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新闻网
2024-04-05 15:22:04
原标题:青岛市疾控中心:清明假期踏青出游 谨防蜱虫叮咬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原标题:青岛市疾控中心:清明假期踏青出游 谨防蜱虫叮咬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5日讯 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行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盛大的春祭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4月5日,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市民在户外活动时,一定要警惕被蜱虫叮咬的风险。
蜱虫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诸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播力强,病死率高。每年的4月到9月,正是蜱虫叮咬的主要季节。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蜱虫多生活在低矮的灌木丛或林间草地中,寄生在动物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血后胀大。蜱虫并不属于昆虫纲,而是隶属于蜘蛛纲,外形上有8条肢足,与蜘蛛有着亲缘关系。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虫个头虽小,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夺命吸血虫,严重到可致命。”市疾控中心专家赵丹介绍,目前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可传播多种疾病。其中,近年国内较关注的当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又称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一类蜱传感染性疾病。病毒于2010年在中国首次被分离命名,广泛分布于中国和其它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其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烧、肌痛、胃肠道表现、局部淋巴结病和血液学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病死率约为16到30%,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也没有针对其感染的特定疗法或疫苗。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赵丹建议,首先要保持家庭周围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庭院内外的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等,避免蜱虫孳生。
其次,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方式,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喷洒涂抹。
第三,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停留。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应尽量远离野草和灌木丛。
第四,野外劳作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时建议穿长袖、浅色、表面光滑的衣服,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不穿凉鞋,裸露在外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的驱避剂或花露水等。
第五,户外游玩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最后,户外活动返回家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如何判断是否被蜱虫叮咬?赵丹介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症状判断:
红斑,特别是有没有游走性红斑,它往往是莱姆病的一个特征;
黑痣样皮肤斑块,蜱虫的前肢和口器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
皮肤明显红肿,蜱虫会咬噬皮肤和吞噬血液、表皮细胞和皮屑,所以蜱虫叮咬处周围会出现红肿;
皮肤质地坚硬,由于蜱虫属于甲壳虫性质,蜱虫叮咬处的皮肤表面摸上去是硬硬的。
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如何处理?赵丹建议,如果就近有医院的话,强烈建议去医院处理,不要自行处理。蜱虫的口器非常特别,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把它的口器留在皮肤里,造成潜在的危害。
如果一定要自行处理,取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里,可以用尖头小镊子轻轻地缓慢地把蜱虫取出来,稳定、压力均匀地向上提拉,扭转或者猛拉动蜱虫可能会导致其口器残留在皮肤中。拔出蜱虫后,应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赵丹强调,被蜱虫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被蜱叮咬和叮咬时间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