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第二季收官一集的近半篇幅,放在了山东临沂朱村。
一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何以吸引了央视关注?
01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2013年。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
在当时,临沭县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基地和柳制品加工生产基地。2013年,临沭全县柳编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2.5亿元。
柳编,始终存在于临沭的文化记忆里。自1973年临沭县柳编产品被纳入国家首批柳编出口计划后,柳编就逐渐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致富密码”;临沭乡间流传着的“学好柳编这一行,三到五年盖楼房”“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的民谣,便是这一产业项目致富吸引力的印证。
十年来,临沭的柳编产业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继续向纵深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附加值不断增加。目前,临沭全县杞柳种植基地达10万亩,农村家庭编织户达5万,带动了全县超10万人就业;柳编工艺品行业现有企业达390余家,有外贸实绩的企业122家,实现出口额22.74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53.88%。
2022年,全县柳编产值达40亿元。“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的传统作业模式,正迸发出越来越高的文化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
02
临沭柳编十年间的发展,暗合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相互赋能的两条脉络。
一是传统文化为底色、创新创意为引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临沭柳编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亦深刻融入临沭当地的发展基因。老百姓对柳编的熟悉、擅长、认同,是柳编产业在当地得以勃兴的天然土壤。
2021年,临沭柳编成功申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意味着该项目将获得更充分的官方支持与民间曝光,让非遗传承获得更多积极性与自信心。
一根根柳条,串联起临沭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脉络,更演绎着当地乡村振兴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临沭的柳编企业积极参展、柳编工艺研究院所陆续成立,从业人员密切关注国内外消费者需求与审美变化,通过研发创新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增强柳编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
吸引年轻人,是弥合非遗传承年龄断层的关键,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是守护非遗的应有之义,临沭柳编也正探索从民间传承向学校传承的扩展。如临沂市工业学校致力于柳编非遗传承创新,培养柳编非遗传承人、柳编非遗兴趣群体双线发展。2018年到2023年,已有6个年级近1000人进行了柳编的学习,其中部分同学毕业后成为临沭柳编工艺传承、设计创新的中坚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临沭柳编已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体系,为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方面提供了可供其他地方借鉴参考的经典案例;依托临沂“物流之都”的优势,临沭柳编也搭上国内电商与跨境电商的“快车”,一路“扬帆”,跨省、出海。
随着“山东手造”工程的深入推进、“山东手造”文化品牌的不断擦亮,欧拉、鲁美达等柳编企业入选省“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名单,临沭柳编的传承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二是产业振兴为文化的传承坚定了底气、为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
现如今,临沭柳编已经从实用生活用品向观赏工艺品和艺术品转型,并且成为当地外贸的支柱产业。在朱村生产的柳编产品,已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停留在口头的文化传承无异于“空中楼阁”,而临沭柳编产业在实践检验中迸发出的经济活力,扎实延续了这一非遗工艺的生命力。
柳编产品的外销,将附着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手工艺产品推向世界多元文化的舞台,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一种实用的现实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把非遗用起来,就是最好的传承。
一件柳编工艺品的“出海”热销,恰恰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勇于接受新事物、兼收并蓄多元文化取向,进而将当代的、异域的优质文化元素融合为自身的一部分,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在交流中实现传播。
03
临沭柳编迅猛发展的这十年,恰如山东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一个缩影。
山东传统手工业“根基牢”“家底厚”,至2022年,山东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年产值1600亿元左右。去年3月,山东正式启动了“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让“山东手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进文化“两创”的强引擎。
小小的手工艺品,在浩浩历史中承载着以人文教化民心、以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是讲好文化厚重的山东故事、塑造情怀博大的山东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的有形文化符号,无形的文化思想、美学风格、工匠精神等,都有潜力成为富有影响力、衍生力和传播力的新时代齐鲁文化IP。
与此同时,发源于乡土社会的手造产业也在反哺着乡村,在创造乡村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激发出创新突破、文旅融合的澎湃活力。
“我们现在,仿佛站在了一条大船的船头,这一艘巨轮刚刚开始启航。”在节目《山水间的家》中,撒贝宁站在朱村沂沭河交汇处,发出了一语双关的感慨。其实,“启航”向未来的,不仅是“编织”美好生活的临沭柳编,更是朝乾夕惕的你我,还有向上向前的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