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物说丨完整记录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礼仪制度——颂簋

来源:山东博物馆

作者:李静怡

2024-04-16 14:21:04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6日讯 青铜器起源于夏朝或更早,盛行于商周,形制上有饮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工具、货币、车马饰等,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便是其中之一。

《周礼·舍人》:“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也。”簋,本为一种陶制的盛食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青铜冶炼技术成熟后,人们仿照陶簋铸造出了青铜簋。西周时期,簋既是盛放食物的食器,同时也是重要的青铜礼器。按照西周礼制,簋在王室贵族祭祀、宴飨、丧葬等重要场合中常与鼎作配,数量上鼎奇簋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鼎、簋的不同规格,表明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高低,起到“辨等列、明尊卑”的效果。

山东博物馆藏颂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有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属于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形制。

颂簋器身铸有多种纹饰。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窃曲”一词出自《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是一种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或“C”形的线条构成的扁长形图案,由饕餮纹和龙纹简化而来。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龙首与龙身环绕连接。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凹槽平行如同屋顶上连绵起伏的瓦片,朴素简洁。圈足饰垂鳞纹,线条流畅清晰,上下交错排列,宛若参差鱼鳞,庄重肃穆。

图丨西周 颂簋 山东博物馆藏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有铭文,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在历史研究中通常作为对传统历史文献的佐证和资料补充。《礼记·祭统》云:“铭者,自名也”,商代的青铜铭文较为简短,最长也不超过五十个字,主要记录青铜器所属氏族信息以及受祭者之名,这时的铭文比较符合《礼记》“自名”的本义。西周后长篇铭文逐渐流行,与商代铭文相比,记录内容更为详细多元:或告慰祖先神灵;或宣扬献器者个人事迹及其家族荣耀;或记载社会重大事件。例如武王时期的利簋,器内底铸的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颂簋的铭文铸于腹、盖两处,内容相同,各15行,每行10字,最后一行有两重文,共152字。铭文记述了一个名为“颂”的人接受周王册命的时间、地点、册命的仪式、任命的官职、赏赐的物品以及册命仪式完成后所做的事和祝愿辞,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礼仪制度,仪式流程与《周礼》所记基本吻合,这在西周铜器铭文中较为少见,因此颂簋成为研究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此外,颂簋铭文布局整齐,排列有序,字体规范,笔势匀称,是西周王室所使用的标准书体。作为金文最成熟的形态,颂簋铭文在书法艺术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丨西周 颂簋铭文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

庄严肃穆的青铜簋

盛放着古人对丰收的祈盼

纵横有序的笔势

记载了先人的光辉事迹

先秦的歌谣传唱不绝

前人的功绩仍在歌颂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它走过千年的日升月落

在“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

与你相逢

闪电新闻记者 李静怡  报道

[责任编辑:李静怡 逯兴举 徐红梅 崔维莉]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山东落成中国移动首个信创适配验证分中心

山东落成中国移动首个信创适配验证分中心

本次投入运营的移动云(山东)信创适配基地是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的首个信创适配分中心,全面支持鲲鹏、海光、飞腾等国产主流芯片,信...[详细]
闪电新闻 2024-04-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