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蹲点深一度丨给产粮大县算算“玉米账”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瑛琪 徐超超 李洪翠

2023-10-27 09:28:10

原标题:蹲点深一度丨给产粮大县算算“玉米账”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蹲点深一度丨给产粮大县算算“玉米账”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眼下,秋收已近尾声。邹平市明集镇的农场主刘水波笑得格外灿烂,他今年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800斤;费县薛庄镇的种粮大户张兆海尝试“品”字形种植模式,玉米增产明显;“新农人”李双昌购买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种地第一个年头就尝到了丰产的甜头……金秋时节,齐鲁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民种粮如何“精打细算”?有哪些增产增收秘诀?日前,记者前往临邑、费县、滕州、邹平等产粮大县进行蹲点,给今年的玉米生产算算账。

◎玉米的收成账:密植技术提高亩产量

“品”字形种植模式合理利用地块空间,将玉米种植密度从传统的每亩4200株左右提高到6000株以上。玉米亩均种植密度增加1500株,每亩可以增产350斤左右。另外,4株玉米一起生长,根部盘根错节,再加上该模式通风、透光性好,地头边际效应突出,提高了玉米的抗旱、抗涝和防倒伏能力,结出的玉米个大、粒饱满,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农户的收入账:智慧种植节约成本170余万元

据统计,山东共推广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200多万亩,推动玉米单产提升、总产跃升,让农民种地效益提升。

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对地块进行智能分析,生成生产计划,优化水、肥、药、种的投入量和投入时机,明集镇每亩农田节肥20%,节水30%—50%。“仅此一项,全镇种粮大户可节约成本170余万元。”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新农人的经济账:“种地真的苦,但是挺乐呵的”

魏德东一直致力于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目的就是帮助李双昌这类从来没有种过粮的大户。产前,魏德东请了农业专家到李双昌的田里去,根据耕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地理位置等给出一套完整的耕种流程。产中,组织当地的农机按照既定的作业标准组建作业队进行操作,并在各个阶段派专家过来指导服务。产后,玉米运送到临邑魏德东的晾晒场,由魏德东负责粮食的晾晒、烘干、仓储甚至销售工作。

种地的第一个年头,李双昌的玉米达到了每亩1600斤,这是村里许多农户都没有见过的产量。

眼下,秋收已近尾声。邹平市明集镇的农场主刘水波笑得格外灿烂,他今年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800斤;费县薛庄镇的种粮大户张兆海尝试“品”字形种植模式,玉米增产明显;“新农人”李双昌购买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种地第一个年头就尝到了丰产的甜头……金秋时节,齐鲁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民种粮如何“精打细算”?有哪些增产增收秘诀?日前,记者前往临邑、费县、滕州、邹平等产粮大县进行蹲点,给今年的玉米生产算算账。

玉米的收成账:

密植技术提高亩产量

粮农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在做,天在收”。在刘水波看来,今年是老天爷在给喂饭吃,雨水丰沛及时但不过量,没有大风侵扰,是十分适合玉米生长的年份。

刘水波经营着邹平市明集镇丰鑫家庭农场,从2014年算起,他已经种了九年的粮食。今年,他种植的玉米亩产量达到了1800斤,这是九年中玉米产量最高的一年。

丰收不只发生在邹平。费县东蒙镇石沟村示范田种植的鲁单510,亩产964.09公斤,创山东山丘地区夏玉米实打高产新纪录。德州市临邑县富民家庭农场负责人魏德东承包的玉米双定向种植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44公斤。滕州市西岗镇杈子园村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高产攻关田现场实收面积3.21亩,玉米平均亩产1218.81公斤。

“我从2009年开始种玉米,每年玉米的产量都会增长。”邹平市明集镇种粮大户宋明泉说,“刚开始那会,一亩地只能收900斤玉米,现在一亩地能收1600斤。”

创新推广玉米种植技术,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等要素融合,是玉米单产提升、全省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的原因。

10月13日,刘水波家的玉米仅仅收了一半多,比往年的收获时间要晚。他告诉记者:“今年玉米的品种好,长势也好,不用着急收。适当晚收不仅可以提升玉米的干物质累积,还可以减少从玉米收获到小麦种植这段时间的地力浪费。”

今年秋收前,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关于切实抓好玉米适期晚收和小麦适期晚播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玉米适期晚收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提高单产,是一项不用增加任何收入即可增产的重大节本增效实用技术。据专家测算,灌浆后期玉米晚收7—10天,每亩可增产50公斤左右。

“玉米籽粒上的乳线完全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才是玉米真正的成熟的时候。”刘水波说。

“我开始尝试密植技术。去年,由于缺乏密植经验,同时心里也有点犯嘀咕,每亩地只种了不到5000株玉米,但仍然实现增产。于是今年我每亩地种植了5500株玉米。”分析自家玉米增产的原因,滕州市犇犇家庭农场负责人牛丽说。

打眼望去,在牛丽家阡陌纵横的田野里,玉米如同士兵般整齐地排列着,株距一致,分布均匀。每一株玉米都紧挨着另一株,形成了一片茂密的玉米海洋。掰下一个玉米,籽粒饱满。

之所以能够实现每亩地种植5500株玉米,是因为牛丽今年播种时采用了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这种播种机不仅作业速度快,可以减少漏播现象,而且对种子损伤小。牛丽说,今年玉米的出苗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了95%以上。

在费县薛庄镇,种粮大户张兆海今年采用的是“品”字形玉米播种机,播出来的种子一垄双行、一穴四株,间距宽窄交错,布局横竖成行,汇集了大垄双行、宽窄行、一穴多株、比空种植等玉米种植新模式的所有优点,垄与垄之间每穴都是“品”字形交叉种植。

“品”字形种植模式合理利用地块空间,将玉米种植密度从传统的每亩4200株左右提高到6000株以上。玉米亩均种植密度增加1500株,每亩可以增产350斤左右。另外,4株玉米一起生长,根部盘根错节,再加上该模式通风、透光性好,地头边际效应突出,提高了玉米的抗旱、抗涝和防倒伏能力,结出的玉米个大、粒饱满,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宽窄行种植也是提升玉米单产的重要方式,今年,我采用了40∶80的大小行种植,不等距的种植让玉米更加通风透光,并且留出较宽的通道,便于水肥一体化管道的铺设,也使得施肥、除草等后续的秧苗管理更方便。”张兆海说。

邹平市后大城村种植大户夏玉富家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100公斤以上。“这不是因为品种有多特别,主要是因为我改进了农机。”夏玉富说。

夏玉富给传肥的农机换上了直径更大、宽度更窄的轮子,方便拔节期玉米株高1米以上后进行二次传肥,也能防止玉米种植间距改变后被压坏。

“今年我的玉米种植主要是50∶80,明年为了放大边行优势,我打算把较宽的行距调为100。”夏玉富总结说,“不仅如此,今年是第一年密植,没有经验,施加的叶面肥不够,来年还要继续追加。”

农户的收入账:

智慧种植节约成本170余万元

“今年每亩地可以增收200块钱。”德州市临邑县四和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孙景茂盘算了一会儿,对记者说,“今年尽管化肥的价格略有上涨,一亩地的玉米也能卖到1800元。”

前年,孙景茂在自家地里安装了一台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用它来浇水施肥。这个设备像一只张开翅膀的鹰,“翅膀”宽度达到470多米,底下装有轮子,可以沿着固定的轨道在田地上滑行。“这台机械节水、省肥,还省人工,平均每亩地能节约40元。”他说。

水肥药一体化设备,成为今年不少农民增收、玉米增产的武器。

牛丽家的700亩玉米地全铺设了滴灌管道。管道分为主管、支管、毛管三种。调配好水和高效肥的比例用量后,将水肥灌入主管道中,打开水阀,水肥通过支管、毛管滴灌给田里作物。“用滴灌来浇水施肥,种出来的苗又齐又匀。”牛丽说。

“这些管道就是常见的塑料管。毛管一亩地花费六七十块钱,主管和支管花费可能更高一些,每米要花费二三十块钱。”牛丽说,最主要的花费还是在机井首部,因为这里会安装施肥罐、增压阀、泄压阀、过滤器等一系列装置,需要花费几万元。其中,毛管可以使用两到三年,只需要每季更换坏掉的管道就行,其余的装置都可以用十年左右。

“仔细算算账,这钱花得值。”牛丽说,原来都是雇人浇地,一人一天顶多浇五六亩地,薪资却要开到一百元,现在使用滴灌后,一天就可以浇30亩地,不需要再雇人,自己就可以操作。

据统计,山东共推广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200多万亩,推动玉米单产提升、总产跃升,让农民种地效益提升。

实现玉米种植节本增效,仅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有限的。在邹平市明集镇,由镇政府牵头,整合全镇138家家庭农场、10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土地托管机构、3家大型农资合作社、28家益农信息社,成立明集农业发展合作社联合社,将全镇的农机、农资、仓储烘干、粮食加工等服务要素进行整合。这不仅实现种粮大户抱团取暖,也让小农户享受到社会化服务红利。

“前年秋季出现汛情,明集镇玉米地里出现了积水,镇上现有的收割机都没有办法下地收割玉米,于是镇上统一从江苏调配了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并将每亩的费用从200元谈到了120元。”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牛方鹏回忆。

联合社的建立也解决了种粮大户的晾晒难题。之前采访时有个农户告诉记者,粮食的烘干设备价格高昂,他自己花了100多万元配置了一套。他家共有600亩地,这是至少三年才能挣出来的收益。晾晒场更是如此,占地面积大不说,一年也用不了几天。大多数农户都会选择在周围找空地进行晾晒,如果平铺在马路等公共场所,不仅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也会出现粮食丢失、压碎等问题。

牛方鹏说,明集镇统一配套建设了3家粮食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达到600吨。“如今联合社共有无人机40余台,大型农机具100余台,实现了农机作业、农资采购、农业灌溉成本‘三降’,农机作业成本亩均降低80元以上,农资成本亩均降低180元以上。”

智慧化种植也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走进邹平市明集镇智慧农业服务中心,智慧农业数字化大屏正在实时“直播”玉米收获场景:4台大型玉米收割机马力全开,整齐划一向前推进,切割、剥壳、脱粒,玉米秸秆就地粉碎还田。

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可以在这里查看明集镇6万亩农田的信息,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实时调动监控玉米收获情况,实现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牛方鹏说,这两年,明集镇政府投资260万元,建立了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实现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

在明集镇的田间地头,每隔200亩地就安装着一套检测装备——包括土壤墒情监测仪、小型气象站、智能虫情测报灯、视频监控等等,实现了对气象、虫情、苗情、墒情的实时监测。可远程关注作物生长情况,并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求,适时灌溉、施肥、喷药、除虫等。

平台建设完成后,刘水波就养成了每天早上通过打开手机上的“慧种田”App来查看土壤状况、病虫草害、积温积雨等情况的习惯。如今正值玉米售卖季,刘水波家玉米的播种时间、浇水施肥等具体农事情况,全部都有记录,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追溯。

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对地块进行智能分析,生成生产计划,优化水、肥、药、种的投入量和投入时机,明集镇每亩农田节肥20%,节水30%—50%。“仅此一项,全镇种粮大户可节约成本170余万元。”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新农人的经济账:

“种地真的苦,但是挺乐呵的”

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年轻人投身农业,成为新时代的“种粮人”。

在滕州市官桥镇,今年36岁的刘灿就是其中一位。9年前,他还在中关村从事电脑销售工作。孩子出生后,刘灿决定回家乡做生意。

2016年回乡后,刘灿碰到村里一个种粮大户想流转自己手中的500亩粮田。作为一个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孩子,刘灿对土地有感情,毫不犹豫地把地包了下来。

开始刘灿只想把种地当副业,后来他才发现种地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第一年,毫无经验的他遇到了小麦倒春寒,接着是玉米的旱情,赔了不少钱。第二年,旱情仍然在延续,刘灿尝试购买喷灌机、修井,努力减少损失,但还是没有赚到钱。

“当时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刘灿说,“幸好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搞农业,要有经验。刘灿除了自己钻研,还参加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培训,尝试各种良种,不断改进农机农技等等,慢慢掌握了种粮技术,积累了种植经验。2021年,他赚了30万元。

不过,刘灿不止于掌握传统的种粮技艺。去年,他与省农科院戈峰教授的实验团队达成合作,开始摸索建设生态农场。

“我每年都在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逐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刘灿说,“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虽然从短期来看不会对种粮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益处大。”

今年,刘灿在自家农田的四个角上放了四个神秘的白色盒子,靠着它们,刘灿的玉米地一次也没打过农药。

“这是虫情监测灯,可以检测地里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数量。”刘灿说,在玉米的生长期,每天会有专人来记录虫情,等到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在田里放赤眼蜂,赤眼蜂以虫卵为食,从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采访时,刘灿地里的玉米还没有售卖,不过,他对玉米的售价有信心。“今年我用了同样的方法种植小麦。麦收后我与当地的一家生态面条加工厂达成了合作,以每斤高于市场均价1毛5的价格把小麦卖出去了。”

除此之外,刘灿还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达成合作。现在,刘灿的500亩地里,共有2000多个玉米品种,被用作黄淮海地区的试验示范田。他说:“我要帮助官桥镇的父老乡亲们找到最适合我们的玉米种子。”

去年,武城县鲁权屯镇北宋庄村的李双昌和朋友们偶然聊起如今村子里老人太多,地都没人种了。他觉得有些可惜,于是回到家乡,承包了1700亩土地。

接手后,从来没有种过地的李双昌才意识到种粮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一筹莫展之际,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魏德东。

魏德东一直致力于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目的就是帮助李双昌这类从来没有种过粮的大户。产前,魏德东请了农业专家到李双昌的田里去,根据耕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地理位置等给出一套完整的耕种流程。产中,组织当地的农机按照既定的作业标准组建作业队进行操作,并在各个阶段派专家过来指导服务。产后,玉米运送到临邑魏德东的晾晒场,由魏德东负责粮食的晾晒、烘干、仓储甚至销售工作。

种地的第一个年头,李双昌的玉米达到了每亩1600斤,这是村里许多农户都没有见过的产量。

“种地真的苦。”李双昌说,“但是挺乐呵的。看到苗子长出来,绿油油的一片,心情特别好。”

新农机新农技使用需因地制宜

□记者 王瑛琪 整理

随着农机、农技的发展,玉米种植不断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今年,各地因地制宜,根据耕地情况引进新农机,应用新农技,尝试不同的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

山西晋中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寿阳县田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传感器田间布置—数据收集分析—确定种植方式—滴灌设施选型—滴灌带浅埋应用—精选优种—测温精量艺机一体化播种—数智轮灌、无人机飞防—机械化玉米籽粒收获—秸秆全量利用—全程数据整理—形成玉米生长模型”的技术路线,将寿阳县景尚乡5400亩示范园区打造成全国玉米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目前,晋中市已建成寿阳县省级示范县、12个省级示范片和24个市级示范片,推广寿阳有机旱作玉米深松密植技术模式23.12万亩。

莒县是山东产粮大县,但全县丘陵山区占到总面积的74.5%。机械上不了山、农机入不了地,一度限制了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莒县支持引导本地农机企业研发推广适应丘陵山区耕作特点的小型农机,开展农机技术服务培训,推动实现小型农机用得上、用得好。位于莒县桑园镇的日照市立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目前已研发出单行玉米机、碎草还田机、冲压款七档开沟机等4大系列300余个品种的微耕机械。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盐碱耕地面积84.92万亩,盐碱荒地面积83.36万亩。近年来,突泉县通过土壤改良、新品种选育等方式让一万亩荒地变良田。突泉县主要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碱性改良剂、脱硫石膏等8种改良技术模式。通过这种改良措施,白庙子村建设碱性剂钙镁肥改良示范区1800亩,盐碱化耕地地力显著提升。

策划:娄和军

记者:王瑛琪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青岛金融业交出亮眼“三季报”

本报10月26日讯全市新增存款、贷款均居全省首位,金融业实现税收183.1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市税收比重超过十分之一……记者自今天上午...[详细]
青岛晚报 2023-10-27

三季报凸显青岛银行高质量发展韧性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傅军10月26日,青岛银行披露2023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今年前三季度,青岛银行凝聚“高质量发展,质效优先”发展共识...[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27

青创投公司获评“山东省创业投资领军企业”

近日,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主办的“创投基金齐鲁行”活动中,“2023年山东省创业投资示范载体”名单发布并授牌,青岛财通集团所属...[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27

邮轮产业“加速重启”,青岛明年将“月月有船”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余瑞新10月26日下午,爱达邮轮旗下“地中海号”青岛航次发布会在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举行。自9月19日,交通运输部...[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27

青岛科技护航神舟十七号顺利升空

在本次任务中,以中国电科第二十二研究所为代表的青岛科技力量全程护航,守护飞船顺利升空。此次任务中,22所的15名参研人员、38台套参试设...[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27

在青岛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工作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冰洁本报10月26日讯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其中,围绕老旧...[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27

青岛软件业“刷新”:“筑基”产业升级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孙欣说到当下的基础性产业,除了芯片、半导体,还有一个不能不提,那便是软件。青岛作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依...[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27

冲刺四季度,“轨道上的青岛”打好收官战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周建亮地铁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打通区域连接、构建交通枢纽、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融合发展的城...[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27

山东: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荒山浊水变身“绿富美”

改变始于2019年对流域的系统治理,通过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村容村貌大为改变,水土流失得到了显著改善。“去...[详细]
大众网 2023-10-27

打造胶东半岛中心区域经济隆起带

与莱西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瑛的访谈定在产芝湖新村,这里白墙青瓦,屋舍俨然,漫步其中,仿佛融入秋天饱满的乐章。曾经,这里产业空心化,人...[详细]
青岛新闻网 2023-10-27

邹平17个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山东省第二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记者耿悦通讯员郭文经报道本报讯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制了2023年第二批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其中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先进数码...[详细]
今日邹平 2023-10-27

山东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题教育基层宣讲在我市举行

本报滕州讯根据省委宣传部统一部署,10月26日,山东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宣讲活动走进枣庄。省政府研究...[详细]
枣庄日报 2023-10-27
跨越山海护健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一带一路”健康护航行动2.0正式开启!

跨越山海护健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一带一路”健康护航行动2.0正式开启!

大众网记者岳霄远通讯员袁玉起张静郝爱济南报道10月24日,山东电建一公司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与“一带一路”倡议同频共振,共同启动“党建引...[详细]
海报新闻 2023-10-2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