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追光记|让“奔流”成“顶流”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3-04-15 15:57:04


文/董光强

最近,偶得一本《山东省志·黄河志》。该书从时间轴线和空间维度上纵述史实,图文并茂,堪称研究黄河文化的“宝藏书”。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小时候熟诵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如今在东营乘直升机俯瞰“黄蓝交汇”;从甘肃手抓羊肉、河南烩面到单县羊肉汤;从青海土族盘绣、甘肃敦煌彩塑到内蒙古马头琴、德州齐河黑陶;从当年的“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到迁到新社区、圆了“安居梦”,谈到黄河,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关于诗词、关于美食、关于民俗、关于生活……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多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很多城市都是沿河而建、因河而兴,如伦敦与泰晤士河、巴黎与塞纳河、埃及与尼罗河、维也纳与多瑙河等。再比如,济南的“千年一跨”——2021年9月底,“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通车,意味着济南加速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黄河文化,创新讲好黄河故事,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系统谋划、全域统筹、一体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黄河在山东境内绵延628公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8次提到“山东”、4次提到“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山东理应承担起“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的情怀,勇闯新路,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重在保护 要在治理”的要求,积极作为,取得了新成效,特别是在深入挖掘好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上做了一系列工作。在“黄河大集”里感受“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在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里寻根问魂,通过纪录片《大河流日夜》《大迁建》《大河之洲》中领略黄河的变迁和磅礴,黄河文化已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黄河汇入大海、文化走向世界。这两天,“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山东,又要“放大招”。

4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社会科学院、东营市委市政府承办的黄河文化论坛将在东营举行。

黄河是一条自然大河,更是一条文化大河,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发展大河。本次论坛将有一系列大动作,比如沿黄九省(区)签署“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合作协议、首发《黄河文化通览》、举办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发布黄河文化论坛倡议等等。

东营是黄河入海口城市,在此举办黄河文化论坛意义深远。论坛活动密集,内容丰富,彰显的正是山东在践行黄河国家战略过程中的全流域大格局和“一盘棋”战略思维。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激活黄河文化基因,让“奔流”成“顶流”,是一门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大学问。

“奔流”成“顶流”,要让黄河文化“动”起来。这不仅仅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更需要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协作,立足黄河又“跳出”黄河,打好“组合拳”,形成发展合力。

“奔流”成“顶流”,要让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要立足实际,深挖特色,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时代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奔流”成“顶流”,要让黄河文化真正“传开去”。要勇于借“势”,抢抓战略机遇,通过项目合作,坚定不移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要勤于借“时”,在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文学艺术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打响黄河文化品牌;要乐于借“食”,以美食美景等小切口呈现沿黄九省(区)特色鲜明的好品好物,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鸣;要善于借“视”,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特别是短视频,通过联动推广、对外宣介等深入挖掘阐释宣传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全球意义,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从2020年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到2021年第二届黄河生态大会,到2022年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启动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大会,再到2023年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和即将举办的黄河文化论坛。这几年,黄河不仅是山东主流媒体报道的热词,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高频词。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黄河文化挖掘展示、加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黄河文化文艺创作、开展大河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我们扛起历史重任,坚定文化自信,久久为功,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雄浑黄河水与蔚蓝大海交汇,相拥但不“相融”,奇特而壮美,宛若一口天然的“鸳鸯锅”,令人叹为观止。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黄河文化论坛,我们来了!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