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闪电深1度|高端智库“智汇”东营,谱写“因油而兴、向海而歌”新篇章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0-11-02 17:15:11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日讯 “我第一次来东营,这里自然资源禀赋很好,三产很有特色。东营产业的集中度很高,作为一个地级市来说很不容易。”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方宁的发言,拉开了“高端智库看山东(东营)‘十四五’规划调研行”座谈会的序幕。

日前,十余位来自国家高端智库与相关部委,以及山东省内的领导专家,围绕东营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助力东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调研会上,东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必昌在致辞中表示,东营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今年以来,东营经济持续向好。前三季度主要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产总值增长2.5%,居全省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居全省第七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增幅连续保持全省第一位。“十四五”时期,是东营全面实施重大国家战略、乘势而上、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东营市委、市政府初步规划总投资4435亿元建设190个重大项目。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一些思路措施和重点任务亟需优化提升,成为东营目前的迷茫和阵痛所在。

此次“高端智库看山东(东营)‘十四五’规划调研行”调研活动,专家们用一天半的时间对东营市35个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及标志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为东营发展会诊把脉,贡献了诸多妙计良策,也为东营市的发展蓝图更科学、更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现路径。

“因油而兴”的东营

亟需破解产业结构单一困局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入海口城市,也是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先后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

一直以来,最能代表东营的都是黑色的石油。胜利油田80%的油气地质储量和85%的油气产量集中在东营,累计石油地质储量55亿吨,渤海油田20%的原油储量、33%的天然气储量和16%的原油产量集中在东营海域,目前,东营地方炼油能力居全国首位。“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成为东营最显著的标签,但也并没有摆脱资源型城市的固有缺点: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在东营的支柱产业中,围绕石油的石化产业、装备制造占据了大半江山。过度依赖石油产业,除了会限制其他产业发展,还大大降低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一旦石油行业发生大规模波动,与之相关的多个行业都将受到影响,近几年国际油价的下滑就是最为鲜明的例子。

近年以来,山东积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作为全国唯一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在山东省确定的“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中,东营是“多点突破”中的重要一点。东营如何推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成了当务之急。

一只“大闸蟹”引发的经济思考

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东营是久负盛名的“百鱼之乡”,“黄河口大闸蟹”久负盛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在座谈会上也着重提出,要就东营的大闸蟹加大地理产品标识的建设。

大闸蟹怎么吃?当地从事滩涂养殖的村民会直截了当告诉你“蒸了啃”,这显然过于粗放。将一座城市如何调整经济产业布局,与享用一只大闸蟹做对比,虽算不上贴切,却也有共通之处——要讲究“技巧”。

“技巧”从何而来?10月31日下午,“高端智库看山东(东营)‘十四五’规划调研行”调研组的专家们在座谈会上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近年来,东营市确立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在产业配备方面,东营积极谋求新的转型。在壮大石化装备、新能源、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改造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淘汰部分炼油、轮胎等落后产能。

谋划“十四五”,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成为重中之重。扩大开放水平和推动产业创新,是专家们反复提到的“高频”词汇。

在海关总署原党组成员、国家口岸办原主任、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胜强看来,东营要提升自己的开放水平,需要在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高上下足功夫,尤其是加大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此外,扩大开放要助力国内大循环,用扩大开放促进东营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同时,还应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交通联动优势的关键作用,重视对外开放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

在产业创新方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以跨境电商为例,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东营拥有自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更有一大批较好的制造业企业。因此,不妨从引进一批大的龙头跨境电商企业入手,来带动本地跨境电商的发展。同时,要利用好综合保税区建立的机会,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例如,东营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石化产业的特色深做文章,将石化产品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保税区,进一步完善综保区的产业链结构,创新产业体系。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人才战略为东营发展注入新活力

东营街头,“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让人真切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柔情。这里的“我们”,既包括土生土长的东营本地人,也包括近1/3外来务工人员。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把脉东营经济现状时表示,只有留住人才,才能为东营未来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直以来,东营都在大力引进人才上做文章,以往企业花大价钱、高工资请人却门可罗雀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但在一些领域,还是有所欠缺。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目前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东营要大幅度地引进这方面人才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加强跟一线城市,包括省内的济南、青岛等地的联动,发挥好人才集聚优势。

在东营,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全省高端化工行业唯一的一家创新创业平台,通过“人才+项目+平台+投资”的模式,广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特色之路。

除了把脉支招,专家们还主动资源共享。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对东营乡村振兴问题深入解读后,主动承担起牵线搭桥的任务:“清华大学有一个课题组,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盐碱地的改造,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脱硫石膏技术,土地改造之后不返碱,在全国已经改了一万多亩,一亩地花几千块钱,当年就可以见效,你们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搭桥牵线。”

为了吸收和留住人才,东营市政府也是诚意满满。座谈会上,东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必昌率先垂范,诚意邀请高端智库的专家,以市政府“顾问”的角色,把东营作为解剖的麻雀和研究的典型,通过保持长期沟通、联系,为东营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助力东营市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中,如同黄河一样奔腾不息,汇入高质量发展的大海。

座谈会临近结束,窗外已是暮色四合。此刻,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平原上,随处可见的抽油机仍在昼夜不停工作,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而在蓝绿交织的黄河三角洲腹地,奔流不息的黄河母亲正展示她恬静安详的一面,用有力的脉搏和结实的臂膀,将281万东营儿女拥入怀中,等待着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那一刻。

闪电新闻记者 杨玉金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