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山东:杂交育种为小麦“介绍对象”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作者:

2023-06-13 10:04:06

原标题:山东:杂交育种为小麦“介绍对象”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山东:杂交育种为小麦“介绍对象”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6月初,济南市长清区沙河辛村的麦田里,一片金黄,丰收在望。

付道林往试验田里跑得更勤了。他戴着遮阳帽,在田间转来转去,手里的红绳不时系在麦秆上。作为泉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和同事们要在收割前,再仔细找找有没有钟情的小麦突变体——那些与众不同的小麦植株。

其实在此前,他们已经仔细找了很多遍。这片位于沙河辛村南侧的试验田里,“泉脉1号”“泉脉2号”“泉脉3号”……一块块红色的木板上,标注着小麦品系的名称、抽穗期、亩穗数;粉色、蓝色、白色……麦秆上不同颜色的小牌子,则记录着这一株是什么样的突变体,包括“核不育”“抗冻害”“抗病”“密穗”等。

相比不远处村民的麦田,这里明显管理得更精细。每一株经过特殊标记的小麦,都是研究人员的宝贝。

搭建小麦“婚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我国的小麦育种技术虽然世界领先,但小麦却难以像水稻一样,在杂种优势利用上取得突破。

2021年2月,由付道林领衔的科研团队正式落地济南,主要聚焦杂交小麦、自主花卉、小麦生物强化和智慧农业等领域,展开关键技术攻关。为加快杂交小麦的研发,曾经成功克隆出“国宝级”小麦雄性不育基因的付道林,在济南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上、吃得起杂交小麦”。办公室里的这幅字,道出了他的初心和梦想。

培育杂交小麦为何这样难?小麦雌雄同花,属于自花授粉作物,要想实现杂交,必须保证自身雄性不育,引入外源花粉。“也就是说,小麦本可以‘自由恋爱’,自己生娃,但为了让孩子的基因更优秀,我们必须‘包办婚姻’,给小麦介绍对象。”付道林指着麦田里一个个白色的硫酸纸袋说,那就是小麦的“婚房”,“婚房”上写的“SN30”,意思是父本是小麦品种“山农30”。在小麦开花阶段,他们在试验田里找到麦穗蓬松、质感半透明、没有花粉的雄性不育植株,套上袋子,进行人工授粉,得到具有杂种优势的小麦。

杂交小麦的核心,在于获取足够好的雄性不育基因并用来发展小麦雄性不育系。但与水稻、玉米等2倍体不同,小麦是6倍体,其基因组更加复杂。为此,泉脉农业通过化学诱变剂改变了小麦植株的性状,并从中筛选出他们想要的雄性不育基因。

“筛选的方法就是看它们孩子的模样。”付道林介绍,他们在小麦开花的时候,引入了偃麦草的花粉,这个小麦“远房表哥”的种子是蓝色的,便于区分。“经过杂交和培育,如果小麦后代的种子是蓝色的,说明雄性可育;如果不是蓝色的,说明雄性不育。”这些雄性不育植株,就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培育“面包小麦”

优质、高产、耐盐碱、抗倒伏、抗条锈病……这些都是泉脉农业想要得到的杂交小麦品种,他们的试验田遍布各地。科研团队在济南长清的试验田里,主要研究优质高产突变体,在东营研究耐盐碱突变体,在四川研究抗条锈病突变体。

在沙河辛村的试验田里,他们还进行了杂交小麦播量试验,比较了“泉脉1号”播种5斤/亩、10斤/亩、15斤/亩、20斤/亩、25斤/亩、30斤/亩的产量。

“现在普通小麦每亩需要播种20-30斤,我们的杂交小麦计划每亩播种3斤,但产量提高10%以上。”泉脉农业研发总监彭俊华说,我国冬小麦种植面积超3.3亿亩,杂交小麦全面推广后,每年仅节省的麦种就是天文数字。

“你看我们的麦穗长得多大!”“你看籽粒多饱满!”看着自己培育的小麦,彭俊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泉脉农业的杂交小麦要想真正成为品种来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去年已经有4个品系参加了济南市的品种比较试验,从目前的反馈效果来看,‘泉脉3号’表现不错。”泉脉农业小麦育种主管关西贞说,“泉脉3号”是一款超强筋小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面包小麦”,它的植株更美观,抗病性更好,成穗数多,产量要比目前的强筋小麦高出10%以上,而且面粉更有韧劲。他们也用“泉脉3号”磨的面粉做过面包,“更软、更有嚼劲,面包形状保持得也更持久。”

“一般情况下,麦种要想获得品种审定证书,进入生产经营环节,要经过4年时间。”关西贞介绍,他们的品系通过济南市的品种比较试验后,还要进行2年的区域试验和1年的生产试验,最后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小麦的综合性状、产量、品质等进行审核,并颁发证书。

创建“诺亚方舟”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种质资源库则被形象地称为“诺亚方舟”。在泉脉农业的种质库,一袋袋的种子整齐排列,有的标注着“泉脉谷2号”“泉脉谷3号”等字样,有的则标注着各种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每一个编号对应着一个突变群体或一个品系。

“小麦育种面临遗传基础狭窄、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要想培育突破性小麦品种,离不开种质资源的创制、挖掘和利用。”付道林介绍,他们针对我国黄淮麦区主推的4个小麦品种,通过化学诱变已经得到了上百万株系的突变群体,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工诱变小麦种质资源群体。

就在几天前,付道林从东营的试验田里背回来上千穗小麦。他用5天时间,走遍了30亩试验田,一行一行看,一穗一穗找。“我们在东营主要看小麦的耐盐碱性。正常情况下,盐碱地里的小麦为了维持生命,一般不会分蘖,而且麦穗小。”让付道林兴奋的是,他这次找到了上千份分蘖成穗增加的小麦突变体。经过烘干、脱粒后,这些小麦也将被送入种质库。

雄性不育、耐除草剂、抗病、抗冻、抗穗发芽……越建越大的小麦种质“诺亚方舟”,将为定向开发优良杂交小麦品系奠定宝贵的种源基础。(王健 郭茂英 李洪翠)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海纳百川谱华章——解码“人民城市”上海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上海6月12日电。题 海纳百川谱华章——解码“人民城市”上海的文化自信样本。让她耳目一新的是,老厂房如今成了博物馆、咖啡厅、党群...[详细]
新华网 2023-06-13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随着海拔不断降低,终于,云开雾散,一座如宝石般镶嵌在原始森林中的小镇跃入眼帘 玉麦乡。6月11日拍摄的玉麦乡。空中俯瞰玉麦乡(6月10日...[详细]
新华社客户端 2023-06-13
“剩菜盲盒”亟须打上质量安全“补丁”

“剩菜盲盒”亟须打上质量安全“补丁”

近日,“剩菜盲盒”开始在部分城市悄然兴起。所谓“剩菜盲盒”,就是临近过期食品的代名词,而非真正的“盲盒”食品。商家之所以愿意以“剩...[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代餐食品质量良莠不齐 专家建议出台国家标准

代餐食品质量良莠不齐 专家建议出台国家标准

代餐食品质量良莠不齐专家建议。大量商家打着健康瘦身等旗号,推出五花八门的代餐食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能任由商...[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护工费成家庭负担 专家建议加快医疗护理员制度落地

护工费成家庭负担 专家建议加快医疗护理员制度落地

护工费成一些家庭沉重负担部分护工专业素养差专家建议取消护工,加快医疗护理员制度落地编者按去年1月7日,《法治日报》刊发《人都送到医院...[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尚有短板要补 专家这样建议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尚有短板要补 专家这样建议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尚有短板要补。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找工作关键期。同时,通过立法建立相关法定保障制度,发挥现代学徒制度优势[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慢就业考公热现象增多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

慢就业考公热现象增多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

“慢就业”“考公热”现象增多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值得一...[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揭开地下储能的“面纱”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揭开地下储能的“面纱”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地下储能又被称为深部地下储能或深地储能,是指利用深部盐穴、采空区、废弃矿坑等深部地下空间,将石油、天然气...[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用“工业锅”炒好预制大菜:让家乡味道飘向远方

用“工业锅”炒好预制大菜:让家乡味道飘向远方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将地方美味装入预制菜“盘子”,让家乡味道飘向远方。发展预制菜产业已成为各地助力农产品深加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为有创新活水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为有创新活水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壮阔长江东流入海孕育而成的长三角地区,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里,是我国...[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一天内筛选超一亿种化合物 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

一天内筛选超一亿种化合物 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

一天内筛选超一亿种化合物——。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近年来,科学家在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科技创新筑牢“世界屋脊”生态屏障

科技创新筑牢“世界屋脊”生态屏障

青藏高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气候系统稳定、保障水资源供应、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亚洲最大煤电CCUS项目投产 高效“碳捕手”助煤电走低碳路

亚洲最大煤电CCUS项目投产 高效“碳捕手”助煤电走低碳路

目前,该项目已与8家单位签订购销合同,合同量为4万吨/月,另外,还有2万吨/年液态二氧化碳将用于与周边油田开展驱油利用研究,实现了捕集...[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