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山东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四个到位”——筑牢“齐鲁粮仓”的坚实根基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芦晓春 刘自艰

2021-10-19 06:35:10

原标题:筑牢“齐鲁粮仓”的坚实根基

来源:农民日报

齐河县高标准农田粮食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

初秋时节,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里,一排排的玉米秆随风摆动。此时的齐鲁大地上沃野生金,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日前,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齐河县召开。来自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各地农田建设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有关单位代表和专家,聚焦山东高标准农田建设举措和成效,赞赏“齐鲁粮仓”厚植了坚实根基。

粮丰天下安。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始终把保障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山东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建设进度到位、工程质量到位、运行管护到位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每年承担的任务量也比较大。截至8月底,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20.25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338万亩,农田建设领先全国平均进度。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56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4706万亩,有力保障了连续七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17年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

统筹规划

推进农田高质量建设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建设工作,通过对全省高标准农田进行统一科学规划,集中打造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省农业农村厅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亚行贷款黄河流域农田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督导组分片督查,全面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制度。按照完工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的原则,完成了第一批16个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三年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项目加快实施。

为解决高标准农业资金从哪儿来的问题,省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涉农资金整合的约束性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21年财政亩均投资达1500元以上。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去年以来新建高效节水灌溉1061万亩,其中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671万亩,整合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项目建设390万亩,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824万亩,沿黄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达到了2200元以上,农田水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竣工验收是把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山东省完善管理制度办法,出台了项目管理、立项管理、质量管理、评价激励、审查评审、竣工验收、运行管护、整县推进等办法,“1+1+N”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连续开展质量大检查、“回头看”和灌溉机井专项治理,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正常运行和灌溉机井有水、有电、有泵。

耕地质量管理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环节。为此,山东加大耕地质量管理,高标准农田项目直接实施地力培肥面积369万亩,全省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措施覆盖率达80%以上,耕地质量监测点达3185个,平均每3.5万亩耕地就有1个监测点,超过了国家每10万亩1个监测点要求标准。

多方参与

强化高标准建后管护

检查水栓和管道出水口、维护潜水泵、电路……每隔一段时间聊城市高唐县尹集镇南崔村“井长”王友良就要到自己所管辖的机井重复这些程序。“井长”负责制是聊城市落实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的一项措施,该制度根据“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机井的管护责任明确到人,保障灌溉机井管用、好用。作为万名“井长”一员的王友良,他既是灌溉机井的最大受益人,也是管理和维护的主要负责人。

德州齐河县齐源集团承担了该县高标准农田管护运营的主要工作,集团接受乡镇(街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委托,成立专门管护队伍,安排管护资金进行后期管护,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长期运行。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建后管护工作尤为关键。山东省落实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要求,确保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持续发挥综合效益:

落实“有人管”。实行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全面落实县级政府管护主体责任、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职责,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管护监管责任。

推动“有钱管”。创新实施“财政补助+水费收入+N”筹资模式,建立完善管护经费分类保障机制。2020年,全省共统筹财政资金2.5亿元、水费收入1.5亿元、其他资金0.3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运行管护。

保障“管得好”。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田长制”管理,夯实管护责任“最后一公里”,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管护新模式,农田管护成效显著。

“田保姆”、企业托管、井长制管理……山东各地探索出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多种模式,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职责,发挥了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田设施日常维护的积极性。

夯实基础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行走在济南市槐荫区4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片金黄,硕果累累。该项目位于吴家堡街道水稻种植核心区,涉及7个行政村,西面和北面紧临黄河岸边,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的生长。

该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利用上级拨付资金,新修田间路、农渠等生产基础设施;自筹资金,实施提升工程,助推5000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今年采取了“长牙齿”的硬措施,积极开展耕地保护行动,清理整治耕地4000余亩,保证了粮食稳产。

在今天的吴家堡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带来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效益。据介绍,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水稻单产由4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小麦单产由50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共增加粮食总产量60余万公斤,农民年纯收入增加1400余万元,激发了群众种粮积极性,促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项目区内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育秧、插秧、收割碾米三个过程中,粮食全程“不落地”,实现“颗粒归仓”。先后引进九大绿色防控技术,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生产全过程“零农药”。“吴家堡黄河大米”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被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改善了区内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稳定了水稻种植面积,种植结构、模式不断优化,品质不断提升,水稻育苗、生产和粮食加工产业链持续完善,产业融合度逐渐提升。

农田建设的高标准带来了农业发展的高质量,发生在吴家堡地区的变化也同样发生在山东各地: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模式,融合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动要素资源向示范区集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责任编辑:杨凡、李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人民日报》点赞青岛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

10月19日,《人民日报》以《山东青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 》为题点赞青岛,文章称近年来,青岛...[详细]
人民日报 2021-10-19

CBA常规赛广东队两连胜

[详细]
中国体育报 2021-10-19

从“投钱变绿”到“以绿换钱” 潍坊探索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新路径

10月14日,中央驻鲁和山东省市主要媒体“挺进深蓝”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一行走进了位于潍坊滨海区的国家“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详细]
中国日报网 2021-10-1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