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让法治成为女性底气,东阿法院织密妇女权益“立体防护网”

来源:齐鲁网

作者:柴慧娟

2025-03-07 18:37:03

春风十里,芳华如你。近年来,东阿法院从严厉打击侵害妇女犯罪,到家事审判中的破冰与暖心,再到执行环节的刚性与柔性并重,织密妇女权益保护网,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刑事雷霆:严惩犯罪与精准救助并行

针对侵害妇女权益的刑事案件,东阿法院以“零容忍”态度构建起“从严打击+精准救助”的双轨机制。

对于强奸、拐卖妇女、强制猥亵、侮辱、虐待等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犯罪,始终坚持依法严惩,提高犯罪者的违法成本,形成对此类犯罪的法律震慑力。在审理一起强制猥亵智障妇女案中,被告人利用被害人智力障碍,多次实施猥亵。法院综合考量其犯罪情节及社会危害性,以强制猥亵罪判其入狱,并强调“智障妇女因性防卫能力缺失,施暴者即使未采取暴力胁迫手段,仍构成犯罪”,彰显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司法兜底保护。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东阿法院建立“司法救助+心理干预”机制。对于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妇女,东阿法院为其申请司法救助金,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服务。2024年,为10名陷入困境的妇女发放司法救助金9.25万元,并联动妇联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展创伤修复,帮助受害者重建生活信心。

民事破冰:破除危机婚姻与重塑平等价值

家事审判庭的调解室里,一沓出警记录成为关键证据。35岁的董女士颤抖着翻开记录:“5月,他砸碎电视机;7月,用烟头烫伤我的手臂;9月,把我推下楼梯……”这些冰冷文字背后,是长达五年的家暴噩梦。

原告小董与被告小张均系再婚,二人在重组家庭后,常因日常琐事发生争执,二人不共同居住后,小张频繁对小董实施骚扰、武力行为,导致公安机关三次出警。小董向东阿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后,东阿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公安机关的接处警登记,小张的行为对小董从精神上造成痛苦、身体上造成损害,其行为已构成家庭暴力,已消耗殆尽了小董的精力,使小董对家庭失去信心及耐心,对小张产生畏惧,对家庭生活产生厌烦。东阿法院判决准予小董与小张离婚。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切勿怀着‘忍忍就过去的’心态,在婚姻存续期间,若存在家暴情况,要及时保留照片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并可以向法院申请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将上述证据作为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重要依据。”东阿法院家事审判庭庭长郭伟建议。

家庭暴力是妇女权益受损的重灾区,东阿法院坚持从个案干预到源头预防,积极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组建专门“反家暴家事审判合议庭”,针对家里暴力等急需解决的案件实行先审快结,尽量缩短办案周期;联合司法局、妇联、公安等部门,构建“预防、干预、救济”全链条保护机制,帮助受害妇女重获新生;开展反家暴宣传活动,通过在庭内悬挂宣传标语、到大集发放宣传材料、去企业举办普法讲座、利用自媒体发布典型案例等多形式向广大妇女普及反家暴知识。

执行攻坚:刚柔并济守护亲情纽带

3岁的于某甲抱着执行干警送的布偶熊,从奶奶怀抱走向母亲史某的怀抱。这起持续半年的抚养权执行案,见证了司法智慧与人性关怀的完美融合。

“执行不是冷冰冰的强制,而是保护妇女权益、守护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东阿法院执行局局长夏绪军讲述了一起抚养权执行案。

史某某和于某,两位经历过一次婚姻的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再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第三年,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孩于某甲来到了这个世界。然而,生活的琐碎与性格的差异让这段婚姻走向了破裂的边缘。东阿法院判决二人离婚,孩子抚养权归史某所有。因犯故意伤害罪,于某在监狱服刑,判决下达后,孩子爷爷奶奶拒不把孩子交到史某手中。

“孩子明明判给我了,他们凭什么不给我?”在执行阶段,史某强烈表达了要回孩子的决心。执行干警多次与孩子爷爷奶奶做工作,从法理上告知其必须履行判决书内容,从情理上表示对祖孙感情的尊重,但也适时让其认清孩子跟随母亲生活的优势。在做通爷爷奶奶工作后,为了让孩子能更自然、融洽跟随母亲,执行干警从家里带来儿子的玩具送给小女孩,并提早带着她熟悉院内环境,把小女孩交付到史某手中后,两名执行干警护送母女二人到聊城的家中。之后的半年内,执行干警充当起两个家庭的“连心桥”,建立“亲情联络卡”,时常关注小女孩的生活、成长状况,并将史某发来的视频发给孩子爷爷以解思孙之情。

从刑事审判的雷霆出击到民事审判的春风化雨,从执行环节的刚柔并济到社会联动的多元共治理,东阿法院以司法之力诠释“正义可感”的深层内涵。正如那位获得土地补偿款的农妇在锦旗上所绣:“法槌落下彰正义,春风入户暖人心。”这或许是对司法守护女性尊严最朴素的注解——让每一个“她”,都能在法治晴空下活得从容而有尊严。

 

闪电新闻记者 柴慧娟 报道

[责任编辑:柴慧娟 韩薇 徐红梅 郭常宏]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s://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