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让老乡增收入长本事(经济新方位·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21-09-13 15:08: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同时,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是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工作,以工代赈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十三五”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以工代赈中央资金约300亿元,地方同步安排以工代赈资金35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了2.5万个以工代赈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110多万个务工岗位。

以工代赈如何在各地落地见效?“十四五”时期该如何找准政策切入点和发力点,更好发挥以工代赈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记者在江西和西藏进行了采访。

就地就近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倒水泥,泥刀抹平,老罗轻转手腕,挑开颗粒较大的石块,转身拎起一块红砖,不多时,排水沟又砌好一层;赖小毛开着挖掘机,挖开路边的泥土,引得路边的三黄鸡来啄被挖出的蚯蚓……江西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洛口村,以工代赈村路硬化项目已进行多日。

“在外面干活那么久,给自家修路还是头一回!”手握操纵杆的赖小毛高兴地说。赖小毛、老罗和工地上的十几个小工,都是村里的脱贫户。

“受疫情影响,乡亲们无法外出打工,镇里就申请了以工代赈项目,让大家在家门口修修路、做做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还能带动劳动力就近就业,让刚脱贫的家庭获得收入不返贫。”洛口镇党委书记邱秋生介绍。

赖小毛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下雨时变成泥,泥干了又有车辙,上路很容易摔倒。今后,我们终于通上水泥路了。”

在宁都县会同乡百胜村,脱贫户赖永清也有同样的感受。村里的路多年泥泞不堪,去年底,在乡里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他和其他村民完成了道路硬化,把路修得平整又坚固。

路修通了,百姓的致富路也畅通了。以前交通不便,不管养鸡还是种田,东西都卖不出去。如今,满山的赣南脐橙长势喜人,鸡栏里的宁都黄鸡圆圆滚滚。江西惠大实业有限公司看上了山里的黄鸡,和百胜村签订产业发展协议,统一提供种苗饲料、防疫防治、技术管理,保价回收,带动20户农民养殖黄鸡,这些农民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我用修路挣的钱在山上种了500棵脐橙树,还养了鸡。”赖永清笑得开怀。

今年,会同乡又向县里申请了两个以工代赈项目。会同乡乡长卢荣认为,目前大多数以工代赈项目提供的是建设经费,以后可以扩大投资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为建成的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增加管护经费,将村庄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也纳入项目管理,让以工代赈方式长效化,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既扶志又扶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索盖村村民德片来说,打从村里环境变好了,她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索盖村虽然毗邻国道,但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相对落后,一直发展不起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江孜县在索盖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房屋改造、道路平整……全村农牧民参加以工代赈建设1150人次,直接带动增收26万余元。

参与环境整治不到一年,德片获得劳动收入四五千元,她说:“村里环境好了,发展也有了更多可能。”如今的索盖村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村里的“万亩青稞田”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

人气旺了,村里的产业也开始发展。但人才和技术的缺乏仍制约着索盖村乃至江孜县的乡村振兴。

距索盖村5分钟车程外,红河谷农业园区尝试突破这一瓶颈。“工程建设只是一方面,产业振兴也很重要。我们想让更多当地人接触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现代观念,实现长远致富。”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副县长汪芳说。

红河谷园区大棚内,种植着玫瑰、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单玫瑰一项,就将创造数十万元效益,为在园区工作的村民带来更多收入。

尼玛次仁是江孜的脱贫户,脱贫之前收入一直不稳定。2019年底进入红河谷园区,他先是远赴上海浦东参与培训,回乡后又陆续参与草莓培育和西红柿管护等生产作业,积累了现代农业生产经验。

如今,尼玛次仁已是一个小团队的带头人。“我们在这里开阔视野、学习技术,不但收入高了,还能带动周边更多村镇发展现代农业。”尼玛次仁说,“未来条件成熟,我可能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从索盖村到红河谷园区一带,是我们建设的江孜‘现代农业黄金走廊’。从景观改善到农业产业升级,每一个环节都吸收当地劳动力参与,既增加收入,也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更多人力资本和技术积淀。这里积累的经验和人才,日后将辐射整个江孜县的乡村振兴。”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张毅说。

管好钱用好钱,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44天工作、14080元工资。在会同乡2020年以工代赈项目工资发放表上,赖永清的劳务报酬情况一目了然。

近年来,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赣州市将以工代赈资金全部纳入当地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并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同步下放到有关县市区,由各地统筹使用。如何管好、用好这笔钱,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

卢荣介绍,为了让项目资金切实发放到村民手上,会同乡制定了一整套措施:施工前,和施工单位签订明确的合同,确保项目资金用于劳务报酬发放的比例,并在村委会公示,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项目验收完工后,施工单位需要用有村民签字的劳务报酬发放花名册作为结算依据。

赣州市石城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5年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60个。为加强资金使用管理,该县探索设立以工代赈项目库,避免项目重复申报投资;严格规范资金拨付制度,对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户、专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现场督察,对每个完工项目的工程量和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审计。

“通过投工投劳获得报酬并改变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工代赈兼具脱贫增收和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的双重作用。”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说,“之所以要以‘工’的方式代替直接赈济,就是为了发挥农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这‘扶上马送一程’的过程中让农民学会骑马,激发他们的发展主动性。”

“乡村振兴,人才很关键。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可以带动乡村发展。”汪芳认为,通过以工代赈促进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学会技术和本领,形成现代的发展意识,让乡村振兴从依赖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

[责任编辑:杨凡、武云泉]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城市数据治理工程加速落地

[详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1-09-13

“智慧”幸福了码头人

[详细]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1-09-13

快递业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详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1-09-13

探访千年药都里的“甘草小镇”:小甘草铺就“黄金路”

陈庭振正在查看晾晒的甘草。走进安国市齐村甘草专业合作社,正在晾晒的两吨甘草在阳光和秋风的“催化”下药香扑鼻。经验告诉他,再过约20天...[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9-13

江西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1.2亿元 同比增长10.7%

9月1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新闻发布会举行。中新网南昌9月13日电记者13日从“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9-13

应对全生命周期健康挑战,中国该怎么办?

中新网北京9月13日电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支撑。如何进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战略,令其与人民的...[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9-13

越来越近!五问“灿都”:到底有多强,路径为何多变,早上最大降雨量为何又是萧山进化

台风“灿都”正在逼近,预计将于今天(9月13日)下午穿过舟山群岛。秋台风“灿都”是个十足的厉害角色,也是个捉摸不定的大家伙。钱江晚报...[详细]
钱江晚报 2021-09-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