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5日讯 2月5日,济南市章丘区漯河崖村演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扛芯子”。
“扛芯子”是济南市章丘区东北部地区独有的一种集乐、舞于一体的杂技艺术形式,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扛芯子”的起源与当地的民间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芯子以古人灯头的灯火启示而得名,象征着希望和光明,是先人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扛芯子”慢慢发展为不同的肢体表演方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芯子由儿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固定在一条铁棍上,站在一丛花、茶壶盖、雨伞尖上,或者一把刀、一柄剑的顶尖,纸扇子的边缘等,他们挥舞水袖,在戏剧锣鼓的伴奏下凌空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扛者则在下走着类似于秧歌的舞步。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