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4-13 10:18:04
齐鲁网4月13日讯
瓷器坚硬耐磨,可持久使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物。然而,瓷器易碎。破碎的瓷器留着无用,弃之可惜。于是工匠们开始琢磨如何修补破碎的瓷器。锔瓷的手艺随即出现。
在民间,锔瓷匠人又被称为“锢炉匠”“锢炉子”“小炉匠”。早年间,手艺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人们听见小铜锣叮叮当当的声响就知道是“锔锅、锔碗、锔大缸”的来了,赶忙拿着家里的破损的器物来修补。
今年46岁的耿海胜是一名锔匠,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锔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传统锔艺这个行当,在解放之前是非常发达的。解放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锔艺慢慢没落了。这套工具箱就是以前老辈锔匠一全箱的全套的工具箱。工具箱里主要放一些金刚钻、还有一些锔钉、锤等”。
每一个锔匠都必须拥有一把金刚钻,工艺的难点就在金刚钻的钻头上。“你看这铅头是钻石的这种,天然钻石,它的硬度是很大的,地球上最硬的物质就是金刚石。因为这个瓷器密度是非常非常大的,只有这个天然钻石,硬度才能钻动这个瓷器。”
锔瓷,因为有着“起死回生”的妙用,在中国瓷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简单修复,那是匠活,修复了并赋予了新的价值,才是艺术。“现在有些个器物通过我们修理。恢复它的使用价值,还有些艺术价值在里面。因为在修复的时候还有匠人的思想和温度”,耿海胜说。
上世纪90年代做了几年大老板后遭遇生意失败,迫于生计,他重拾跟随父亲学习的锔瓷手艺。耿海胜说,现在除了威海,周边城市也经常会有人拿着瓷器找他修复。“我今后还是想自己多淘些东西,去独立创作一些艺术作品。”在他看来,伤痕也很美。每一只破损的物件到了手上,老耿都要仔细地琢磨一番。如何给这些获得新生的器物赋予新的意义,则是更深的学问。
“锔”,其表为修复艺术,其内乃圆容人生。
器物修复的过程,也是跟器物对话的过程——认真审视岁月的伤痕,用心酝酿未来的心声。
闪电新闻 李宁 李晓龙(实习) 配音:薛猛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