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代表委员为何聚焦“他们”?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琳琳

2024-03-08 08:37:03

原标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代表委员为何聚焦“他们”?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代表委员为何聚焦“他们”?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王琳琳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国家之魂。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如何深入推进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念兹在兹的所在,每年都有不少相关提案建议。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不少民主党派和代表委员在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言献策时,“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到了同一个群体——青少年。

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提出,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民进中央也提出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

为何他们的目光会聚焦青少年?如何加强青少年传承教育,他们提出了哪些建议举措?

认识有了,推进仍不足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杨朝明也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和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百年大计。因此,必须立足长远,继续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把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有成效。

近年来,我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本、进课堂,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还存在许多不足。

民进中央指出,当前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文化遗产教育资源不均衡;文化遗产教育对青少年正确认识“文化碰撞”的引导不足。杨朝明在深入调研实践中也发现,传统文化进校园明显存在许多地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甚至表面化、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存在与应试教育不相协调,价值教育、道德教育和心性教育内涵不足的情况。

纳入课程体系,深化学习方式

为更好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两会代表委员纷纷支招,提出了许多“金点子”。

综合来看,这些举措表述或有不同,但最终都落脚到明确教学任务、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活动开展、形成教学合力等方面。

在明确教学任务上,杨朝明建议,国家层面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委员会”,具体领导、指导传统文化教育落地,通过正式文件明确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必修课,制定各种有利于推动、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配套政策、措施,统筹传统文化向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渗透,优化各种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机构以通学理、育师资,在学校设置教师专职编制、专项经费投入等。教育部门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执行机构,负责课程设置规划、教学纲要制定、指导教材编制、教师遴选培训,以及促进落实、监督检查等,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在完善课程设置上,田静建议,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研究,做好相关课程设计、设置。如在中小学固定设置“非遗”专门课程,并以“非遗”保护传承和相关“非遗”项目为重点统一编写教材。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宗庸卓玛建议,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文化遗产传承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趣味性。

在这个过程中,代表委员们提出,要重视纳入地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民进中央提出,推动形成更多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和习俗为主题的脚本教材,将博物馆纳入文化遗产教育体系,与学校联合开发适用于青少年的教育课程、教育活动。田静也表示,各地应结合本土代表性“非遗”项目,充分挖掘本土教学阵地,吸纳社会资源,开设校地课程或特色课程,丰富美育教育资源。

加强有机融合,动员多方参与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文化教育更强调实践教学和活动开展,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采取切实举措,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代表委员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宗庸卓玛提出,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主题实践活动,如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开展文化体验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与参与度。田静建议,通过大力开展“非遗”通识教育、手工体验、文化鉴赏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

在“建”上下功夫,在“用”上见成效,则是连玉明提出的观点看法。在他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依托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纪念馆、影剧院、考古遗址、文化书院等载体,建设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扩大思政育人空间。同时,还要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高端研学结合起来,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不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脱离于整体教学之外。为了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杨朝明提醒,“坚持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回归经典、弘扬精华、知行合一、学思并重原则”。

杨朝明建议,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教学与整个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以理解中华文明、培育核心价值、弘扬中国精神、筑牢民族根基为教育中心。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才能做得更深、更实、更有成效。”杨朝明说。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创新建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范式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探索基于目标的评价与学习任务设计,将目标转化为可实现、可操作、可测量的学生行为。近年来,山东省济南高新区雅居园小学...[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3-08

数字化拓宽强师之路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呼啸而至,教师如何转型方能适应教育数字化浪潮。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积极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挑战,高标准谋划...[详细]
中国教育报 2024-03-08

如何回答好AI这道时代“必答题”?

◆本报记者王琳琳前有AI语言模型ChatGPT“能写代码写作业,能编剧本能做题,甚至还能代写辞职信”,后有文生视频模型Sora输入简短文字便能...[详细]
中国环境报 2024-03-08

严打造假 提升精度 拓展覆盖

提升精度拓展覆盖◆本报记者温笑寒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评价和考核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治理...[详细]
中国环境报 2024-03-08

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规模化应用 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已连续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安全为保障、标识...[详细]
人民政协报 2024-03-08

深挖消费潜力 提振消费信心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指出要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近年来,国货...[详细]
人民政协报 2024-03-08

“她”是鼓舞我们奋进的力量

前不久,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印发通知,要求学习吴秋瑾、师帅等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积极响应,深入开展学习活动。英模的先...[详细]
法治日报 2024-03-08

数据多跑路 患者享便利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级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平...[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3-08

不断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匹配度

近年来,我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创新形式,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如何利用...[详细]
中国文化报 2024-03-08

直抵百姓关切 两会文旅话题热度高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两会筹谋襄盛举,箴言良策载民声。代表委员齐聚一堂,怀揣着沉甸甸的民情民意,在审议讨论中汇聚智慧、在观点碰撞中...[详细]
中国文化报 2024-03-08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逛博物馆去。”如今,逛博物馆已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新时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详细]
光明日报 2024-03-08

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着力做好‘泰山+’文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焦高质量发展,汇聚多方力...[详细]
光明日报 2024-03-08

歌声动人说“咬字”

“字正腔圆”,本是戏曲表演中产生的一个术语,后来被各种古典声乐理论著作所引用,被认为是传统声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所谓“字正”,指的...[详细]
光明日报 2024-03-08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