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5-04 22:37:05
齐鲁网东营5月4日讯(记者 高杰,韩苗苗,东营台徐振,垦利台王明)就算年华老去,激情燃烧的青春记忆,就像一本纪念册,擦去尘埃,依然光亮。71岁的朱传守是垦利黄河农场的退休职工,他扎根农场建设55年,他把青春献给了这片黄土地,老人说,他的青春沾满了黄土地的气息。五四青年节,我们一起听他讲一讲他青春时奋斗的故事。
响应国家号召 16岁知青奔赴黄河农场
见到朱传守老人时,他正在屋外的小菜园锄草,老人说,尽管已经70多岁了,但对于一辈子都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他来说还是闲不住。1962年,16岁的朱传守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青岛来到这荒无人烟的黄河滩。解决粮食问题,开垦盐碱地增加粮食产量,1956年黄河农场便在东营市垦利县应运而生。“因为这个地方是黄河褪海之地,黄河淤起来的,你说你要不开垦的话,就荒了。”朱传守告诉记者。
从60年代初期,不少济南、青岛、淄博等地数千名知青来到这里建设农场。朱传守算是比较早的一批。“我们临来的时候,坐着火车,打着鼓敲着锣欢送我们,很光荣,我们来的最小的15岁。”
以地为铺 以天为被
初到农场的景象至今让老人印象深刻,“你看住的什么屋,全是埋了些树棍子,秫秸把子绑起来,铺没有铺,一进屋,铺在哪里,地上一看,秫秸把子一个橛子,一喝水还是咸的,那个时候黄河水也喝不上。”
1962年的黄河农场还没有雏形,甚至连像样的屋子都没有,老人说喝的水都是泥瓦地里存的水,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仍没有打消知青们的热情。 “先解决居住环境,盖茅草房,挖水渠饮水,然后迅速投入一线生产。靠什么就是靠我们的肩,那时候没有机械,拿着个锨,两个人一个扁担一只筐,一个锨,挖了以后抬。”当时没有生产机械,都是人工劳动,也就是那个时候,朱传守的左肩还落下了毛病:“当时我的右肩为什么那么高,就是叫汗衫和肉粘在一块了,血哗哗的。”到黄河农场的第二年,朱传守就凭借卖力的苦干被评为劳动模范。
管理奶牛场 德国专家点赞
1967年,黄河农场顺应时代要求,开始搞多元化生产,建立了黄河奶牛场。30多岁朱传守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新建的奶牛场。“当时奶牛场需要一个既懂电路又懂机械的技术骨干,正好我这都会。”临危受命。
奶牛场200头奶牛都是从当时的西德空运来的,经过3个月的检疫后来到农场。西德的专家也从德国赶过来进行技术培训。当时的农场职工没有饲养经验,德国专家小到牧草种植、牧草喂养比例大到设备安装维护都手把手的教。在朱传守的印象里,德国专家是出了名的严谨和守时:“上班时间肯定按时到,有次我在场外吸烟,德国专家说了句no。”
当时的朱传守已经是奶牛场的车间主任,这种严谨也贯穿在他的生产管理中。“挤完了奶,大体抽完以后,我就下去摸管道,挤奶杯,挨着摸,一摸手上有东西,我说不行,擦干净。”德国专家传授经验和技术后就离开了农场,三年后,再次回到农产检查设备运行,发现设备运行一切良好。“当时东营翻译小邓,说朱师傅,德国专家说你这个牛,三年了和原先安装一个样。”朱传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
德国专家来黄河奶牛场指导设备安装
这一干就是55年,55年中,朱传守看着农场也在快速发展。让他安心的是,如今的农场成立了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运用上现代化的技术。退休后的老朱也遭遇了家庭的不幸,儿女双双不幸离世。他每年都会回青岛老家住段时间,但住几天又想着赶快回来。
他说,青春,这一辈的好时候都贡献给农场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把一切都给了农场,他的根扎在这片黄土地上,这儿就是他的家。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