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25-03-15 12:23:03
“聚焦‘双碳’战略,获批我省首个盐(矿)地下空间储能科研平台——‘盐(矿)地下空间储能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盐穴储能探索和实践,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走在全国前列。”近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范宇新在全省煤田地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总结2024年工作成绩时如是说。
近年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空天信息大学(筹)组建我省首个盐(矿)地下空间储能科研部门—盐(矿)地下空间储能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在盐腔探测、利用潜力评价、地下工程建设等方面成功破解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盐穴是国际上首选的储能地质体,可以存储压缩空气、石油、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它就像一个体积固定的超大号气球,只有体积够大、结构够稳、密封够好的盐穴才能华丽变身“超级充电宝”。
如何才能清晰刻画藏身千米地下的废旧盐穴样貌呢?为此,省煤田地质局创新采用高密度三维地震精细探测、大口径复杂地层快速钻井、精准定向对靶等技术,成功破解了我省岩盐石膏夹层比例高、建库改造难度大、盐穴形态刻画精度低、腔体稳定性评价复杂等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这一过程就好像为盐穴做“CT”。专业设备释放的地震波每穿透一层岩层,独特的折射和反射信号便会实时反馈给地面的指挥中心,通过翻译解密这些信号,就能知晓岩层结构是否稳定。有的盐穴大到十万立方米,如何精准定位风险区域呢?声波能巧妙地利用回音刻画盐穴形态,精准深入盐穴内部的每个裂缝。通过拼合两个信号,就能得到盐穴的全貌。
此外,省煤田地质局还充分发挥非常规能源勘查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化验、综合研究“六位一体”技术优势,率先在全国构建起盐穴储能领域“地-井-腔”协同勘查技术体系;攻克大口径“S”型定向井轨迹控制等多项难题,开创全国集“盐腔形态精准刻画、老井井筒锻铣封堵、大口径定向钻进、注气排卤”等工艺于一体的施工先例。
目前,省煤田地质局在我省大汶口盆地圈定可利用腔体17个、共840万立方米,技术支撑全国规模最大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落户泰安。同时,相关技术在江苏、湖北、江西等地推广应用。
据了解,2024年省煤田地质局创新“院士工作站+特聘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创新中心”四位一体招才引智模式,吸引何继善、刘嘉麒等5位院士坐镇,14位国内领军专家参与,为盐穴储能产业重点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闪电新闻记者 孙伟 通讯员 赵松刚 通讯员 赵松刚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s://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