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山东实践系列网评 ④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体量在全国农业经济总量中占比很重。山东要扛起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主动作为,笃行不怠,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扛起农业大省责任,全力做好三农工作,实现山东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搞好三农工作,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意义重大。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山东农业基础雄厚,具备多重先发优势,只有三农工作做好了,乡村振兴才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进而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才会有根本保障。
扛起农业大省责任,注意节约用地,兴建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
土地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夯实土地这个根基,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土地,粮食生产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多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嘱托,坚定扛牢大省责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1108.76亿斤,比上年增加8.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山东注意节约集约用地,近5年平均供地率达到82.16%,提前完成示范省创建确定的目标任务;2021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达到512.95万元/亩,比“十三五”初提高了49.14%。在建造高标准良田方面,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00多万亩,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实现亩均增产150斤左右。由于土地基础雄厚,为山东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扛起农业大省责任,注重培育引进优良品种,不断研发金种子,向种子要粮食,藏粮于技。
仓廪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强农首要强“种”。有了好种子才能多打粮食,产好粮食。山东选育推广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同时,集成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助力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这次参加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刘建军将部分优良的小麦品种也带了过去,山东优良种子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一大亮色。“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希望培育突破性的品种,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促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刘建军如是说。
科技兴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扛起农业大省责任。
山东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全面发展,仅仅靠粮食生产远远不够,必须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协同发展,唯如此,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才会足。山东具有自然条件优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陆海统筹、地形多样,对发展多元农业十分有利。山东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农业产业特色鲜明、链条完备,主要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万家、占全国1/10。山东具有品牌质量优势。“三品一标”有效用标总数超过1万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700个,8个品牌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占总数1/10以上,叫响了“好品山东”金字招牌。山东海岸线长,长达3000多公里,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山东淡水资源丰富,微山湖、东平湖是山东淡水养殖的主要水域;山东丘陵多,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在打出组合拳抓粮食的同时,山东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发挥陆海统筹优势,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果菜菌、肉蛋奶、水产品等量大质优,位居全国前列,不仅保障了山东的供应,也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贡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0年率先突破并保持在万亿元以上,2022年达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394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连续24年领跑全国。一组组数据折射出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轨迹。
全力抓好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助力农业现代化。
春光无限好,奋斗正当时。2月27日,山东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今年,山东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定位,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为目标,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支撑。山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山东将聚焦农业强省建设重要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要全力抓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切身利益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好乡村富民产业,让群众有钱花、能致富;加强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按照一个村一个村抓、一个片区一个片区推的思路,重点抓好“一村两区、一面四线”建设,推动全省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山东乡村体系完备,产业基础雄厚,具备多重先发优势。要积极进行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蓝图已经绘就,答卷徐徐展开。山东要继续“走在前、开新局”,就必须有一种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意识,奋楫笃行,不辱使命。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让我们乘着全国两会的强劲东风,擂响奋进的战鼓,吹响冲锋的号角,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用奋斗书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新篇章。(文/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