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奇思录|从“三个升级版”看东营的“未来色”

来源:闪电新闻

作者:王思淇

2024-01-20 07:00:01

编者按: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24年春节前,闪电新闻《奇思录》专栏策划推出“年终观察”系列文章,以16市为主线,从不同剖面解析齐鲁儿女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探索,进一步提振信心。

第12期,走进东营,看这座曾经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如何推进“三个升级版”,实现城市的“二次转型”。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20日讯 有人说,石油是东营的底色,黄河是东营的亮色,那么如今,绿色,逐渐成为东营的“未来色”。

2024年,打造“三个升级版”又一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细致地勾勒出了东营打造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的未来发展图景。

这幅“未来图”,究竟是如何铺陈“未来色”?且看东营的2023—— 

01/城景相融,打造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

绿色,是生态之绿。

让黄河安澜、为城市增“绿”,是打造东营黄河入海口生态城市特色的长远之计。

近年来,重大国家战略叠加,东营抢抓机遇加快推进能源转型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城市“颜值”“品质”不断提升。

一是立足优势、再造优势,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文章。

东营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化工产业基础雄厚,与此同时,这里风光、生物质资源禀赋优越,为发展储能产业、放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目前,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越火电装机成为第一大电源,已实现增量能源消费(扣除原材料用能)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

2023年6月印发的《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也在推广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多元利用,全面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大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力度等领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旨在立足固有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塑造东营新能源产业发展新优势。

具体到项目来看,去年,全省单体容量最大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全省首个绿电制氢项目—胜利石化总厂光伏制氢项目建成投产;4个储能项目入选山东2023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第一批)名单,其中锂电池类优选项目入库规模全省第一……大到规模、小到技术,东营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打造链条完整、配套齐全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二是促进生态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共融,让城在景中,城景相融。

纪录片《大河之洲》,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了黄河三角洲上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绝美生态画卷,而将这份大自然的灵动引入到城市当中,也是东营近年来打造特色城市品牌的一颗重要落子。

2023年9月《东营市关于建设公园城市的意见》出台,提出“公园城市包含在公园中建城市,居住区建在公园中、办公场所建在公园中、厂区建在公园中”,把生态价值融入现代城市建设。这一年,东营新建改造泮水公园等公园游园15处,贯通城市绿道80公里,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更重要的是,守好黄河入海的最后一道关口,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安澜,也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要求。2023年,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修复湿地14.4万亩,退出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42.4万亩,互花米草分布区地表植株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在全省率先制定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工作方案、率先开展区域水权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改革。

02/创新驱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

绿色,是动能之绿。

向绿而行,不仅是东营打造特色生态之城的需要,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动能转换,为产业转型开足马力。

东营紧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发展的骨骼。

2023年,东营传统产业转型扎实推进,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2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88个,化工产业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新兴产业加快扩量步伐,电解液溶剂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新能源汽车刹车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约50%,新材料产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15.9%;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突出8大产业20个产业链,获评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

一方面,东营积极推动“智改数转”,全面开展“工赋东营”,充分激发数字技术给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2023年,数字经济攻坚突破成效显著,海克斯康在东营建成国内第3家赋智中心,胜软“云帆”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翻倍增长。

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解法。这一年,东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36家,首届中国化学会“利华益”化学创新奖发布,建筑业实现特级资质零的突破,2家企业分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充分调动起企业这一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这一年,东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省“瞪羚”企业3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83家。

03/安居富民,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

绿色,是麦芽之绿。

黄河滩区迁建,曾在东营书写了一篇波澜壮阔的脱贫史诗。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东营依然行而不辍。

耕地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东营牢记嘱托,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唤醒“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力量

2023年,东营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4万亩,争取抗旱用水指标1.5亿立方米,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方标准,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行,1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系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扎实开展。盐碱地变良田,有利于突破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推动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在科技赋能的条件下加快转变,守护好粮食安全。

安居更要宜居,兴业更要富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不懈追求。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塑造和美乡村新貌。2023年,东营3个片区入选第二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硬化道路“户户通”;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4.6%,60.7%的村庄污水实现有效治理;开展“残垣断壁整治”“弱电线路整治”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长期影响农村环境的老大难问题……

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东营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发力提档升级乡村产业,从“土特产”中要效益。2023年,东营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到24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91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8个。在“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的引领下,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为示范的农产品品牌矩阵不断丰富,大闸蟹、大米、莲藕、滩羊等产业加快提升,半球小麦粉、挂面、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先后入选“好品山东”品牌目录,成功创建“中国对虾之都”。

抢占先发优势的东营,正主动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过程中做足做好东营特色文章。

闪电新闻记者 王思淇  报道

[责任编辑:王思淇 刘玉良 梁延菊 韩信]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