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2020“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今天他们站“C位”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0-12-16 00:03:12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5日讯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12月15日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2020“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等10人获评2020“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他们中,有“血液里都流淌着柴油”的科研攻关“谭疯子”,有扎根田间地头的“种子司令”,更有远赴边疆传递光明的“光明使者”......他们是山东科研的最强“内核”。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祖国漫长海岸线,遍布他的身影和足迹

侯保荣从1960年开始进行腐蚀预防和研究。“中国的腐蚀防护工作起步较晚,我刚到海洋所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钢桩打到海里,哪一部分的腐蚀最为严重?”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侯保荣发现同一种钢材,在浪花飞溅区的腐蚀速度比在海水全浸区高出3-10倍。

为了寻求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问题的解决之道,他进行了国内外多方深入考察。最终,一项复层包覆防腐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

2006年,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侯保荣和团队多年攻关,适用于浪花飞溅区的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和适用于各类异型结构的氧化聚合包覆防腐技术被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运用在了四五十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包括其它的一些建筑物都进行了应用,技术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

“腐蚀和防护是安全问题,也是国计民生问题。我们国家2014年腐蚀成本总共为21,000多亿,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34%,每一个中国人每年平均承担1555块钱的腐蚀成本。”为了摸清家底,2015年侯保荣担任首席科学家,秉持着为我国海洋和近海设施保驾护航的坚定信念,他攻克了一系列海洋腐蚀难题,近80岁高龄仍在为海洋强国梦勤勉实践着。“做微小、一点一滴的工作,同样是给国家做贡献。”

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同事代为领奖。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他的血液里流着发动机的“油”

在同事眼中,谭旭光有着“疯子”一样的执着,对创新和科研永远不满足。

今年9月,一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商用车柴油机在潍柴面世。这是目前世界上热效率最高的柴油发动机。它由谭旭光带领潍柴一支八零后、九零后团队自主研发而成。

“我对发动机有着深厚的感情,或者是说血液里流着发动机的油,对发动机的执着追求,就像疯子一样。”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说。

谭旭光16岁就进入潍坊柴油机厂,从一名产品试验员开始做起。1998年担任潍柴主要负责人后,他主动担当起振兴民族工业的时代使命,在潍柴发动机路线的重大选择上,都是亲自操刀。他率领潍柴先后自主研发了国四至国六系列发动机和ECU电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打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动力心”。2002年,谭旭光主持开发了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WP10/WP12系列重型高速柴油机;2005年,他牵头研发的 “蓝擎”高速大功率发动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2018年,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矢志不移地挑战世界一流,一项项成绩背后,是谭旭光坚韧不拔、一竿子插到底的改革精神,他总说,“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我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要定下的目标,我会用生命去实现这个目标。”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这是谭旭光对自己也是对员工的要求,用生命捍卫梦想。

山东港口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一定干不好

“我对港口有一种天然的那种亲近感,对港口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013年,青岛港开始筹建我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向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发起冲击。“业务多面手”张连钢被任命为项目组组长。但这个任命却让他的妻子担心。“他之前刚刚做了一个大手术,我最大的担心和顾虑就是他的身体吃不消。”

项目初期,张连钢对自动化码头完全没有概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全世界那么多自动化码头,中国一个都没有,但是在欧洲自动化码头已经建成并且运行了20多年。”为了“取经”,张连钢带着团队赴荷兰、英国等实地考察,但是收获甚微。“只是带我们车上走一圈,也不允许你下车看,也不允许拍照,所有建设基本要素的东西都不透露,主导这个码头建设要靠我们自己,就这活得依靠我们自己来干的。

顶着重重压力,张连钢和团队开启了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拼命都不一定干得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 张连钢带领团队拿出了蚂蚁啃骨头的劲头,没白没夜地攻坚克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8至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自主创新建成了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接续实现了“十大全球首创”。

这座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流程无人化全自动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码头提升30%,减少作业人员80%,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为港航届树立了“中国标杆”,让青岛港站立在了世界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农艺师朱俊科,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梦想是一粒种子,有耕耘才会有收获

“我对种子过于‍‍痴迷,就像武侠小说当中的武痴一样,我就是一个‘种地的’。”朱俊科人称“种子司令”, 他参与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2001年,朱俊科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4年后,他毅然放弃“铁饭碗”,自主创业开办了种子公司。那时,他就深知“干种子”要必须做出和其他种子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育种,是一条清苦而又漫长的路,整个过程一般要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凭着对种子事业的一腔热爱,朱俊科和团队把根深深扎进了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风吹。朱俊科架设的育种温室,实现了小麦从一年一收到一年两收,成功的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如今,在育种基础上,朱俊科又建设了国内首家生态无人农场。为了让农民的粮袋子更满,钱袋子更鼓,他还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年累计培训5000人次以上,用科技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周边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尽可能多生产粮食,‍‍为国家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多做出我们‍‍应该做的贡献。”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朱俊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山东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德军,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专生“逆袭”成博士!他参与超百项省级重大工程政策制定

25年来,刘德军先后参与编制了山东五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规划,参与全省各类重大工程的政策制定一百多项。

就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战略规划专家,最初只有中专学历。“首先是学习,一刻不停地学习!人的一生中学习应该是永不止步的,我后来就一直参加考试,一步步读到了博士。”刘德军在现场与大家分享,知识改变命运,政府政策、各行各业都要通过不断学习方能精通。

以科技赋能省内企业,他审时度势;献计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他高瞻远瞩。2013年,刘德军主持起草了《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如今,东营大片盐碱滩变身新“粮仓”,一座高效生态的绿色新城拔地而起。

2017年,刘德军接到重任,负责《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前期课题研究,“动力研究”项目形成的报告为最终规划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2018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据了解,刘德军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奖10项,省发改委优秀成果一等奖30多项。

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健康中国“守护人”,传递光明的“使者"

“我见了太多眼疾患者在重见光明后,情感状态从大悲到大喜的转变,这也是我做好本职工作的最大原动力。”毕宏生说,从医近40年,让他对黑暗和光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多年来,毕宏生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社会公益协同发展,在多个项目上处于我国眼科学术界前沿。

以近视为主的青少年视力低下问题是毕宏生一生的课题。他开创性提出了“节点前移,中西并用,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指导原则,研发了“三级筛查、三级预警、三级诊疗”系统方案,并在山东省建立的“三级防控网络”内全面推广,被业内誉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此外,他牵头制订的青少年弱视和近视两种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路径”和“标准化诊疗方案”,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医38年来,毕宏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但最令他欣慰的是利用研发成果和高科技技术已累计为200多万名患者送去了光明。从2006年开始,他还先后11次带队赴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开展“光明行”系列活动,将爱心撒遍齐鲁大地和祖国边疆。

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杨美红,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让超算飙出更高速度,赋能千万产业

“怎样依托算力超前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把超算和产业全面绑定,真正让大科学装置深度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杨美红从未停止思考,多年来,她一直专精于云计算、大数据和软件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2011年,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由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中国超算版图的重要成员。杨美红和团队创建了中国第一台纯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它的计算能力是(每秒)一千万亿次。

神威蓝光计算机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然而应用研发伊始,步履维艰。“国外卖给我们的计算软件,不是技术封锁就是不让创新,逼着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工业计算软件。‍‍‍‍”杨美红说,在和团队的持续努力下,经过不断实验,最终,难题被一一攻破‍。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超级计算机更新换代变得愈发迫切。2018年,杨美红牵头,争取到E级超级计算原型机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成功落地,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关键核心技术。‍‍‍‍2019年,杨美红又筹划打造了国际首个以超算为主题的“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

“E级计算机1分钟的计算能力,就相当于70亿人同时拿计算器不间断计算约273年。”在发布仪式现场,杨美红骄傲地说。

据了解,超级计算机在海洋科研、气候变化、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菅向东,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过来,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悬壶何曾惧瘟神,济世从未恐魔鞭。无须问,路途多凶险,勇向前。”这首《满江红·武汉抗“疫”》的作者,就是菅向东,他也是山东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副队长。情真意切、气势磅礴,这首词在寒风萧萧、白衣出征的尾冬,感动了全网。

从医27年,菅向东一直战斗在急救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二十多年来,他和团队深耕急诊医学中毒方向,不断创新诊疗方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国,53岁的菅向东第一批报名参“战”。他还是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专家,17年前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战疫。2月6号,作为山东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副队长,菅向东和齐鲁医院的同仁们逆行出征,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病区。

“我们接管的是重症病区,没有白天黑夜,只要病情需要,随时就要上。因为救治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我们要用尽现有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想起那每天12小时高强度工作的日子,菅向东仍历历在目。

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菅向东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冠肺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和支持治疗”的诊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诊疗效果。战斗在武汉的六十天里,菅向东带领医疗队先后接管床位120张,累计救治患者164人。

“那段时间我腹部肿瘤复发,当然希望他在身边照顾我,但是武汉疫情暴发,那里的病人比我更需要他。”发布仪式上,菅向东的妻子带着女儿也来到了现场,她们同样都是医护工作者。

“把一个个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夺过来,使他们能够恢复健康,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多年如一日,菅向东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多次组织、参与国内及省内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曾先后获得2018年山东省医师协会杰出中坚急诊医师奖、2019年山东省毒理学会突出贡献奖。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海波,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唯一“80后”

“科学家在我心中是一项非常神圣的职业,我在求学阶段就立下了‘做一个有用的学者’。”李海波,是本次十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唯一的“80后”。10年前,这位80后博士主动放弃外省高薪职位,回到了山东老家。

“我们做了个全国的科学的知识图谱,北京,江苏,浙江,广东都有,但我们这个线是比较弱,连不起来。”于是,李海波回来了,他要把山东这条线连起来。

为了更好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引领作用,他把《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创新图谱》作为首要研究攻关课题。在他的组织下,全省10个省级十强产业及科技人才等领域的相关学会积极参与,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最终形成了近27万字的研究报告成果——《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创新发展报告》。

2020年,这份报告入选全国十佳调研报告,让山东的“科技智库”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年间,他还先后牵头制定了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黄河国家战略研究智库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可行性决策咨询报告近百份,研究成果在政府相关政策文件中得到广泛应用。

山东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淑娟,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医学是最科学的“人学”,极尽所能帮病人解除病痛

从2003年SARS疫情、2009年的H1N1疫情到2013年的H7N9疫情,姜淑娟总是冲在最前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姜淑娟又第一时间写下了驰援前线的请愿书。考虑到姜淑娟的年龄,医院没有同意她的申请。她一方面担任山东省立医院防疫核心专家组组长,负责发热门诊疑似患者的会诊,另一方面负责山东省重大疫情的会诊指导工作。

“我的学生们上‘战场’,就像我自己的孩子要去‘打仗’一样。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地去,平安地回。”虽无法亲上前线,姜淑娟曾教过的学生有11名先后被派往驰援武汉。每次出征,她都亲自去机场送行。

从医36年来,她一直战斗在呼吸临床一线,带领团队为推动山东省介入呼吸病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尽己所能帮患者解除病痛,十六年前,44岁的姜淑娟远赴国外求学。笃学不倦,苦练本领,熟练掌握了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技术等多项当时国际领先的呼吸内镜介入诊断技术,并在全省率先推广。

“既然选择了这个科室,就去很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这也是最关键的。”36年来,姜淑娟几乎没有休过假。她培养了近100名的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累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2018年荣获山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正是无数个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让我们共同致敬,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闪电新闻记者 张伟 李娇阳 黄健容 摄影 尹承谦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山东已建成绿色节能建筑近10亿平方米 这些指标都居全国前列

山东已建成绿色节能建筑近10亿平方米 这些指标都居全国前列

山东已建成绿色节能建筑近10亿平方米 这些指标也居全国前列[详细]
齐鲁网 2020-12-16
权威发布|今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89.4亿斤 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权威发布|今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89.4亿斤 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清理生活垃圾1200多万吨[详细]
齐鲁网 2020-12-16
权威发布|山东农机化发展见成效 农机服务组织达到2.17万个

权威发布|山东农机化发展见成效 农机服务组织达到2.17万个

山东农机化发展见成效 农机服务组织达到2.17万个[详细]
齐鲁网 2020-12-16
闪电新闻联合多家餐饮店发起“套餐A”公益行动 这18家门店可提供免费套餐

闪电新闻联合多家餐饮店发起“套餐A”公益行动 这18家门店可提供免费套餐

闪电新闻联合牌坊裡、合记面馆、陕味食族发起“套餐A”公益行动[详细]
齐鲁网 2020-12-15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