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历经上百次战斗、拖重残之躯带乡亲致富...“人民楷模”朱彦夫的极限人生

来源:齐鲁网

作者:高亚南 柴慧娟

2019-09-29 09:21:09

齐鲁网9月29日讯 他历经上百次战斗,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

他本可安享优抚,却拖着重残之躯,进田间整地养地让村民都能吃饱饭。

他为省钱每天步行50多里路,打井挖渠改变落后村的面貌。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

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

他用嘴咬着笔,写下33万字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保尔”。

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他自诩为“肉轱辘”,但人们把他赞誉为“太阳”。

他是“人民楷模”朱彦夫。

111.jpg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获得国家荣誉称号的28人中,5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3人被授予“人民教育家”,3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4人被授予“人民英雄”,9人被授予“人民楷模”。 

今天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700.jpg

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位老兵。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年仅17岁的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建设乡村的战场上,他拖着伤残之躯,带领村民治山修水库、脱贫致富;在与命斗的战场,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有人把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有人说,他的一生与天斗、与地斗、与命斗,虽然饱经磨难却从不认输。

回乡

毅然放弃了在荣军院生活、疗养的机会 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小山村

633.jpg

1956年,朱彦夫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毅然放弃了在荣军院生活、疗养的机会,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小山村。

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依然满目荒凉,朱彦夫的内心怎么也无法平静。朱彦夫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找来木匠做了一块木板,用锅底灰把木板涂成黑色,办起了夜校当起了老师,每天晚上召集村里一些思想活跃的青年到村前的白果树下学习。

奋斗

为省钱步行50里路打井挖渠、办夜校自任教员教乡亲们识字...当头雁带乡亲们改山治水

办夜校自任教员教乡亲们识字

332.jpg

“当年,朱书记就是用自己的一双残臂夹着粉笔,一笔一画地把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一遍一遍地领着大伙念,等到大家把字念熟以后,他再讲解字的意思。”村民说,那时候,村里没几个人认字,绝大多数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都很渴望认识字,会写自己的名字。朱彦夫每次讲完课后,回家那段路虽然只有短短几百米,他也难免摔跟头,假肢磨得双腿鲜血直流。

朱彦夫用血汗浇灌出了硕果,经过两年的学习,100多名村民学会了写信、看书、算账,有十几名村民先后当过会计。1957年秋天,张家泉村选举村干部时,全村共有9名共产党员,除朱彦夫外,其余8名党员一致推选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对于党员们的信任,朱彦夫却犯了难:自己是一名党员,如果不干,就违背了党员大会的决议;如果干,自己能够带领大伙把工作做好吗?毕竟,自己高度残疾,不可能与常人一样干重体力活,更不可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之中……

“既然大家对我这样信任,那我就担任‘代理书记’吧。”朱彦夫再三思量后这样说。

这一代理,就是25年。

他拄着双拐,爬山头,进田间整地养地让村民都能吃饱饭

622.jpg

朱彦夫一上任,就看准了土地不平整、地力贫瘠是粮食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拄着双拐,爬山头,进田间,带领全体村民战斗了3个秋冬,把几百亩土地整成了平整的大块粮田。

在千余天的整地奋战中,朱彦夫天天出现在工地上,对地堰的垒砌、劳力的调配进行部署,插空也去搬石头垒地堰。

朱彦夫带领大家做的第二件事,是发动全村父老乡亲一

如果一个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不要这样的党员。——— 朱彦夫日记

起收集各种粪便,原来散落在街道上的禽畜粪便都被收集起来做了肥料,把平整出来的土地全都养成了肥田。

通过整地,村里多出了200多亩粮田;通过养地,村里的土地成为十里八乡最肥的沃土。

为省钱步行50里路打井挖渠

790.jpg

胃病发作数天了,今天去池泉峪寻找水源,不巧把腿碰破出血,顿时疼痛难忍,可一想到我们的革命先驱,在牢房里面对着死亡还那样乐观,发出爽朗的笑声,我心里就欣然平静了下来。——— 朱彦夫日记

土地改造好了,旱情却依然存在。

朱彦夫去县城请来水利工程师帮助测量和规划选址,修建水池。朱彦夫带领村子里的壮劳力大干了两个冬天,建成了两个大水池,保证了来年的春播用水,附近的村子也跟着受了益。

1969年又是大旱,水池附近的土地能浇到,而由于人力有限,远处山地里的庄稼还是旱死了,100多亩地绝产。

看着枯死的庄稼,大家伙很心疼,朱彦夫下决心一定要把水利灌溉搞好。此后,他六进省城,十进县城,来回奔波,一年后,他的努力有了结果,水渠一直修到了山上,山上的农田也不用担心旱灾了。

去省城里跑灌溉设备时,为了节省费用,他每天花10多个小时走50多里路,对于一个没有双腿双手的重度残疾人来说,这种艰辛可想而知。”村民说,晚上为了省下住旅馆的钱,朱彦夫常常卸下17斤重的假肢当枕头,天为被地为床躺在路边睡觉。

朱彦夫的外甥赵圣贵说,舅舅就是用他的残臂、假肢支撑着,开山劈岭,治山改水,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把瘠薄的土地变成了肥沃高产的农田;打机井、修道路、搞副业,带领全村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乡亲们:党员就应该是朱彦夫这样的大丈夫

百姓心里是明镜,谁尽心尽力为自己做事,就真心拥戴谁。乡亲们说:“在俺们眼里,村干部和党不分家,党员就应该是朱彦夫这样的大丈夫。”

朱彦夫女儿:父亲的精神和意志,父亲的品格,是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

“以前,我曾埋怨父亲,为什么女儿结婚都没给嫁妆,可长大后才明白,父亲的精神和意志,父亲的品格,是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是给我最好的嫁妆。”
2014年3月31日,全国道德模范李素芝为朱彦夫同志颁发“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朱向欣代表父亲上台领奖,这是她的一段感言。

299.png每月36元伤残金成了全村人的“小金库”

多读毛主席的书,少走弯路,多做工作;少要报酬,多挖缺点;少提功劳,多为革命;少为个人,多为别人。——— 朱彦夫日记

在张家泉村民心中,朱彦夫就是最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书记,是村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今年64岁的老会计张吉才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77年,他年仅5岁的孩子得了肺炎,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也没能凑足10元钱。朱彦夫得知情况后,从自己每个月36元的残废金中,拿出10元钱到邻村的走马坪医院看望张吉才的儿子。

村民苗加才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家住在村子最西头,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了,全家人正在为口粮发愁的时候,朱彦夫从家里拿着十几斤红薯送了过来。苗加才说,幸亏有了这些红薯支撑,要不然,他们全家人都得靠啃树皮生活。

村民张太元说,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几乎都受过朱彦夫的资助,朱彦夫当年每月36元的伤残金,成了全村人的“小金库”。

告别村支书岗位后,诠释“极限人生”

残臂夹笔,写下了总计超过50万字的两部自传小说

999.jpg

告别村支书岗位后,朱彦夫没有停歇,也不会停歇。他以残臂夹笔,写下了总计超过50万字的两部自传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这就是朱彦夫,永远将生命定格在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一言一语中,人们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用自己的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穿得上,能过上温饱的日子,这也是我对广大群众的一种报答吧。有一种感恩的想法。”

“清正廉洁不是一项荣誉,也不是做给谁看的。要通过务实勤干、埋头苦干,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坚守

他是“人民楷模”,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666.jpg

250高地,每一次回忆自己的故事,朱彦夫都会从这里讲起,这是他和连里30多名战士像钉子一样死守到底的地方。

第一天,还剩19人。

第二天,还剩6人。

第三天,仅剩1人。

……

这份坚守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一份神圣又沉甸甸的使命。

如今,朱彦夫已经走进人生第86个年头,旧伤新病倍加折磨着这位坚韧的老人,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用残臂敬出的军礼依旧标准。

他是“人民楷模”,

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闪电新闻记者 高亚南 柴慧娟

[责任编辑:杨凡、张帅、高亚南]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速来Get这些知识点

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速来Get这些知识点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获得国家荣誉称号的28人中,5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详细]
齐鲁网 2019-09-29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