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技创新驱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2022-09-02 09:14:09

原标题:科技创新驱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来源:中国环境报

魏金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应对国内国际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国土面积占全国7.2%,历史上,这一区域曾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6省(直辖市)涉气排放主要产品产量基本上占全国的30%~40%。一度聚焦了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燃煤、燃油带来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区域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及高碳的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十三五”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地区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以北京为例, 2021年,北京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相比2013年多了将近4个月。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这得益于北京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一成功经验给其他地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大气重污染地区的第二产业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重污染行业较多,企业大而不强,绿色转型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主体企业来看,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存在挑战。传统产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市场都已成熟,思维固化不易改变,很多企业不重视技术开发,投入科研资金少或根本没有投入,缺少技术积累,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共性技术基础薄弱,许多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中,无论是依靠购买设备和引进技术还是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开发产品,前期都要投入大量费用和时间,研发投入大,企业转型升级之路艰难。

当前,企业劳动力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需求重点已从一般的操作工转向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传统产业中多数企业并不在一二线城市,所在城市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人才缺乏与企业的转型升级意愿形成了一定反差。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技术、资金、中介服务等因素的支撑。然而,部分大气重污染地区存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较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不能有效支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由于我国目前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相关技术不配套、不成熟,相应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的适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大气重污染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亟待得到支持。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形成政策支持引导和保障机制,通过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不断提升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一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基础支撑,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微观基础。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至关重要。

二是加大重大基础科研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强弱,国家要加大大气重污染地区研发资金投入,并且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国家投入资金要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瞻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鼓励节能减排等绿色技术研发,打造共性技术平台,激励和支持企业致力于原始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

三是丰富和完善创新要素。一些大气重污染地区创新要素缺乏,基础薄弱,如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孵化机构和中介服务等呈现出“少”“散”“弱”的特点,没有创新要素的支撑,很难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因此,要在丰富和完善大气重污染地区创新要素上下力气,加快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四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低碳发展代表了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施将重塑中国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出台支持大气重污染地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使大气重污染地区在减污降碳绿色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空间格局,走上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记者杜宣逸北京报道9月1日,2022年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详细]
中国环境报 2022-09-02

成都获“东亚文化之都”称号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丽表示,成都当选为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既是荣耀,更是责任。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在数千年间,孕育了...[详细]
人民政协报 2022-09-02

助力抗疫

日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区政协委员积极行动起来,或投身抗疫一线,或积极捐款捐物,助力抗疫。连日来,茌平区崔河祥委...[详细]
人民政协报 2022-09-02

前半程长线游复苏 后半程周边游火爆

但高温之下,人们出游的热情依然高涨,丰富多彩的旅游和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消费新选择。长短途交替旅游热情高暑期的第1个月...[详细]
人民政协报 2022-09-02

新场景新业态带来无限可能

“继在去年服贸会发布科技成果后,我们自主研发的仿真软件技术迭代出‘云胐’‘云奚’‘云抟’核心产品,融合物联网、AI、5G、云计算等前沿...[详细]
科技日报 2022-09-02

奋楫扬帆破浪行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详细]
法治日报 2022-09-02

全国税务部门挽回留抵退税及其他税款损失108.2亿元

核心阅读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以来,税务部门坚持“外打内查”双向发力,外打骗取留抵退税违法行为,内查税务人员落实留抵退税政策失职...[详细]
法治日报 2022-09-02

烟台“三大行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本报讯记者姜东良见习记者李娜通讯员周城锋今年以来,山东省烟台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兴商护企”主题,通过开展涉企执法规范、法治风险防控、...[详细]
法治日报 2022-09-02

民警邓甲龙:高墙内坚持心育树人

□本报记者姜东良梁平妮□本报通讯员郝俊平李耕振看监狱的高墙,监狱是封闭而神秘的;看监狱的民警,监狱又是开放而阳光的。现年49岁的邓甲...[详细]
法治日报 2022-09-02

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本报讯记者张晨8月31日下午,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2022)在山东青岛举行。周强表示,希望与会各方高举“上海精神”旗帜...[详细]
法治日报 2022-09-02

济宁兖州区:工商联与公安分局建立沟通合作机制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工商联与区公安分局建立沟通联系合作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有力促...[详细]
中华工商时报 2022-09-02

黄渤海休渔期结束

黄渤海休渔期结束(2022-09-02)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权威发布9月1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积米崖码头,渔船陆续驶离(无人机照片)。当日,...[详细]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9-02

为元宇宙应用落地夯实基础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首次推出元宇宙体验馆,包括“智慧起源”创新发布馆、“文明折叠”数字艺术...[详细]
经济日报 2022-09-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