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9日讯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位于潍坊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至1945年,日军在此设立“敌国人员生活所”,最多时关押在华欧美侨民1500多人,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集中营”。走进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一座座矗立百年的老建筑,岁月磨平了砖石的棱角,却抹不平那些伤痛的回忆。
在这座如今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所在地,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古巴、希腊、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西方侨民作为囚徒被日本法西斯关押了长达三年之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群孩子,站在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侨民雕塑前,大声朗诵着《少年中国说》,是的,我们的少年越来越强,但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伤痛,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让我们的中国越来越强大。
一张铁床
沉甸甸的感激之情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真实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暴行,与遗存在世界各地法西斯集中营一样,都是人类伤痛的记忆。在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里,展示着一张铁床,这张看似普通的铁床,却承载着不一样的意义。
原来,当时集中营里传出消息,孩子们缺乏营养急需鸡蛋,有一位叫韩绪庭的年轻人当即行动起来,东拼西凑淘换了10斤鸡蛋和2.5斤白糖,冒着生命危险送进了集中营,侨民们无以回报,将自己仅有的铁床送给了韩绪庭。
乐道院维县集中营博物馆宣教科科员王晓璇告诉闪电新闻记者:“这也是他们在生命都难以保全的情境下,所能拿出的唯一可以表达情感的东西,这张铁床也代表了侨民们对潍县百姓一种沉甸甸的感激之情。”
乐道院
让潍县青年得以“睁眼看世界”
其实,乐道院在当时为维县的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时胶济铁路通车之后,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将登州文会馆和青州广德书院,这两所学校取校名第一个字,合并为广文大学,校址就建立在乐道院内。这所大学所教授的科目有圣经、左传、礼记、包括算术、博物、动植物化学等,教授的这些科目都是中西合璧的,而且师资力量和配备在全国都是一流的,校制又是仿照的美国哈佛大学,所以这所学校也被称为东方哈佛。
王晓璇介绍,乐道院创办了很多的新式学堂用来吸引民众,随着学校陆续发展,在1931年合并为广文中学,在2006年又成为潍坊广文中学,这座学校的前身就是起源于乐道院,当时潍县的学生就是学习、接触、吸收了这些先进的知识才得以睁眼看世界,他们也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侨民再聚首
表达感激之情
2015年,曾经被困在乐道院维县集中营的侨民重聚乐道院,与当地百姓热切交谈,作为主办方,博物馆也特意准备了一面手模墙,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 让侨民们留下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加拿大侨民安吉拉·考克斯·艾略特1943年出生在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她表示,能出生在这里,是她毕生的骄傲。英国侨民克里斯汀·塔尔博特·萨克顿也是潍县集中营难友,她发自内心的感谢了中国政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虽然现在硝烟散去,和平安宁,但是曾经发生在这里所有的苦难,我们不能忘记,发生在这里所有的牺牲,我们也不敢忘记。其实乐道院所承载的历史,并不是中国人自己的,而是那个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向同样需要帮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一段历史,今年正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通过这个展览,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知道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反思这段历史,所以说乐道院维县集中营博物馆就是要像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王晓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