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5-06-24 21:23:06
齐鲁网6月24日讯(山东台记者 张瑞义 侯洪强 韩妍妍 段艺军) 济麦17 19 20 21 22,这不是五个普通数字,这是赵振东院士领衔的团队,选育出的五个里程碑式的小麦品种,每一个都诞生在国家粮食安全、百姓消费需求的关键历史节点。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沉降值是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以往测定需要育种三四年、面粉达到一定量时才能进行,但赵振东院士却第一年用一颗麦穗、0.37克面粉,就探究出关键数据。这就是他们首创的微量沉降法,这一降低科研成本、缩短育种年限的技术在世界小麦领域都是重大创举。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把所有的微量方法,研究了遍。而当时他们的主力设备只是一个简陋的烘干箱。
赵振东说,当时大连的好设备2000多块钱, 当时他们没钱,就找了一个密闭的箱子,非常简单,但是当时想出来这个办法是绞尽脑汁。
创新源于心痛。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小麦产能有了保证,但品质小麦还是零,每年多达1000万吨面包小麦依赖进口。
赵振东说,农民卖粮难,还得进口外国的小麦。
但当赵院士率领团队瞄准面包小麦时却发现,这个选题国内无人涉及,育种材料一片空白,于是他们就从茫茫麦海中开始了万里挑一甚至是几十万里挑一的征程。
赵振东形容,一个办法是画圈,抗寒性不好的、冻害,画一个圈,抗寒性不好的就不在里头了;再画一个圈,后来圈越多,重叠部分就越少,就逐步地淘汰。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正指着一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对记者说,这些记录着每一代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耐寒性,这仅仅是这个课题组的一部分档案。
有一次,大家选育出一个新材料,培育好几年,最终却被否决了。“再痛苦你也不能要,因为弄到生产上去,大面积推广了,一旦出现事了,这个责任谁负? 这是科学家的责任。”眼看多年心血打了水漂,团队成员流下了眼泪。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博士曹新有说:“选、淘汰、选、淘汰,可能最后我们的青春撒在这,但是不一定真的出结果。”
历经千辛,2006年济南17破土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个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小麦品种,我国面包小麦依赖进口成为历史,不仅如此,从这一品种开始,中国小麦打破了质与量的老矛盾,济麦17不仅品质巨变,产量也大幅提升到650公斤,此后,他们又攻坚选育出面条小麦济麦19,面包面条兼容的济麦20。
1998年前后,随着耕地减少人口剧增,小麦产量问题再次凸显,赵院士又带领团队专攻质量俱优的济麦22,2006年,济麦22落地开花。并连夺产量、推广面积全国六连冠。近十年来,山东一半以上的小麦出自赵振东院士和他的团队。而五大品种全国的推广面积已累计超过4.2亿亩。
赵振东说,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这个活要做到三级:国家要粮食,农民要钱,消费者要健康。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