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5日讯 2019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印发实施,标志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
三年前播下的开放“萌芽”,如今已然硕果满枝:基本实施了《总体方案》确定的112项试点任务,任务推进实施进度快于同批次自贸试验区平均值;三年来累计形成189项省级以上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成果数量位居同批次前列。其中,17项改革试点经验获国家相关部委认可,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全面落实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开放新高地”在山东落地见效……山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到底形成了哪些制度创新成果、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效,以及如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闪电新闻记者梳理了4大关键词。
关键词1:制度创新
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中国自贸试验区已发展至21个,形成了覆盖沿海、内陆、沿边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自贸试验区规模不断扩容,但建设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始终不变,那就是推进制度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改革探路,为发展护航。
“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解放思想,勇于试验,探索出了山东特色的制度创新模式。依据‘从无到有,从断到连,从繁到简,从散到集’的制度创新逻辑,探索出了一套体系化的制度创新路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近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这样评价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之举。
潮起自贸满目新。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主动扛起使命担当,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起势。
一份清单,对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工作作出了这样的“检索”:山东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挂牌以来,累计形成189项省级以上创新成果,数量位居同批次前列,其中1项被评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4项获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推广,17项改革试点经验获国家相关部委认可,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亮眼数据的背后,凝聚着山东自贸试验区构建科学高效的制度创新机制的无数实践。而从山东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的具体实践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创新发展、制度先行”的深刻意义。
在青岛片区,依托“区关港”联合创新机制,其全国首创的进口原油“先放后检”监管模式,每船次验放时间减少2-3天,节省滞期费用约7.5万美元;其首创的“进口大宗商品智慧鉴定监管”,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3亿元……如今青岛片区已形成226项改革创新举措,2项全国推广,7项获得国家部委备案,创新成果首创占比35%。
图/国庆假期,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迎来生产高峰,各个泊位停靠着正在装卸集装箱的货轮。
同时,“精耕海洋”的烟台片区,也书写出海洋发展的创新“篇章”。烟台片区以平均每5天推出1项的速度,累计达到2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1项被评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1项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简报推广、4项被海关总署备案,10余项向全国推广。其首创并实施“关保通”“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预确认”等重大制度创新,使得口岸通关成本处于山东全省最低水平。
在济南片区,已累计推出650余项改革创新措施,形成260余个创新案例和成果,其中1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48项在全市复制推广。济南片区以不到全市0.4%的土地,贡献了济南35%的进出口额和利用外资额,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可以说,深入开展改革、突出流程再造、推进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理解山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个基本坐标。
关键词2: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要义,那么发展则是自贸试验区的应有之义。在制度创新的驱动下,山东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做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定位。
三年过去,山东自贸试验区发展成果如何?在济南、青岛、烟台片区,热潮正在奔涌——截至2021年,山东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增长5233家;实现进出口3843.3亿元;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深化与日韩经贸合作,日韩进口商品占比超过80%等等。
一系列数字表明,在创新制度机制、放大区位优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上,山东自贸试验区有能力也有信心。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山东自贸试验区从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等层面入手,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质效提升,呈现出发展活力。
在济南片区,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突破关键技术,率先研发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在烟台片区,2021年国内最大规模的大西洋鲑深远海养殖“引进中转+陆海接力”项目实施完成;在青岛片区,注册资本60亿元的全省首个世界500强总部——欧力士中日产业超级链接者平台项目完成注册……这些可观可感的事件成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更多的惊喜还发生在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上。成立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通过创新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举措,实现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畅通国际大循环,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如今在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的是:成百上千的集装箱搭乘中欧班列,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岛片区首创的进口大宗商品智慧鉴定监管模式,每年可节约鉴定时间约670小时,为港口增加直接经济效益约4000万元;烟台片区在处理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时变“通关时审查”为“申报前预确认”,预确权货物的通关时间可缩短3-5个工作日……
开放正在驱动山东自贸试验区经济向高质量全速迈进。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为9.8亿美元、22.1亿美元和25.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1.4%,外资拉动作用不断显现;2021年山东自贸试验区实现外贸进出口3843.3亿元,超过全国自贸试验区平均水平605.2亿元。
图/9月28日,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撒马尔罕专列首班开行。
立足地方基础、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发展新路径,在制度创新的撬动作用下,山东自贸试验区在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上越闯越勇。
关键词3:国家战略
挂牌运行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始终做到与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自贸试验区济青烟3个核心区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核心范围。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对标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设立各类创新机构,全链条高效吸引人才,先进科创成果持续产出,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三年来,片区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增专利数分别增长75.7%和115%,新设企业由18081家增长至23314家,年平均增长率为13.6%。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不断焕发创新活力,深耕海洋功不可没。
金秋十月,位于长岛南隍城岛的经海渔业001号网箱,陆续迎来收获季。这一深海智能网箱的成功投用,填补了我国在30米左右水深养殖的空白,可年产花鲈、黑鲪等高品质成鱼1000吨、产值4000万元。
发力海工装备、海洋渔业、涉海金融三大海洋产业,积极打造东北亚航运中心,着力发展蓝色科技,积极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深耕“经略海洋”战略,山东自贸试验区的丰硕成果让人目不暇接——位于青岛片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创新十大技术打造智慧码头,其中8项为全球首创。2021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蝉联东北亚首位,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建立全国唯一的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和蓝色药库研发生产基地;烟台片区“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最佳实践案例”。“聚焦‘蓝色种业’协同培育优质海洋水产种质资源”被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简报推广。向海而兴,山东自贸试验区正源源释放出“蓝色引擎”新动能。
山东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与日韩等国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强中日、中韩产业园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合作互信度和各方对接效率,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山东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牵头沿黄流域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联盟成员包括山东、河南、四川、陕西4省自贸试验区12个片区,以及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5省(区)15个经济功能区,聚焦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更好服务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落地落实,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图/8月23日,由山东提出倡议并联合沿黄其他8省(区)组建的“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正式启动。
关键词4:示范引领
山东自贸试验区是否真正做到了“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评估报告》发布会上,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威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在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互促、统筹发展与安全等五个方面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探索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
谱好创新曲、引客四方来。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营商环境好不好,自贸试验区的“磁吸效应”强不强,市场主体的增减是最直观的展示。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一家外贸企业只需要线上填报准备出口的产品信息,就可以获取班列、订仓、场站堆存报关等服务,随后出口货物在综保区内集结分拨和转运,第二天通过中欧班列发往一带一路国家,相比原来的出口程序企业节省了近一半时间。依托这个应用于中欧班列的数字化贸易平台,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已为200多家外贸企业提供仓储、订仓、报关等一站式线上服务,线上实时查看货物位置和状态,实现了对货物发运前的精准监管。
数据显示,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济南片区累计新设企业3.9万家,实现进出口1643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6.7亿美元。
众多外资企业、国际资本、新兴业态、优秀人才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集聚,一大批国内外投资项目的青睐,一家家落地企业纷纷“点赞”,已成为山东这片发展热土最闪亮的名片。
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这些新经验、新路径正突破山东自贸试验区119.98平方公里的土地,向山东乃至全国“溢出”。山东财经大学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白洁表示:“山东自贸试验区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等七大领域实现的189项制度创新成果,不仅为山东省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而且为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做出了‘山东贡献’。”
“我们将与13个区市和功能区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在全省全国叫响‘自贸全域’烟台品牌。”挂牌三周年之际,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再接再厉推出“自贸全域”联动创新举措,让更多区外“城市合伙人”享受到自贸红利。
这是山东自贸区在自贸试验区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合纵连横、加强区域合作的微观窗口;同时也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山东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
一年起步,两年奋进,三年初长成。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国家赋予山东推进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获批三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各项试点任务扎实推进,已达成《总体方案》基本要求。
好风凭借力,浪高当弄潮。今年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实施山东自贸试验区2.0版”,山东自贸试验区在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的征程中,肩负重任。
在新发展阶段,山东自贸试验区将实现更高水平的站位目标、更高标准的政策制度、更差别化的制度创新、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和更为安全的改革探索,积极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争当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山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