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6日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山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先后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人才兴鲁32条,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去年,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成立,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来聚揽人才。
国家超级计算机济南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郭猛介绍说:“不像政府,不像科研机构,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但是它又四都像,就是聚集这几种机构的优势的特征,来做技术的研发和技术的应用。”
建设高能级人才集聚平台,山东重点打造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313”实验室体系。举全省之力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汇聚了31位院士、共2200余人的科研人才队伍。
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表示:“将助力我们把青岛建设成为世界海洋人才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重要平台。”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一批国家战略创新力量相继落户,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新三大院”高标准建成,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增至191个、1012个。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告诉记者:“博士后队伍就是科研生力军和人才蓄水池,我们学校的博士后申请全国的博士后各类创新项目一直位列国内高校的前十位。”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山东全面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和首席专家“组阁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磨砺领军人才。“蓝鲸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潍柴热效率突破50%商业化柴油机、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喷涌而出。
潍柴动力人力资源部部长陈学东表示:“潍柴最大的吸引就是我们的研发平台,基本上每年的40多亿50亿左右的研发投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王增林表示:“大量博士后科研成果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转化落地,创造经济效益高达百亿元。”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山东推行“五权下放”,创新重大人才工程配额制、自主遴选认定制,把省级人才认定权下放给用人单位,对顶尖人才给予“顶级支持”。
山东能源研究院人事教育处人才主管闫星橙说:“我们引进的顶尖人才实施人才、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的支持政策。绩效的调整包括人才的使用,都交给这个团队的负责人。”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职称自主评聘。建立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体系,为7200多名人才发出“山东惠才卡”。通过无感化形式,今年已向3.5万名青年人才兑现补贴约5.2亿元。全省各市高标准建设的228处“青年驿站”,为求职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吉首大学2021届毕业生李舒婷告诉记者:“可以让我们这些外来的青年人免费住两晚酒店,然后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岗位和适合我专业的信息,让我第一次来淄博也觉得特别的温暖。”
山东,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09位,是“十二五”末的2.4倍;高技能人才达到330万人;近四年来,来鲁留鲁高校毕业生227万,年均增幅达到8.83%,其中省外来鲁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增幅23.53%;2020年“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人数实现倍增,人才净流入态势持续增强。
闪电新闻记者 刘冰冰 马训伟 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