推动会议精神入脑入心。

“从最初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对指挥操作训练进行模拟,到如今通过自主研发的VR训练系统来加速岗位人员的能力形成……团队试验装备正在高速发展升级,人员指挥操作能力也在不断提升”1号指挥冯伟作为该团队经验最丰富的工程师之一,他从团队这五年的变化发展入手,一边带领团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边讲述团队五年来的风雨历程。

通过学习解读大会精神要义,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把二十大精神转变成永攀高峰、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扎根岗位,立足当下,不断为航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技术驱动趟开“发展之路”

“海阳报告,指控中心通信链路正常,数据传输正常。”一串清晰的口令从调度终端机中传出来,在座人员欢欣鼓舞。

为了等这一串口令,该团队人员架设上百台(套)设备,输入成千上万条代码指令,精心安装调试装备,最终在规定时间节点之前,成功搭上了任务通信中枢的最后一条神经。

面对传输距离远、设备复杂程度高、海上气象条件差、任务时间紧的多重困难,他们迎难而上,认真对任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出8大通信系统、14个子系统的工程方案。执行域外任务对通信系统搭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信分队成员将硬件设备安装到机柜中,并将各设备有序连接。

搭建好设备这只是第一步,要使通信设备高速运作起来还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流程。通信网的初始化建设难度最大,需要输入各类信息代码才能启动整个系统,为此,他们夜以继日编写通信代码,经过不懈奋斗,上万行代码指令注入系统,最后一根中枢神经搭接完毕,前指后指数据交换正常高效。

通信网络的成功架设,不仅是对综合能力的检验,也是对融合建设发展的一次实质展示。地面测发控系统前后端全面集成在前端测发控制舱和后端一体化指挥控制舱中,系统集成度高,智能化程度高,使海上任务发射更加高效便捷。

黄海发射区域距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300余公里,该团队与有关单位共同攻关难点,共同探索出一条场外全要素通信系统组织模式,为后续通信任务奠定基础。

科学精准打造“坚强后盾”

从成立之初起,该团队就着眼未来发射任务需要,高度重视后勤保障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后勤保障服务范围,从最初的伙食保障到如今的车辆运输、文印传输、卫生防疫、保卫警戒等方面,逐步建立起多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让团队参试人员真正做到无“后顾之忧”。

此次场外航天发射任务,恰逢疫情多发时期,在这个阶段做好后勤保障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他们常态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合理统筹协调,用自己的行动筑牢了海上发射团队的“钢铁堡垒”,竭力为海上成功发射保驾护航。

分队长潘文武是这支后勤保障队伍的负责人,从任务开始以来,他作为分队的带头人,想在前、干在前,积极对接相关单位,昼夜坚守,为参试一线管理好后方,保障好一线人员的伙食、车勤,为此次海上发射的圆满成功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精气神是参试人员工作的力量,亦是团队发展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而执行力不仅是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更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严谨踏实的作风。”该团队领导介绍,作为海上发射团队的后勤保障分队人员,虽然没有像岗位操作手那样奋斗在航天的第一线,但分队每一名人员都能甘当绿叶,尽心尽责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认识,全力协助团队人员高效、便捷地完成各项任务。

“炊事比武获得第一!”随着分队业务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对分队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该团队通过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开展炊事技能、车辆驾驶等多项岗前培训,并以“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助推人员能力素质的提高,让岗位与团队“无缝衔接”、专业与职业“同频共振”、个人能力与团队发展“携手并进”,以此衍生出一大批本领过硬的“好手”。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在此次任务中,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凝聚成海上发射团队圆满完成任务的关键一环,用实干精干彰显了一名航天人的初心与使命。

神剑飞天,雷霆万钧。从首次受领海上发射任务到一年三次执行海上发射任务,任务准备周期极大地缩减,这改变的背后,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优化流程机制最有力的证明。

近年来,该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着重在科研成果转换上下功夫,潜心研制优化各类工作系统,实现了各岗位要素信息共享、数据融合,有效破解了智能化程度低、辅助决策效果差的技术难题。

闪电新闻记者 苏发东  通讯员 杨文青、唐海波、上官辰辰、赵嘉豪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