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援藏干部孔繁森、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盘点70周年成就展上的“山东骄傲”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19-09-24 16:27:09

齐鲁网9月24日讯 今天,“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开始向公众开放。在北京展览馆门口,人们一早就排起长队有秩序地进入展览馆参观。展览馆内,从1949年到2019年,成就展采用编年体形式,带领观众沿着时光隧道,跟随历史年轮,全方位回顾和感知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

焦裕禄、孔繁森、张海迪....在英雄模范人物墙上,记者看到许多生动的画面和熟悉面孔,他们的名字刻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的进程上。

321.jpg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面貌!焦裕禄,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

焦裕禄,山东淄博人,短短42年的人生经历,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1.jpg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面貌,鞠躬尽瘁,“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

2.jpg

图为:焦裕禄在兰考参加劳动

焦裕禄走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人们站在他们的照片面前,轻声读着《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这首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蓝”。

从焦裕禄到廖俊波,从蒋筑英到黄大年……展览中的7面人物墙,集中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建设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英雄模范。

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

两次进藏,十年扎根雪域高原三次卖血筹钱

家人眼中的孝子,百姓心里的好官...孔繁森(1944-1994) 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西藏阿里地区地委书记。

“远征西涯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篇,生动概括了他在高原的工作状态:在藏十年,由援藏到调藏,他为西藏的发展呕心沥血,倾尽所有。他已经去世20多年,但他留下的那句话——“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已经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

没人能说得清,孔繁森在西藏做了多少好事。下乡时,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药箱,靠着在部队掌握的医术,为群众减轻病痛。一次,看到一名藏族老人的鞋破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他立即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怀里;还有一次,遇到一名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他将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

在他心里,百姓的事、公家的事比自己的事重要。他的女儿出嫁,为了等他回家三次推迟婚期,还是没有等到;雪域高原艰苦的条件,加上过度劳累,他疾病不时复发,鲜血常常浸透内裤,但他咬紧牙关不告诉任何人,如常工作。

在拉萨市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孔繁森收养了3个藏族孤儿。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为了养大3名孩子,他竟偷偷跑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先后3次献血,换取孩子们的生活费。

山东人的好女儿张海迪

五岁时高位截瘫,与疾病抗争59年!她依然坚强的说: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山东文登人,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已经与疾病抗争了59年。她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并克服病痛进行文学创作,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张海迪用自己不屈的人生证明:残疾人同样可以拥有梦想与希望。

人物格言: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文学成就:

1992年度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

2003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从7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不完,他40多年育出150多代良种

1949年11月,李登海出生在山东莱州后邓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那个月,西南战役捷报频传,重庆解放;那个月,中央及各地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空军司令部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那一年,山东连遭旱、雹、虫、病等灾害侵袭,一半耕地受灾。漫长的冬季来临,农民的日子本不好过,但新中国的诞生让他们充满了希望,第二年,“土地改革运动”将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对于老式胶鞋的热爱,旁人无法想象。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他说,还是胶鞋最舒服。一辈子研究玉米、当“庄稼汉”,李登海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3年,比李登海年长19岁的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落实,农民干活更有劲头,而高产种子就意味着大丰收。终于,李登海杂交选育出了高产组合掖单1号。但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

《雁南飞》,这是李登海最喜欢的一首歌。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也犹如大雁般迁徙。一年后,他培育出亩产776.6公斤的紧凑型新品种掖单2号,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那年他才31岁。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对独自把自己从小拉扯大的母亲,李登海总觉得愧疚。唯一一次把90多岁的老母亲接到海南过了一个年,临分别他哭得像个孩子。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掖单13号,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7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不完,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2018年粮食总产量超1.3万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而立志增产增收的共和国同龄人李登海,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使每亩土地产量从养活1个人提升到了养活4.5个人。

“最美军嫂”韩素云

没有人操持这个家,他就不能安心在部队好好干

1961年9月22日,韩素云出生在梁山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3年初,韩素云与汶上县南旺镇十里闸东村的倪效武定了亲,同年10月,倪效武远赴广西边防部当兵。

效武家祖孙三代9口人,80多岁的奶奶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父亲得的是慢性阑尾炎,母亲有神经性官能症,哥哥在100多里外的矿上做工很少回家,嫂子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弟弟的眼睛又不太好,一对双胞胎妹妹正在读小学。效武当兵走后,照顾老人的重担就扛到了素云肩上。“没有人操持这个家,他就不可能安心在部队好好干。”于是,素云不顾别人议论,搬到了效武家。

为照顾好老人,天刚蒙蒙亮,素云就会起床做3碗鸡蛋汤,端到效武奶奶与爹娘的床头。效武家有12亩责任田,为种好地,素云常带着干粮在地里一干就是一天。那几年,素云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挣来的钱除了给3位老人抓药治病和补贴家用外,攒下4000多元钱,为倪家盖了两间新瓦房。就这样,素云在倪家住了3年多,效武在部队安心当兵,1988年2月两人才办了婚事。

1992年春天,素云带着女儿到麦田里套种棉花,一下子倒在麦田里,这才发现她得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为治病,家里欠了2000多元外债,素云想,再治下去这个家可就垮了……正当她丧失信心的时候,效武所在部队的战友被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打动,含泪写了一篇报道,先后被《广西日报》、《羊城晚报》刊登,军营和社会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1994年元旦刚过,素云收到了来自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给她无偿治疗的通知,更有广东、广西、山东3省区人民自发捐款的27万多元,重拾信心的她身体逐渐好转。

韩素云常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不光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给了我很高荣誉。我知道,荣誉是暂时的,做人是永久的。”

[责任编辑:张帅、高亚南]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