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生得起,养不易,配套政策要抓紧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21-02-20 09:23:02

原标题:生得起,养不易,配套政策要抓紧

来源:南方日报

国家卫健委称东北可探索“全面放开生育”引发网友热议

生得起,养不易,配套政策要抓紧

2月18日晚,国家卫健委在对全国人大代表的答复中称:东北地区可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

这已不是首次释放积极信号。2021年1月,全国人大就曾要求各地清理不合时宜的计生法规,停止执行过严处罚处分。去年底,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在撰写的文章中指出,目前受多方影响,中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一大波信号密集传来,均指向一处:人口危机临近,中国真的要全面放开生育了吗?

为什么是东北?

东北地区,是中国人口形势最为严峻的区域。多年的人口净流出以及明显的老龄化,让东三省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2020年8月,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发表的论文透露,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出生率分别只有0.74%、0.76%、0.75%,是超低出生率。

另一方面,人口外流更是成了当地的一大痛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人扩大到2019年的33.17万人,相当于7年间合计净流出了164万人。

人口外流量大,出生率又极低,很自然地,东北人口老龄化提前来临。比如,2013年辽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

“纵向来看,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育龄期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早已低于1,相当于一个妇女平均一辈子没有生育一个孩子。”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说。

东北显然认识到了,这是一场人口危机。

2016年,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时,黑龙江就在漠河、绥芬河等18个边境地区率先放开了三孩生育。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常务副省长陈向群曾在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恳请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政策。

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出现

2016年1月1日,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育,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人,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下降。2019年,出生人口降为1465万人。

2020年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19年,厦门全年出生人口数量6.1万人,2020年减少至2.95万人,下降51.6%,直接腰斩;再比如合肥,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数量7.32万人,相比2019年的10.3万人下降23%。

2019年,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指出,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育龄期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拐点将于2030年前后出现,峰值为14.5亿人。

“避孕药”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其中部分年轻人发出了类似声音:“连一孩都不生了,还能怎么生多孩?”“生得起,养不起。”

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行为潮流,尤其是在大城市。究竟是什么成了他们的“避孕药”?

任泽平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报告2019》就提出了一种观点:生育基础的削弱及生育成本的约束,阻碍了年轻人生育。

“‘三育’(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太高,大家感到喘不过气来。”董玉整说,政府应根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的配套政策措施,尽可能免去大家的后顾之忧。“相对来说,生育是年轻人的问题,养育是养老的问题,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三个方面能否系统协调、统一解决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韧劲和持续力。”

董玉整认为,应真正落实“尊重家庭在生育中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实行自主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将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育的权利还给家庭,由每个家庭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自主决定生育事项。

国际经验

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过去40年,中国正是凭借人口红利实现了高速发展,如果人口负增长,将会发生什么?

在人口学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看来,人口负增长在一开始是缓慢的,拐点晚一年或早一年到来影响并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黄文政认为,随着人口减少得越来越多,对所有行业都会造成影响。首先,年轻人的消费会萎缩,市场信心会下降,创新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许多钱要投入养老,影响整个基础设施投资,因为需求和财力的不足,对整个国家来讲,活力也会下降。

任泽平研究报告认为,全面放开自主生育,宜早不宜晚,必须尽快。我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特别是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尚处于25—29岁最佳生育年龄。一旦错过第三轮婴儿潮,未来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则将事倍功半。

放眼世界,一些国家早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生育率。在19世纪中叶,英国、瑞士等国家便开始采取措施保障女性生育权利。冰岛、俄罗斯则是发放经济补贴;还有一些是大量兴建托幼机构,比如在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0—2岁入托率平均为35%,入托率越高,生育水平越高。

2020年,广东公布了十件民生实事,其中就包括了新增100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今年,全省新增9.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其中公办幼儿园学位6万个。

在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不仅没了“计划生育”这四个字眼,而且首提“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任泽平研究团队在报告中写道:“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开始逐渐看到曙光,长期保守的计生政策终于逐渐松动。”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责任编辑:杨凡、崔中连]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登陆火星的瞬间!“毅力”号传回罕见彩色照片(图)

中新网2月20日电据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火星车当地时间18日在火星成功着陆。19日,NASA公布了多张“毅力”号传回的登陆...[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2-20

提醒顾客避免浪费被呛“管得着吗” 餐厅为员工发安慰奖

↑视频来自北京日报都视频。原标题 服务员制止浪费被呛“管得着吗”。一段“服务员提醒顾客合理消费避免浪费被骂”的视频近日在网上引起热...[详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2-20

韩媒关注:贸易专家李龙男出任朝鲜驻华大使

参考消息网2月20日报道。据韩联社首尔2月19日报道,朝鲜外务省19日在官网发布了任命内阁副总理、前对外经济相李龙男为朝鲜驻华大使的消息。...[详细]
参考消息网 2021-02-20

广东2月19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

中新网2月20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网站消息,2月19日0-24时,广东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广州报告2例,分别来自刚果金和柬埔寨;深圳报告...[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2-20

从果腹温饱到遍布全球 “中国厨师之乡”的蝶变路

长垣某饭店“热火朝天”的后厨。从果腹温饱到遍布全球“中国厨师之乡”的蝶变路。”已是73岁高龄的长垣市烹饪协会会长江榜成接受采访时表示...[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2-20

两兄弟救起3名落水儿童 多年来曾救下6名落水者

中新网宿迁2月20日电“要不是范学路、范学娇兄弟俩冒着生命危险从深水中把我们的孩子救上来,他们早就没命了,他们是我们两家的救命恩人。2...[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2-20

传销A级老总自述:传销是骗局 请远离传销

中新网南宁2月20日电广西南宁警方日前在2021年打击传销“清源行动”一号行动中(下称 “清源行动”),抓获了一名传销A级老总鲁某。“没有钱...[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2-20

用好土地政策 产业更加红火(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夏潭村的脱贫实践是一个缩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住政策扶贫、对口扶贫两条主线,出台一系列政策...[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20

重庆市石柱县华溪村 “我们要一直努力向前奔跑”(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典型案例)

村民以前在“巴掌田”“鸡窝地”里耕作,收入低、生活苦。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不顾山高路远,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华溪村,实地了解“...[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20

42名诈骗案被告一审无罪,检察院提出抗诉

记者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检察院获悉,日前,该院经对繁昌区法院就谢某卿等人“套路卖”诈骗一案所作的一审判决依法进行审查认为,该判决事...[详细]
正义网 2021-02-20

中国援助白俄罗斯新冠疫苗运抵明斯克

中国援助白俄罗斯新冠疫苗运抵明斯克。他说,中方此举旨在落实两国元首在最近通话中达成的重要共识,再次证明了白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得住...[详细]
新华网 2021-02-20

祁发宝张开双臂的震撼瞬间,向你致敬!

面对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阻拦。身前是重围,身后是祖国,他和战友用生命捍卫守护。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转...[详细]
人民日报微博 2021-02-20

公款支付个人所得税?为职工谋福利还是为个人谋私利?

通报背后 个人所得税岂能用公款支付。本应由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却由单位公款支付。“施建苗不是半年前就已经转任到贵驷供销社了吗[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21-02-20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