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
2024-02-18 10:50:02
原标题:临沂农民小戏小剧演员杨素华:一登场,精神头就上来了。
来源:海报新闻
原标题:临沂农民小戏小剧演员杨素华:一登场,精神头就上来了。
来源: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实习记者 信双言 济南报道 通讯员郑树平
“越是假期,我们越忙,这几天我们一天要演出好多场,虽然有些累,但看到游客向我们鼓掌的时候,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演完一场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剧《妇救会》后,边收拾道具,边接受采访的杨素华说。
今年61岁的杨素华,是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北村人,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她现在有另外一个身份——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沂蒙四季》艺术团演员。
杨素华从小就喜欢唱歌,“虽然唱不好,但喜欢唱,有时候在地里干活也想唱两句。”
转变发生在2021年2月底,《沂蒙四季》艺术团招聘演员,杨素华前往应聘。招聘表演台上,杨素华端庄的仪表,清亮的嗓音,让评委老师眼前一亮,觉得她有较强的可塑性,她入选了,成为《沂蒙四季》艺术团一名签约演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杨素华由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为一名演员,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洒下了多少汗水,只有自己知道。
杨素华坦言,当时最怵头的事有两件,一是不会表演,二是说“沂普”话。“刚入团时,我不仅不会表演,而且普通话也很不好,虽然我做了很大努力,但说出的普通话方言味太浓,老师常笑称我说的是‘沂普’,就是沂南普通话的意思。”杨素华说。
要想收获,就必须多付出。杨素华说,那段时间别人休息了,她还瞅机会加班练,“下班回家后,我在家里也练,有时练到半夜,因为我年龄大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年轻人差,所以,我要多付出一些才行。俺家老头子和两个女儿都非常支持我,晚上演出或在单位加班训练时,老头子都会来接我。”杨素华说。
“那段时间她就像着了魔似的,晚上经常拿着台词对着墙练。”杨素华的丈夫耿守军说。
在自己的努力和导演、同事的帮助下,杨素华表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普通话中的“沂普”味也小多了。现在,不论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短剧的角色,还是《沂蒙四季》山村剧场的演出任务,她都能很好的完成,完成了从一名村姑到演员的华丽转身。
杨素华说,“我家距离景区只有五六里路,几分钟就到了。在家门口当演员,不仅圆了自己的表演梦,而且传承了红色文化,村里人都很羡慕我。”
由于小戏小剧是室外演出,演出条件相对较差,像今年冬天就很冷,春节前还下了两场雪,而夏秋季是传统的旅游旺季,天气非常炎热,庄里的蚊子也很多,但常山庄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来接受教育的人和研学的学生很多,有时候一天要演出十多场。
但杨素华说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认真演好每一场戏。“什么热啊,冷啊,蚊子多,只要一上场,就什么都忘了,精神头也上来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现给观众。”杨素华说。
今年春节,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响应“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回乡村过年活动,结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点,举办了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常山古村过大年”新春贺年会系列活动。景区编排了春节版大型行进互动式红色演艺节目《临沂往事-古城烽火》。景区还结合春节特点,编排了沂蒙地区上世纪七十年代过年的室外情景剧《回家过年》,还原了当时过年的喜庆热闹场景,表现了当地群众的新生活,反映了“红嫂家乡”的新变化,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讴歌了沂蒙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
“春节假期里,《妇救会》《识字班》等几个小院正常演出,除演好小院剧的角色外,大家还要在贺年会的其他节目中客串角色。”杨素华说。
革命战争年代,马牧池乡的党员群众踊跃支前,留下了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如今,当地群众将这些红色故事用戏剧形式展演,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资源。一出出乡土气息浓郁的小戏小剧,生动讲述着红嫂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