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马金莲:扎根泥土,向阳生长

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

2018-08-15 15:22:08

扎根泥土,向着阳光天空生长 ——专访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马金莲

(图片由马金莲本人提供)

">

(图片由马金莲本人提供)

宁夏作家马金莲的微信头像是一株翠绿叠映中的铃兰,四盏白色花朵低头开放,素雅简单。一如马金莲的网名:无名草木。

从2000年开始写作,十年磨一剑,马金莲踏上了一条漫长的创作道路,俯首沉浸在文学世界的构建中,“这条路甚至需要用一生去丈量”。

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出乎马金莲意料。不过,她直言很早就有一种心态:“能获奖是好事,是一种鼓励和肯定,但是不会追逐着奖项去前行,要始终保持内心的清醒和宁静,不躁动,不媚俗,不迷失自我,向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去写就是。”

“得知获奖确切消息后,内心交织着喜悦和酸楚。文学带给我的丰足和幸福,实在是大过了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所以一直舍不得丢下。生活考验最严峻的那些年,我咬着牙扛过来了。如今也还是艰难,工作、家庭、孩子,一系列的琐事抢占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能分配给文学的时间还是太少,但还是坚持着。极少奢望能得大奖,只是觉得坚持是一种习惯,一种让自己的心获得踏实和安宁的方式。”马金莲说。

通过书写,挖掘尘埃般生命的瞬间光泽

2000年,18岁的回族女孩马金莲从西吉县什字乡到固原民族师范学校上学,开始文学创作。学校文学社举办征文活动,她创作的《夙愿》获得了一等奖。

“我用稿纸把这篇文字认真誊录了,寄给当地的杂志《六盘山》,两个月后刊登出来了。看着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正式刊物上,内心真是激动了好几天。”假期,马金莲把样刊带回家,“父亲看了,弟妹们看了,都没说什么。在我们那个村子里,生存、为生存进行的劳作始终是第一位的,别的都是其次。父亲已经被艰苦的生活压得失却了年轻时对文字的那份喜爱,他显得漠然。”

马金莲的父亲是乡文化站的干部,母亲是农民。曾受父亲影响大量阅读书籍的她反问自己:“我在一家杂志发表一篇文字,有什么意义?好像没什么意义。更多的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吧。”“之后的坚持也是偷偷摸摸的,我不想让人知道,我更愿意一个人坚持和摸索。”

2003年,马金莲师范毕业后回到乡下,开始为生计奔波。“没有时间写作,文学渐渐地成为一个在心底里埋藏的梦,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一个人翻开本子看看,写写。”2004年,她结婚了,婚后家庭生活繁忙,暂时中断了写作。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生命的个体就是一粒粒微小的尘埃。我想做的是,通过书写,挖掘出这些尘埃在消失瞬间闪现出的光泽。”2005年,在《黄河文学》编辑闻玉霞的鼓励下,马金莲再次拿起了始终割舍不下的笔。

“诗人单永珍把我推荐给《回族文学》,《掌灯猴》在《回族文学》发表,并被《小说月报》选载;经作家石舒清推介,小说《墨斗》在《十月》发表。2006年6月,《黄河文学》举行首届签约作家活动,我作为身在固原的唯一入选者参加签约仪式。作家郭文斌几次强调我一定要参加活动。得知我是头一次去银川,闻玉霞老师在办公室里一直等我,路上车坏了,等我赶到已经是晚上八点,闻老师饭也没吃还在等我。”

2007年,马金莲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考试成为正式教师,两个月后又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拿到第一笔工资,我就买了台笔记本电脑,结束了艰难的手写历史。”

2010年是马金莲创作状态最好的年份之一,那一年她发表中短篇小说15篇,创作以来的首部小说集《父亲的雪》出版。“特别想说的是《赛麦的院子》,这是耗费时间最长的一个中篇。”回忆着创作过程,她的眼前似乎又重现当年情景。“2007年的冬天,我的房子还没有买下,寄住在乡村小学的宿舍里。冬日清闲,西海固的乡村整日被一层薄薄的阳光照耀着。我喜欢站在小窗户前看外面的景象。落尽叶子后挺直的树干,树上缩着身子吵闹不休的麻雀,校门口偶尔驰过的车辆,有风的话,三年级教室门前旗杆上的旗子会迎着风飘摇,猎猎作响。慢慢的,一些纷乱的思绪沉淀下来,心底浮上了往日生活中的一些片段。”

“为着难以释怀的思念,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终究还是难以平静,心头时不时翻起伤感的热浪,我尽力做到平静,努力回想曾经留下的那些温暖而难忘的细节,并将它们变成文字,流淌在白纸上。断断续续的,写了三个月,正月底的时间才算完稿。望着一摞稿纸,我忽然没有勇气再去翻看,就撂下了。两年后,《民族文学》的杨玉梅编辑约稿,恰好手头没有新作,便记起了这个文稿。”

马金莲说,后来《民族文学》打来电话,说《赛麦的院子》获得了杂志年度奖小说一等奖,是全票通过的。“我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他人,一个人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它能得奖,我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在这个作品里,我倾注的不仅仅是一篇小说需要的东西。同时,我明白了,每一篇作品都需要倾注真情实感,用心去写作。”

根扎泥土,向着阳光和天空的方向努力生长

“时代变迁,大地厚重,唯有这紧贴地面的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坚守的尊严、留驻心间的悲悯不会改变,相反会日久弥新。”

有人发现,马金莲的作品不止一次提到扇子湾村。

“我的创作生涯可以笼统地分为早年和现在吧。早年的作品喜欢以孩童的视角书写乡村生活,现在更注重当下现实的关注和书写,题材取材也更为宽泛,叙述视角也较为开阔、复杂。早期代表作品有《赛麦的院子》《远处的马戏》《旱年的收藏》《发芽》《长河》《柳叶哨》《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1992年的亲戚》《蝴蝶瓦片》等。这两年的作品有《听见》《贴着城市的地皮》《旁观者》《我的姑姑纳兰花》《人妻》《伴暖》《低处的父亲》等。”说到自己的创作,马金莲丝毫不掩盖故乡情结。

“我是先从我熟悉的写起,而扇子湾就是我生活过的地方,我觉得围绕一个地方反复书写,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个地方是故乡。”

“故乡是一个隐藏在西北群山腹地的小村庄。我的祖太爷爷当年拖家带口来这里落下脚后,在这里繁衍了四五辈人。村庄的泥土里埋着我亡故的亲人,也曾埋下我们生命之初的胞衣,人之初的记忆都在这座村庄里。所以后来我拿起笔开始书写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写我熟悉的生活和村庄,和村庄里的那些人。这些鲜活的乡亲,在曾经偏僻落后贫穷的村庄里,大家像草木一样默默地活着,默默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然后归于黄土。写他们的时候,我面上含着笑,心里流淌着疼痛,回忆着他们的音容笑貌,我沉浸在他们的故事里,一点一点写,写得笨拙而固执。”

谈及对自己写作生涯影响较大的人,马金莲说,有三个。

“对我写作影响最大的人,应该算是奶奶吧。我们祖孙聚在一起,她就喜欢絮叨无数的故事、往事和内心的感慨,在她身边我感觉时光的次序是被打破的,错乱的,颠倒的,一会儿在海原大地震的记忆里,一会儿在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故事里,一会儿在大锅饭挨饿的时代,一会儿又在包产到户奔向好日子的劳作中……我从她这里听到了太多的素材,后来都化作我作品的题材。”

“西海固作家马正虎是我师范时的老师,他当时主持学校文学社活动,编辑校刊《春花》。我之所以能顺利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就是马老师的引路。”

“西海固作家李方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给予了最大的鼓励。记得当年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回家待业,李老师辗转打来电话,原来之前投给他的稿子,他要编发小辑。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在正式刊物发表的个人小辑。让我在最想放弃的时候,重新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作为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搬出乡村住进城市的马金莲始终在平衡自己的创作和生活。“我获鲁迅文学奖的消息传来后,家人好像没什么反应。他们的爱好不是文学,相对来说,这样的消息,可能比不上我爱人痴迷的一场球赛、孩子的一部动画片。所以文学其实是寂寞的,是一个人的事情。”

在儿子眼里,马金莲是一个永远都在写稿子的人,是不会陪着他看《熊出没》的,所以他自己也就不奢望了。有时候儿子会问:“妈妈,你的稿子啥时能写完?”马金莲说:“写不完,写完一个又有下一个。”孩子就失望地走了。

马金莲有一儿一女。“今年我生日那天,女儿给我画了一幅素描,儿子把自己关在小房间忙,后来姐姐推门进去,接着传出他的大哭声。孩子哭得很伤心,问了好久他才有些羞涩地展开手心里揉皱的一张纸,那上面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人像,那是他准备送给妈妈的礼物,结果一看姐姐画得那么好,他觉得自己画得太丑了,比不上姐姐,所以他急哭了。当时我开怀大笑,搂着儿子告诉他,他的画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关于以后的创作道路,马金莲的回答简单坚定:埋头读书,静心思考,安心写作。“在西海固的大地上,山洼里山头上路畔边大风里旱塬上,随处长满了草木。高的树,矮的草,草木和我们为伴,为我们枯燥的日子增添了活色,草木无言,草木有情,草木坚韧,草木聆听大地的脉搏也感恩着大地的滋养。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80后’作者,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呵护,他们像呵护一株草木幼苗一样呵护我。拿什么回报这样的恩与情?唯有继续写,用心写,倾注生命的精华去写,用作品呼应关注自己的目光。以后的日子我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像西海固的草木一样,把根扎在泥土里,向着阳光和天空的方向,努力向上生长。”(记者 朱立杨)

[责任编辑:杨凡、穆楠]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重庆持续高温天气 水警头顶烈日江面执勤

重庆持续高温天气 水警头顶烈日江面执勤

重庆持续高温天气。图为水警正在作出发巡逻前的准备工作。[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8-08-15
2018上海书展开幕:中外名书荟萃 书香绵延全城

2018上海书展开幕:中外名书荟萃 书香绵延全城

中外名书荟萃。书香绵延全城。[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8-08-15

河南郑州:铁路工业游 “逛”出城市观光潜力

铁路工业游。史明阳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详细]
经济日报 2018-08-15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革命”助绿色崛起

“环境革命”助绿色崛起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革命”助绿色崛起。在4.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要实现“视线之内无垃圾”,甘南州仅用两...[详细]
经济日报 2018-08-15
最大一个重达2.8斤! “甘露梨”连州试种成功

最大一个重达2.8斤! “甘露梨”连州试种成功

“甘露梨”连州试种成功。与连州水晶梨实现错峰上市,成为当地水果产业良好补充。[详细]
南方日报 2018-08-15
长春南湖公园六万株荷花争相绽放

长春南湖公园六万株荷花争相绽放

长春南湖公园六万株荷花争相绽放。张瑶。[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8-08-15
贵阳黑车司机杀害孕妇乘客案一审宣判 被告人被判死缓

贵阳黑车司机杀害孕妇乘客案一审宣判 被告人被判死缓

8月14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详细]
多彩贵州网 2018-08-15
黑车司机劫杀孕妇抛尸被判死缓:死者家属获赔后曾求轻判

黑车司机劫杀孕妇抛尸被判死缓:死者家属获赔后曾求轻判

黑车司机劫杀孕妇抛尸被判死缓:死者家属获赔后曾求轻判为还债,他劫杀怀有身孕的乘客并将其抛尸高架桥下……昨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详细]
贵阳晚报 2018-08-15
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医师们

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医师们

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医师们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连州医师们。在同事眼中,他们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战友;在病患眼中,他们是值得信...[详细]
南方日报 2018-08-15
世界自然遗产地新疆喀拉峻草原迎客流高峰

世界自然遗产地新疆喀拉峻草原迎客流高峰

世界自然遗产地新疆喀拉峻草原迎客流高峰。中新网新疆特克斯8月15日电记者15日从新疆特克斯县八卦城景区管委会获悉,地处特克斯县境内的世...[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8-08-15
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戚亚平)“共和国的儿女不能忘记,天山南北,军垦战士用双手开垦出一片片美丽绿洲,让沙漠升起繁华,边境更加安宁...[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8-08-15

对精准把握和运用保护性措施的思考

对精准把握和运用保护性措施的思考内修“三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信仰立身,用信念壮骨,凭纪律强筋,不断提升政治觉悟、政治能力,把修...[详细]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8-15
青海扎哈泉油田“破题解困”持续稳产

青海扎哈泉油田“破题解困”持续稳产

青海扎哈泉油田“破题解困”持续稳产。记者15日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称“青海油田”)获悉,针对扎哈泉油田产量滑坡...[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8-08-15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