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2024-12-24 09:24:12
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民族艺术研究》《文化研究》《电影新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等提供学术支持的“融汇、转型与擢升:第二届中国影视文体革命”学术论坛在山东青岛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及70余位文艺界、影视界、学界代表出席了此次学术盛会。本次论坛在首届“历史与美学:中国影视的文体革命”学术论坛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国际视野下电影文体的创新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技术探讨当代影视的多层次文体表达与提升。论坛旨在从历史、哲学、美学、技术等多维角度剖析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电影文体重构,挖掘其独特的叙事模式、风格流变、美学蕴含和技术逻辑。
论坛开幕式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主持开幕式。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委员、副校长周加强研究员、教育部戏剧影视教指委主任周星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研究员先后致辞。开幕式上,周加强副校长为陈旭光教授颁发山东大学讲席教授聘书,为赵黎明教授颁发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聘书。周加强副校长向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和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影视创作的边界不断突破,内容平台和叙事逻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革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影视文体的未来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依托青岛的电影产业基础和山东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关照文学与影视交叉研究的新文科学术阵地,可谓适逢其会,任重道远。周星教授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以文学文体的变革历史为参照系,指出影视文体革命具备独特性、历史性与开创性。周星教授表示,影视文体革命涉及原初状态的剧作文体革命,同时关涉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影视创作内容及形式的方方面面。在与文学革命并称价值的过程中,影像文体革命应当强调文以载道,深入挖掘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同时应当适应时代,谨慎处理影视创作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张卫研究员从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认为中国电影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使得影视文体革命迫在眉睫。研究者必须尽快深入探究影视文体应当如何改变,才能跟上百姓大众的需求变化。一方面,我们需要超越过去对影像创作文体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认识到人工智能深刻地影响了未来影视文体的想象和推断。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辨析叙事结构创新与影视文体革命的界限,找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深刻把握变革的历史规律。
12月21日下午及22日全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相关议题展开了五场主旨演讲,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艺术》主编谭政、《当代电影》副编审杨天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等主持论坛。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赵卫防研究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周学麟教授、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清华大学司若教授、同济大学杨晓林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宋法刚教授、武汉大学王文斌教授、山东大学周根红教授、李新教授、同济大学王晓平教授等专家分别进行了报告分享,话题涉及“中国科幻电影的文体建构与美学话语”“香港漫画改编电影中的流行文化显影”“情绪价值在电影创作及电影市场中的新角色与影响”“‘黑色电影’的中国式改编及其文化逻辑”“未来电影形态学:历史考古、文体革命与未来想象”“自反性电影:华语新生代导演的作者表述”“科幻动画实现科学传播叙事的影视文体研究”等。陈旭光教授认为“影视文体”作为关键词,既是凝聚点又是扩散点,他从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思路出发,提出了“理论扩容”的重要论断。电影文体革命是电影“内爆”的体现,它意味着电影本体的重构、颠覆与消逝。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虚拟影像技术对艺术学、美学理论、电影理论的冲击极其强劲,这是人体的又一次“全息性”延伸。周安华教授提出,坚持探寻电影文体的要义和蕴含,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中适时调整电影文体,使之更契合时代发展和文化演进的需要,是当下中国民族电影的使命担当。电影文体本质上是电影蓬勃生机的产物,作为电影艺术的中枢和核心,它是在特定观念左右下,电影创作者依据特定意识形态、美学追求所确立的电影形态品类。重建电影文体将使我们突破现象之维,直抵人类精神的腹地,去寻找电影当代性的基点,获得更加自为的创作境界。周学麟教授借助“跨符号翻译”这一术语,将电影文体概念视为理解电影改编过程中符号转化和意义传达的重要思路。文体观念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拓展了我们对于电影改编过程及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视角。赵卫防研究员将戏剧性叙事和意境营造视作中国电影文学价值的双重体现,反复翻转的戏剧性叙事是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重要手段。杨晓林教授提出文学“体式”是影视文体的基础,每个时代都面临着体式共存的现象,而每个时代也都存在主流的文学体式。濮波教授指出电影文体扎准了民族电影的“深水区”,文体革命的提出是问题意识的高度体现,他主张从生成“母体”及其路径成因的角度深入发掘影视文体。赵坤副教授从“阐释小史”的视角切入“西游”的文本结构,从而阐述了意义主题的世俗现代性转变和对中国“天人时空观”的复归。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中青年影视学者,围绕影视文体革命的相关议题,以超越性、前沿式的视角持续推进文体革命的历史维度、当代维度与国际维度。《“元电影”在中国:一个电影交流史的问题》《“天人有分”:媒介文体转换与“西游”故事的阐释史变迁》《矩阵与边界:短片影像文体类型的生成与演变》《何谓表演主义电影?——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美学实践》《材料特性与AI动画审美:一种基于媒介考古学的跨学科视角分析》《UVA、可视化与合成视觉:当代非虚构影像的文体延展》《后“想象力消费”时代的他者重现:人工智能生成影像的“AI想象力”》《数据库电影 3.0:人工智能生成影像的美学特征与本体反思》等议题彰显出中国影视文体研究的交叉视野、哲学思辨、本土情怀与国际站位。与会学者通过充分交流与精彩展示,在研究视野、学术方法、思维开拓等方面展示出影视文体研究领域的深度、广度与高度。纪录剧情片、舞蹈电影、漫改电影、非虚构文体、短片文体、表演主义电影、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数据库电影、新文学电影等新影视文体概念的提出与再界定,也不断激荡着中国影视研究的理论疆域。当代影视理论与实践作为中华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不仅跨越了传统媒介的边界,更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重塑了其文体格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影像技术的革新为影视文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与研究空间,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内容形态、叙事逻辑与风格特征,推动着全球影视理论及创作观念的转型和升格。共同关切影视文体的新趋势,深入分析与探讨影视文体的融汇、转型与擢升,也将有助于推动影视文体研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为中国影视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生成提供有力支撑。(陈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s://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