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日讯 早晨七点,藏族小伙塞科起了个大早。带着同伴,他开上一辆货运车,急匆匆赶往阿斯汉小河。
23岁藏族小伙 拯救搁浅湟鱼5年
阿斯汉小河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小河河道很窄,但塞科到时,已经有一群村民“趴”在了河道旁。村民左手掏掏,右手再摸摸,甚至有村民直接拿了桶伸进去。再一出手,竟出来不少小鱼。
这些小鱼,几乎已经奄奄一息。塞科迅速拿来水桶,小心翼翼地将鱼儿放进去。又迅速加入了“捞”鱼的队伍。
“这些鱼儿叫湟鱼,都是从青海湖那边漂过来的”,塞科给我们看了条鱼,又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他告诉我们,由于天气逐渐炎热,导致青海湖周边地区降水少,入湖河流的水位下降。“眼下正是青海湖湟鱼溯河洄游产卵的旺季。鱼多,水浅,才有那么多的鱼被困。
塞科将救起来的小鱼放进水桶里,马上放进货运车,来不及等第二桶小鱼,他立马开车前往泉吉河放生。早晨八点到下午六点,赛科来回运了五趟。大概是三千条鱼。
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告诉我们,他今年23岁,家里养了200头牛,以放牧为生。但他已经在泉吉阿斯汉小河边,救了五年的湟鱼。
像塞科这样前来救起搁浅湟鱼的人并不少,这几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近40人的自发团队,哪里有鱼,哪里就有他们。
“我们老一辈人流传下来有一个说法,一条湟鱼的生命,等于一万条小鱼的生命。”塞科告诉我们。
三州四县 齐协力 护湟鱼 复渔业
前来泉吉阿斯汉小河的,不仅仅有塞科这群人,还有泉吉镇渔政检查站的站长洛藏。他开来警车,往塞科那群人里凑了过去。
“还好,今年断流的情况并不是很严重,搁浅的湟鱼比去年少。”洛藏脸上有笑意。来到这里二十几年,每天24小时进行河道巡逻,湟鱼的状况越来越好,这让他很高兴。
早在1960年,湟鱼是允许被捕捞的。1960年捕捞湟鱼2.8万多吨,1961年捕捞湟鱼2.3万多吨,1962年捕捞湟鱼1.8万多吨,青海湖湟鱼的储藏量由此开始锐减。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海湖湟鱼的数量更是急剧下降,最低时偌大的青海湖中湟鱼总数竟然不足3000吨,资源量极度衰竭,已经到了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
老一辈人都知道,青海湖湟鱼曾经是青海人的救命鱼,帮助青海人战胜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因此,青海人对湟鱼的特殊感情也由此而生。
为了保护青海湖湟鱼,从1982年起,青海先后5次对青海湖进行封湖育鱼,尤其是2001年以来的两次为期10年的封湖育鱼工作,使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一直稳固上升,在2020年底青海湖湟鱼数量预计达到16万吨。
全面封湖育鱼,使青海湖湟鱼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老百姓环保意识也在增强,法律意识也在增强,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到有人捕捞湟鱼了。而且年年救搁浅湟鱼的人也越来越多。”洛藏说。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青海湖环湖三州四县政府部门与各级农牧部门出台各种保护措施,加强执法力度,共同促进了湟鱼资源的恢复。
“湟鱼洄游,生命的奇迹”
青海渔业资源的恢复,在全国形成了典型。不仅如此,渔业资源的恢复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每年的5月下旬到8月中旬,青海湖中的湟鱼会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进入河流淡水区域产卵,然后再回到湖中。湟鱼洄游会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群鸟猎鱼”“鲤鱼跳龙门”等奇特的景观,这些奇观,吸引了无数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老家海拔33米,这里的海拔3300米。在海拔高出100倍的青藏高原,看到湟鱼洄游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伟大。”从山东聊城莘县到青海海北州刚察民族中学支教近一年的物理老师田春清感慨道。
闪电新闻记者 袁勇 陈一钊 青海省海北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