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我本是高山》传递的精神力量才是最可贵的

来源:闪电新闻

作者:

2023-11-22 12:00:11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深夜的医院楼下,歌声缓缓响起,镜头拉近,女学生们的脸上泪水滑过,合唱的声音也逐渐哽咽,病房里的心电图突然有了波形,昏迷的张桂梅在歌声中睁开双眼。没有人能不被电影《我本是高山》中的这一幕感动,潸然泪下。

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塑造的人物原型来自张桂梅,却没有囿于张桂梅。与其说这是致敬张桂梅“燃灯”精神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充满生命张力的励志片。电影中的张桂梅,不仅是一位大爱无私的人物,更是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挑战命运的精神象征。把张桂梅代表的精神力量具象化,以艺术的形式传递到每一位观众,正是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

面对连校门都没有的学校,她四处求助,想方设法筹钱;面对学生辍学,她每家每户家访,甚至自掏腰包贴补伙食费,只为了把学生带回课堂;面对青年教师离去,校舍被洪水冲袭,她咬牙坚持,拖着孱弱的身体疏散孩子、抢救教材;面对成绩压力,她激励着学生们争口气、拼一把,走出去……一幕幕画面,都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张桂梅的坚韧和执着,对这个人物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张桂梅的身躯并不伟岸,可每次面对难题时,她总是冲在最前面,支撑她的是什么?电影中的两个情节,给出了答案。

在捐款现场,海清扮演的张桂梅依恋地靠在一位大姐肩头,完全不似往日那个“铁面”的校长形象。被依靠的这位大姐是特邀出演孙少兰,也是“第二代江姐”的扮演者。2018年,孙少兰去华坪女高演出歌剧《江姐》,张桂梅校长小心翼翼地贴过来,把头靠在了她的肩上。

这一刻,电影人物和原型实现了精神共鸣。

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张桂梅选择了追随革命英雄“江姐”。她曾在文章中写道:“江姐是我一生的榜样……她的坚强,她的忠诚,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而今天,崇拜英雄的她,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变成了人人敬仰英雄。 

电影后半部分,被多种疾病折磨的张桂梅昏迷在医院里,挚爱的丈夫于梦幻中对她深情呼唤,当她沉浸其中时,学生们哽咽吟唱着张校长最爱的歌曲——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尝试唤醒“老妈”。此时的张桂梅挣扎、彷徨,但最终放下丈夫回到现实,继续为学生燃烧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像面对党旗宣誓时说的一样。这恰恰说明,张桂梅的精神之源,是偶像“江姐”的支撑、是《红梅赞》的召唤和对学生难以割舍的强烈责任感,从而也烘托出,张桂梅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

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这是张桂梅的真实经历。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讲,亲人离去都是巨大的打击,而电影正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这一真实面。电影人物张桂梅没有因为伤痛丧失前行的意念,而是凭借着信仰,实现了“小我”向“大我”“无我”的升华,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向伟大人的转变。

《我本是高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为文艺作品,改编自真实故事但却没有被原型的伟大形象所束缚,它选择剑走偏锋,去展现多个侧面的张桂梅。它让我们看到,伟大人物也有其脆弱一面,其伟大之处正在于,敢向命运发起挑战,在不乐观坦顺的经历中坚定理想信念,求索人生价值。

不管是角色还是原型张桂梅,其坚韧无私的人生都回应着电影名字《我本是高山》,我要有能力、有权利去选择人生道路,哪怕途中荆棘丛生,只要坚定信仰,不屈不挠执着奋斗,就能成为自己的高山,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文/山丘)


[责任编辑:刘桂秋 逯兴举 徐红梅 张倩]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