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2023-06-13 09:24:06

原标题: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来源:新华社

编者按:

这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穿过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完全建成后全程长达10065公里。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这是民族特色最浓郁的公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俄罗斯族、藏族、独龙族、傣族、景颇族、壮族、京族……几十个民族沿路而居。

这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公路,她从阿尔泰山奔腾而下,穿过雪山、草原、沙漠、冰川、热带雨林,最终抵达蔚蓝大海。

这就是219国道!

从3月29日开始,我们沿着219国道,从雪山奔向大海,记录祖国壮美风光,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请点击观看视频

汽车沿着曲玉公路蜿蜒前行,日拉山上云雾缭绕,穿行其间,记者仿佛是在“云中漫步”——印度洋季风每年给这里带来充沛的雨水,也带来日拉山上几乎终年不散的云雾。随着海拔不断降低,终于,云开雾散,一座如宝石般镶嵌在原始森林中的小镇跃入眼帘:玉麦乡!

6月11日拍摄的玉麦乡。

空中俯瞰玉麦乡(6月10日摄)。

玉麦乡,位于中印边境,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仅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他们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6月11日拍摄的玉麦乡。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对玉麦乡的造访,不仅仅是源于对桑杰曲巴父女感人至深故事的追寻,还有一份传承数十年的牵挂:1979年,正在山南采访当地一个物资交流会的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群桑,在交流会上偶遇了正在售卖特产的卓嘎,由此开始了新华社对桑杰曲巴父女三人命运以及玉麦乡发展变化40多年的关注和追踪报道。

汽车驶进玉麦乡,一幢幢藏式风格民居、整齐干净的街道、迎风飘扬的红旗映入记者眼帘。很难想象,世界屋脊的边陲小山村竟会有如此巨变。

6月10日拍摄的玉麦乡。

1997年9月,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摄影记者索朗罗布作为第一个到达玉麦乡的摄影记者,曾经拍下了当时玉麦的样子:五六座简陋的房屋就构成了玉麦乡的全部,而这些房子还是一年前县政府从山外运来水泥、铁皮等建筑材料盖起来的。

拼版照片:上为1997年9月拍摄的玉麦乡(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摄);下为2023年6月10日拍摄的玉麦乡。

此前,桑杰曲巴父女三人住的房子是他们自己用石头垒的,要比这些房子低矮、简陋得多,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我们小时候和牲口住在一起,我们睡在屋子里,牲畜在旁边围一个小圈。”央宗回忆起那段漫长而艰难的时光时对记者说。

6月10日,卓嘎(右)和央宗坐在桑杰曲巴故居中追忆往事。

翻阅史料,玉麦人口规模大时曾有20多户300多人。随着人们陆续迁出重山阻隔、交通闭塞的玉麦,1983年,政府决定将玉麦仅剩的3户人家搬到邻近条件较好的曲松。

仅仅过了一个冬天,在桑杰曲巴的坚持下,卓嘎和央宗又默默跟随父亲回到了玉麦,一家三口人又开始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比半个上海市面积还大的玉麦乡,唯余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6月10日,参观者在桑杰曲巴故居内参观。

“我的梦里都是玉麦,那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必须回去!”桑杰曲巴坚定地对卓嘎和央宗说。“玉麦是中国的领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独、再艰苦,也得为这块土地留下来。”

于是,三个人组成的小家,牢牢地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赤子情怀。为了家国安宁、国土完整,桑杰曲巴一家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了最神圣的使命。

6月10日,卓嘎(右)和央宗在桑杰曲巴故居中与描绘桑杰曲巴用自己缝制的国旗举行升旗仪式场景的壁画前合影。

父女三人坚守,等来了玉麦的“蝶变”。1996年,政府选派的干部、医生为玉麦注入“新鲜血液”,同年两户新居民搬进玉麦,当地居民增至18人。如今,玉麦乡已经变成住有67户200多人的美丽家园。

也是在1997年的那次采访中,桑杰曲巴老人对骑马用了三天时间才抵达玉麦的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潘海平和白冰说出了他的愿望:希望修通进出玉麦的公路以及修一座小水电站。

老人的愿望里藏着他们一家与世隔绝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卓嘎右手拇指的第一个指节与拇指的末端几乎形成了90度的外翻。“上山的时候石头砸到手上了,这个地方骨折了,其实后来听医生说,如果当时把这里固定一下,就能长好。”卓嘎对记者说,当时玉麦没有公路通到山外,而且一年有6个月大雪封山,她的手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长成了现在这样的畸形。

6月10日,卓嘎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双手。

因为玉麦雨量太大,粮食无法生长,所有的粮食都必须从山外运进来。桑杰曲巴一家每次在大雪封山之前,必须储备7个月的粮食,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季。

没有路,玉麦就是一座“孤岛”!

2001年,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2009年,玉麦乡引溪水修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结束了当地不通电的日子。

玉麦乡随后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当年桑杰曲巴老人的心愿。2018年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聚焦“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社会保障)”十项提升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从2018年开始,玉麦乡开展边境小康村及配套设施建设,轻钢龙骨架构民居及排水、通讯、学校、中心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拔地而起。2019年,国家投资超5亿元、总里程50公里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解除了玉麦每年大雪封山的困扰;同时,国家电网将10千伏的输电线路接入玉麦,玉麦人用上了安全稳定的常明电。

6月10日,玉麦居民在选购水果和蔬菜。

6月10日,来自隆子县的商人肖女士(右二)向玉麦乡的居民售卖水果和蔬菜。肖女士一个星期过来一趟。

6月10日,玉麦乡国家电网工作人员丹增桑珠在为顾客充电费。

6月10日,玉麦乡卫生院院长邱建亮(右)在为玉麦居民乌金曲珍检查身体。

6月10日,玉麦乡邮政营业员索朗卓嘎在登记快递邮件。

“我个人觉得玉麦最大的变化就是跟外面同步了,外面大城市有的东西,我们这里也有。”桑杰曲巴老人的外孙索朗顿珠对记者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9岁,当时不知道西瓜是啥。有一次在山上放牧的时候,巡逻的解放军给了我一块西瓜,我不知道怎么吃,直接连着皮啃着吃。现在我的小孩,才3岁,他什么都知道,而且,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了。”

6月10日拍摄的玉麦乡小学和幼儿园。玉麦乡的小朋友可以在这里一直上到小学二年级。

6月10日拍摄的玉麦乡小学和幼儿园内的室内活动场。

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2017年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工作,延续着桑杰曲巴老人对他的嘱托。“我外公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让我去当兵,保家卫国。后来我没当成,这是一个遗憾。可是我现在回到了玉麦,跟姨妈跟妈妈一起,实现外公的遗志。”

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6月10日摄)。

2022年,玉麦全乡人均年收入近4.4万元,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曾经的“三人乡”已变成下辖两个行政村的“小康乡”,学校、卫生院、游客接待中心等建筑物也拔地而起。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小卖部、快递站等……

玉麦乡的民居(6月10日摄)。

玉麦的兴盛也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如今已经有5户外来商户租用村民的房屋开办了超市、旅馆、饭店甚至包括一家奶茶店。

来自重庆的王先生在玉麦乡租下了一栋二层小楼,里面超市、饭馆和民宿一应俱全,他说是朋友介绍说这里好他才赶过来的:“这里做生意赚钱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是压力要小很多。”

记者在玉麦乡还看到了来自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甚至广东的汽车。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着对玉麦的向往来到此地。

“我很早就想来玉麦看看了,以前从各种媒体上都看到过对这里的报道,”资深自驾旅游爱好者余先生对记者说,“来了以后感觉比想象的还好,我觉得这里会被打造成一个边境的重镇!”

6月10日,来自隆子县的文艺工作者在为玉麦乡的居民表演藏戏。

6月10日,玉麦乡的村民欣赏来自隆子县的文艺工作者表演的藏戏。

“我们家乡那么好,今后一定会变好,爸爸以前都是这么说的,”卓嘎对记者说起桑杰曲巴老人去世前的愿望时说,“爸爸说的现在都实现了!他当时是怎么想到的?我现在才想明白。”

6月10日,卓嘎(左)央宗在玉麦乡街头和街坊聊天。

6月10日,卓嘎在牧场的小屋里制作酥油。

6月10日,卓嘎在牧场的小屋里制作酥油。

6月10日,卓嘎在牧场小屋中清洗制作酥油的工具。

“是的,爸爸说,我们国家是强大的,不会不管这里的,会把玉麦建设得非常好!”央宗补充了一句。

6月10日,央宗在牧场挤奶。

6月10日,卓嘎(左)和央宗在玉麦乡街头。

6月10日在玉麦乡街头拍摄的一名小朋友。

6月10日,卓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父亲桑杰曲巴去世前的留言。

如果桑杰曲巴老人能看到今天的玉麦,看到他为之坚守数十年的故乡的变化,他会有怎样的感慨?

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6月11日拍摄的玉麦乡。

策划:刘洁、沈虹冰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费茂华、晋美多吉、邵泽东、杨植森

编辑:王海燕、吕帅、尹栋逊、郝建伟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剩菜盲盒”亟须打上质量安全“补丁”

“剩菜盲盒”亟须打上质量安全“补丁”

近日,“剩菜盲盒”开始在部分城市悄然兴起。所谓“剩菜盲盒”,就是临近过期食品的代名词,而非真正的“盲盒”食品。商家之所以愿意以“剩...[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代餐食品质量良莠不齐 专家建议出台国家标准

代餐食品质量良莠不齐 专家建议出台国家标准

代餐食品质量良莠不齐专家建议。大量商家打着健康瘦身等旗号,推出五花八门的代餐食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能任由商...[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护工费成家庭负担 专家建议加快医疗护理员制度落地

护工费成家庭负担 专家建议加快医疗护理员制度落地

护工费成一些家庭沉重负担部分护工专业素养差专家建议取消护工,加快医疗护理员制度落地编者按去年1月7日,《法治日报》刊发《人都送到医院...[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尚有短板要补 专家这样建议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尚有短板要补 专家这样建议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尚有短板要补。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找工作关键期。同时,通过立法建立相关法定保障制度,发挥现代学徒制度优势[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慢就业考公热现象增多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

慢就业考公热现象增多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

“慢就业”“考公热”现象增多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值得一...[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揭开地下储能的“面纱”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揭开地下储能的“面纱”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地下储能又被称为深部地下储能或深地储能,是指利用深部盐穴、采空区、废弃矿坑等深部地下空间,将石油、天然气...[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用“工业锅”炒好预制大菜:让家乡味道飘向远方

用“工业锅”炒好预制大菜:让家乡味道飘向远方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将地方美味装入预制菜“盘子”,让家乡味道飘向远方。发展预制菜产业已成为各地助力农产品深加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为有创新活水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为有创新活水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壮阔长江东流入海孕育而成的长三角地区,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里,是我国...[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一天内筛选超一亿种化合物 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

一天内筛选超一亿种化合物 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

一天内筛选超一亿种化合物——。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近年来,科学家在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科技创新筑牢“世界屋脊”生态屏障

科技创新筑牢“世界屋脊”生态屏障

青藏高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气候系统稳定、保障水资源供应、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亚洲最大煤电CCUS项目投产 高效“碳捕手”助煤电走低碳路

亚洲最大煤电CCUS项目投产 高效“碳捕手”助煤电走低碳路

目前,该项目已与8家单位签订购销合同,合同量为4万吨/月,另外,还有2万吨/年液态二氧化碳将用于与周边油田开展驱油利用研究,实现了捕集...[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科创板开板四周年:硬科技作底色 为科创企业撑起一片天

科创板开板四周年:硬科技作底色 为科创企业撑起一片天

“硬科技”作底色科创板为科创企业撑起一片天。四年来,作为注册制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科创板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发行、上市、交...[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流浪汉”在小镇教英语 学生多了 主播更多

“流浪汉”在小镇教英语 学生多了 主播更多

“流浪汉”在小镇教英语学生多了主播更多。大约是4月末,一个衣衫褴褛、留着脏乱须发的男人,用一根棍子挑着他的全部家当——几个印着“XX...[详细]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3-06-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