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齐鲁时代楷模|揭秘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建设背后:拼命都干不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0-08-31 20:30:08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1日讯 由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青岛市委、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承办的“齐鲁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今晚举行,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被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2013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开始筹建我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向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发起冲击。作为港口行业里的技术型专家,张连钢被任命为项目组组长。

虽然刚做完一个大手术身体虚弱,但张连钢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下了任务,他说建自动化码头一直是他的梦想。“如果成了,比吃什么药都更有效。”

2013年10月23日,张连钢吹响了“集结号”,在港区选拔了设备、土建、操作、IT等方面的技术和业务能手,组成了连钢创新团队。

赴欧洲学技术吃“闭门羹”

拒“霸王条款”决定自主研发

那时候,整个亚洲包括美国,都没有一座真正的全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全自动化码头涉及的多种先进技术,当时仅有欧洲4个国家掌握,张连钢便带着团队赴荷兰、英国等国家实地考察。

但这几趟考察收获甚微,团队成员殷健告诉记者:“对方基本上就是热情接待,但真正交流技术核心问题的时候,人家都是保密的,很多疑问怎么带着去的,怎么带着回来的。”

国外的供应商在核心技术上三缄其口,有人提议直接购买。可是一谈判,外方不仅出价高,还提出了捆绑销售、系统不开放等霸王条款。

张连钢认为,如果接受了霸王条款,团队在整个项目上就完全没有了话语权、自主权,将来在应用码头的时候,也没有了掌控能力。

“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明白了这一点后,张连钢和团队成员一致决定自主研发。

解决不了就“排队跳海”

背负压力攻克“中央大脑”难关

自动导引车的控制系统被称为自动化码头的“中央大脑”,大胆放弃唯一国外供应商,连钢创新团队选择与国内一家港机制造企业联手攻关。

“那时候真的是压力山大,我们要为中国港口趟出一条自主创新科技强港的道路,就总得有人来背负这样的压力。”团队成员李永翠坦言。

顶着重重压力,张连钢和团队成员把办公室当成了家,开启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

张连钢在十多年前就得了肺癌,身体单薄。项目进入艰难阶段的时候,张连钢得了感冒,他每天早晨都先去医院打完吊瓶,再到单位上班。“拼命都不一定干得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张连钢说。

靠着拼命的干劲,连钢创新团队翻烂了一本本行业书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留下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2016年初,系统进入仿真测试阶段,可是一上来就遇到了致命问题。

团队成员李永翠告诉记者,当两辆自动导引车要访问一个公共区域的时候,会互相等待,如果要是实际生产情况的话,生产就会停下来。

评估结果不尽人意,团队几乎陷入绝望。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这时候,张连钢放了狠话:“做不出来的话,我们就跳海,排队跳海,我第一个跳。

为寻找突破口,连钢创新团队一头扎进设备供应商位于上海的基地,列出问题清单,逐一解决优化。用李永翠的话来说,四个多月的时间,所有人负责该系统的同事都灰头土脸的,加班熬夜根本就不算什么。

2016年8月26日,这是连钢创新团队每个成员都印象深刻的日子。这一天,码头测试场上,6辆自动导引车同时运行,穿梭自如。

团队成员王伟向记者解释,码头上一共铺设了四万多个磁钉,自动导引车每一次经过,磁钉都会报告位置,借此实现了自动导引车的精确定位。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开辟自动化码头新时代

装上“中国大脑”的码头,一举打破了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连钢创新团队的士气被彻底激发,他们再次向行业痛点发起挑战。

王伟介绍,国外的自动化码头需要建换电站,自动导引车每运行6到8个小时,就要到换电站换电池,换一次就需要15分钟,这大大影响了码头的作业效率。

为了降本提效,连钢创新团队决定将国外自动化码头普遍使用的铅酸电池,换成钛酸锂电池,重量从十四吨减至两吨,寿命从两年延至十年。团队还独创了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系统,让自动导引车在作业时,就能完成电能补充。

“不建换电站,就省了一个亿;不进来充电,作业效率就提高了7%。这两点就是世界首创。”王伟告诉记者。

围绕全流程、全套设备攻坚,连钢创新团队先后组建起IT系统、AGV、操控等9个小组,多项首创的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形成“超级大脑”。“我觉得码头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颠覆过程,我们不允许直接使用经验。”张连钢说。

2017年5月11日,随着“中远法国”轮汽笛的一声长鸣,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开港便创下自动化码头世界纪录”的方式开门迎宾。

这座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码头提升30%,减少作业人员80%,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为港航界树立了“中国标杆”,让山东港口青岛港站立在了世界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这种‘高大上’的自动化码头,不仅他们欧洲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张连钢说,“而且比他们做得更好。”

闪电新闻记者 辛晟玮  综合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