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梦•黄河情|尘封多年的史教之书!揭秘东营黄河口千年盐文化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0-09-24 10:05:09

编者按: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山东省委网信办承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市委网信办、淄博市委网信办、东营市委网信办等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将于9月22日-24日举行。

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将深入一线,挖掘典型,生动展示沿线各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4日讯 今天上午,“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东营黄河文化馆,共同探寻东营与黄河的故事。

“熬波煮海令全删,赤日滩夫不放闲。今夕方池成雪海,明朝平地起冰山。”东营黄河口一带濒临渤海,自古兴鱼盐之利。明清时期,盐业大有发展,诗句便是清代张铨所作《水门竹枝词》,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盐业盛景。

在黄河文化馆内,根据历史记载复原的制盐场景沙盘,分别还原了晒盐与煮盐的情形。数千年来一望无垠的渤海湾,盐田雪海与盐垛冰山是一道靓丽风景。

 一部尘封多年的史教之书

盐业,是东营历史上一道特殊的风景,也是一部尘封多年的史教之书。春秋时期,东营地域盐业就以“齐有渠展之盐”而名冠诸侯,明清时期,利津、乐安(广饶)两县都因盐业发达而繁荣昌盛。

据介绍,境内的大清河、小清河,都是山东省著名的“盐河”,是渤海湾盐运往济南和大运河的水上通道。不舍昼夜的海陆博弈,沧海桑田的时空变迁,为这里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盐业遗址、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脍多人口的咏盐诗篇,还有今天黄河口两岸那繁星点点的带有“盐”、“灶(皂)”、“垣”、“坨”、“滩”等字的村名,都执着地诉说着东营盐业昔日辉煌。

铁门关“记忆”

谈到黄河口盐业发展,不得不提“铁门关”。

铁门关遗址,位于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遗址南北长42米,东西宽30米,面积1260平方米。是原大清河入海口处的一个重要关津,有“铁门锁浪”之称。在黄河没有改道山东以前,坐落在大清河上的“铁门关”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津,在东、西两侧有两大著名的盐场,一个是永阜盐场、一个是丰国盐场,每天有数百只商船出出进进,盐业出口到英国、法国、日本。

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铁门关”建筑物被洪水淹没、冲毁。随着海岸线年年向海内推进,历史上的“铁门关”已经深埋于地下10多米处。

村名里的“盐”

黄河口地区的村庄,有很多是因古代盐业生产、储运、维护而得名。比如今天的广饶皂户王村、皂李庄村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制盐以煎盐为主,烧盐的灶被称为“盐灶”。设灶煎盐的盐户称“灶户”,累世以此为业的盐工称为“灶丁”,身份自由些的盐工称“灶民”,拦潮的坝子称“灶坝”,制盐的场地称“灶滩”,拨付盐场使用的土地称“灶地”。此后由煎盐改为晒盐,但制盐者仍称“灶户”“灶丁”“灶民”。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地方的“灶”字又被演化成“皂”。各个原盐产销集散地均有官立的盐仓,又叫“公仓”“官仓”,因为公仓周围均有矮墙(垣)屏护,又叫“盐垣”或“盐包垣”。盐垣内以芦席或口袋将盐斤打包,每包150公斤谓之“一引”,九引为“一堆”,每堆谓之“一埠”,十埠谓之“一垛”,排列成行,以便于流通。这些按照统一标准堆积成垛的“盐山”谓之“盐坨”,码放盐坨的场地谓之“坨基”。

闪电新闻记者 王渌 杨丽 辛晟玮 陈海涛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49秒丨今年月饼销量高于往年 济南商超的本土品牌月饼比例少

49秒丨今年月饼销量高于往年 济南商超的本土品牌月饼比例少

今年月饼销量高于往年 济南商超的本土品牌月饼比例少[详细]
齐鲁网 2020-09-2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