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环时深度】印度消除贫困,到底难在哪里

来源:环球网

作者:苑基荣 潘晓彤

2023-03-07 10:06:03

原标题:【环时深度】印度消除贫困,到底难在哪里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苑基荣 潘晓彤】编者的话: “同为人口大国,为什么中国能实现脱贫,而印度却做不到?”这几年,印度媒体从不回避向中国借鉴扶贫经验的话题。印度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但贫困人口过多依然考验着这个南亚大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客观地说,印度政府出台过一些消除贫困的举措,也有一些成效,但从各种国际数据看,印度仍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特别是极端贫困人口不降反增。《环球时报》“社会热点问题系列观察”栏目组的调查显示,造成印度“脱贫攻坚难”的原因很多,也非常复杂。对于印度能否成功借鉴中国经验,也因印度“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而难下定论。

“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

从国际机构的统计看,贫困依然是印度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全球知名数据统计库Statist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下的男性约3800万,女性约为4500万,合计约8300万。2022年世界银行重新修正标准,按照2017年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新的极端贫困线由每天生活费1.90美元上调至2.15美元。按照原标准,印度极端贫困发生率为10.4%,而按最新标准为13.6%,极端贫困人口不降反增。

印度政府在消除贫困的问题上出台过一些举措,如“农村青年就业计划”“总理/国家技能发展计划”“总理/国家贫困福利计划”“国家健康保障计划”等。印度德里大学的一位客座教授近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政府这些年减贫力度很大,成效仅次于中国”。他还表示,印度原计划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一目标可能会有延迟。

从《印度时报》引用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数据看,德里大学客座教授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印度从2005年开始的15年里累计脱贫人数达4.15亿,贫困率从2005-2006财年的55.1%降至2019-2021年的16.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这是“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迁”,但同时也强调印度依然面临艰巨挑战,2020年仍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总数达2.28亿。更糟糕的是,2020年生活在贫困中的印度人增加了5600万,而当年全球有7000万人陷入贫困,这意味着,受疫情影响,全球每10个陷入贫困的人中就有8个在印度。此外,有专注于数据研究并监督政府提高治理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印度民间组织认为,由于缺乏本国政府的真实数据,印度贫困人口一直是个谜。

印度《脚踏实地》杂志网站在分析“印度为何如此贫困”时称,在印度2.28亿贫困人口中,90%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带。“印度地图”网站的文章认为,高人口增长率是印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造成文盲率高、卫生医疗条件差等现实问题。预计2026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亿,但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足以满足这些新增人口每年至少2000万个工作岗位的就业需求。

“中国能脱贫,为何印度做不到?”

《脚踏实地》网站分析认为,导致印度贫困人口过多的原因有很多,如落后的农业、日益增长的人口、贫富差距拉大及社会腐败等,而高贫困率又带来识字率低、童工现象、失业率高和社会动荡等。此外,物价上涨、气候变化、基础设施不足、社会歧视与缺少技能等都是造成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

确实,在消除贫困难的问题上,印度媒体和学者不乏中肯和全面的分析。一些了解本国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习俗的印度朋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就像很难让印度的贫民窟消失一样,我们很难消除贫困现象。”一位来自比哈尔邦贫困农村的尼赫鲁大学博士生认为,印度地方政府有轻视农民和歧视贫民的倾向,再加上政策偏差、执行效率低与腐败,很大部分底层民众没有被纳入全民福利范畴,因此造成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此外,受种姓制度和宗教等因素影响,印度底层民众上升渠道依然受限。记者近年来在中央邦等地农村采访时,见到一些没有土地的“贱民”住在窝棚中,只能靠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当地负责公共福利与农村发展的官员说,“这些人很难享受到国家福利”。

“随着经济恢复正增长,印度必须思考为何不能像中国那样消除贫困。”“中国是如何减贫的,它为印度提供了哪些经验?”印度《印刷报》等多家媒体过去两年多次对中印两国的脱贫工作进行对比报道,并作出反思。《印度快报》去年10月刊文称,中国在人口规模上与印度差不多,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解决了贫困问题,因此,了解中国的扶贫政策可以为印度的决策者提供参考。文章援引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说,中国在过去40年里让约8亿人摆脱贫困,原因是:在基础广泛的经济转型支持下,中国为贫困人口提供新的产业机会,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城市和出口市场的互联互通;中国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文章认为,这些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对印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比之下,印度在很多方面存在短板,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德里郊区的吉玛斯普特村,《环球时报》记者看到破败的道路,很多房屋都是临时搭建的,垃圾堆成山。村民琳娜的家邻土丘而建,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屋内的床是土垒的。因家里没有土地,全家收入只能靠丈夫打零工,日子过得饥一顿饱一顿。

土地改革和产业转型不到位

在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一书中,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印度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如果政府不进行土改,印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出的计划将遭遇挫折;如果有魄力实行土改,又要面临短期内出现的粮食短缺。

美国《财富》杂志印度版网站近日刊文,探讨“为什么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印度却没有”的话题。文章认为,中国成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经验包括:政府扶贫的战略和政策、基础广泛的经济改革、农村的土地公平分配、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渐进式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做法等,而这些都恰恰是印度没有做到的。文章认为,印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尝试过土地改革,但成果有限。大约10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约55%的印度农业人口没有土地。印度虽然借鉴了中国发展工业区和经济特区的理念,但相关举措没有对就业、制造业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在印度,“裙带资本主义”也影响到市场正常竞争。

在印度舆论看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让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拥有了土地。印度学者古拉蒂在其《龙象:中印农业和农村改革的经验教训》一文中提到,中国土地改革确保了无地农民的消失。他认为,印度也有土改,但并不彻底。古拉蒂还在和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顾问朱内贾合写的《向中国学习》一文中回顾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称“中国在1978年后开始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数年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4%,为工业等其他领域发展扩大了市场、增强了动力”。在他们看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可以保证农业改革成果,将农业人口转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进而反哺农业。而印度经济增长依靠服务业,90%的工厂招聘的是低薪、非正规人员,无法提供全职工作和社会安全保障,导致大规模的农业人口无法转移出来,有一部分成为贫困人口。

生活在新德里等大城市的贫民境况也很差,很多人把家安在立交桥底下。让《环球时报》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市,到了夜里,能看到一排排睡在大街上的人和睡在三轮车里的车夫。

谈到这些现象,尼赫鲁大学教授拉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经济角度看,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约为16%,但从业人口达到全国的65%至70%。由于缺少大规模工业化,以及服务业多集中于金融、制药和IT等高端领域,导致印度人口无法在三产间实现转换,尤其是大规模农村人口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造成农村和城市出现大批流民和贫困人口。在经济制度上,印度独立之初的设计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私有企业作为补充,以此消除贫困问题。但实践中,这一设计目标走了样,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腐败问题,效率低下,吸纳的就业人口有限,而大财团迅速崛起后垄断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导致印度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现象。

短期性、临时性政策不利于长远发展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印度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此外,印度推出很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选票,导致实际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并不如预期,例如对粮食的补贴制度、对农村电力的补贴制度等落实不到位,让很多贫困人口没有享受到这些福利。

刘小雪说,印度存在大量农业人口,而城镇化率低使得这部分人无法从土地中被释放出来。她告诉记者:“我们在印度调研时发现,很多农村人口就像候鸟一样,尤其在离大城市较近的地方‘候鸟’现象更频繁。如首都新德里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来自邻近的拉贾斯坦邦,农闲时他们到城里打工,农忙季就继续回家种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的工业,政府的很多政策也是周期性甚至临时性的,这限制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导致农业增长缓慢。而对于政要来说,农村地区又是丰厚的票仓,为赢得选民支持,政府的财政并非按照经济增长的效率来分配,而是不得不向农村倾斜,或是在临近选举期时才推出一系列加大针对农村的扶持政策。这种短期的关注不但不利于长远发展,还造成了一些资源的浪费。

“减贫脱贫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实现。”刘小雪认为,印度人口数量庞大,正处在农业化迈向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仍较低,照抄中国的脱贫经验不现实。她表示:“我国的脱贫经验为印度的脱贫工作提供了一个奋斗方向,就是将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蛋糕做大是关键,蛋糕大了再考虑如何分配。”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虽实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但保留了大量家族政治和利益集团,这使得中央政府缺乏必要的执行力,无法将减贫作为国家最核心的任务来推行。”这意味着,印度在消除贫困问题上阻碍重重,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解决。林民旺认为,除了将经济蛋糕做大、增加社会财富外,在分配时还要照顾到社会的弱势和贫困群体。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这些财富并未分配到最贫困的阶层,农民和最底层民众享受不到社会积累的财富。因此,印度的绝对贫困问题依旧未能改善。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狄伯杰曾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脱贫成就为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带来希望。

林民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很关注中国的扶贫经验,但也应考虑两国在基本国情、历史文化、国家体制、分配制度等多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此外,当下的经济社会背景已发生变化,印度虽然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开放、发展制造业,但国际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已经过去,印度未来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英新法将严禁非法移民停留,苏纳克:只要通过非法途径就别想留下

为遏制偷渡行为,英国苏纳克政府将于3月7日推出新移民法案,内容包括政府将耗资30亿英镑禁止偷渡客乘船入境,还要终身禁止偷渡者的留英资格...[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英媒:为治孤独病,英国重启“热线聊天”志愿项目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感到孤独的人将有机会“和朋友进行热线”。英国《每日邮报》5日报道称,英国正在重启疫情期间的“热线聊天”志愿...[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80万新生儿创新低,日首相顾问:若不设法提高出生率,日本将消失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首相辅佐官森雅子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日本不出手提高出生率,可能会破坏社会保障网络和经济,这个国家有朝一...[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瑞士经典“三角巧克力”将去除“马特洪峰”标识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拥有百年历史的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将对经典包装做出调整。据英国《泰晤士报》6日报道,该巧克力品牌的产品包...[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看别人恋爱满足自己”!韩国恋综大火,背后竟是不婚盛行

去年全韩国有线电视网络和视频流媒体平台至少播出了20部恋爱综艺,是2021年的3倍多。今年,韩国CHANNELA电视台推出了《不婚同居》真人秀节...[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寿司流行,日本师傅出国淘金,有些年薪破1000万日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寿司师傅成为了吃香的职业。日本雅虎新闻6日报道称,近年来,日本物价飞涨,日元贬值,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选择出国寻找...[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硬扯意识形态,澳媒挑刺中文教材,在澳华人:澳媒大惊小怪

澳大利亚“天空电视台”3月6日播放了一档调查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借个别在澳华人家长之口,宣称当地中文语言学校在所用教材和授课过程中...[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日媒:中国企业发力日本市场

接受JBpress采访的上海光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曲姓负责人表示,这几年竞争激烈,中国各领域产品在质量上都有极大进步。中国企业进军国外和...[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菲律宾要淘汰使用15年以上吉普尼,新车太贵却遭司机反对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去菲律宾旅游的人往往会被当地走街串巷的吉普尼吸引,这些名为吉普尼的小巴士通常长着老旧卡车一样的“大鼻子”,车身...[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乌军要从巴赫穆特撤退?乌总统新闻处:将继续防御并进一步巩固阵地

巴赫穆特是乌军部队补给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少公路和铁路线都经过此地。近日外界不断猜测乌军是否会从巴赫穆特撤出,有德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环球时报》答读者问:非洲法郎是一种什么样的货币体系?

近日,有文章在报道非洲“去法国化”时提到非洲法郎,请问非洲法郎分几种。非洲法郎又细分为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两个币种分别由西非国家中...[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联合国召开最不发达国家峰会,古特雷斯呼吁落实《多哈行动纲领》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第五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3月5日至9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发言中强...[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中国起重机在美当“木马”?外交部驳斥:草木皆兵,误导美国民众

《华尔街日报》3月5日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和五角大楼的一些官员日益怀疑,竖立在美国多地包括几个军用港口在内的中国重型起重机,能在...[详细]
环球网 2023-03-0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