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2023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含团队)事迹简介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2023-12-05 09:19:12

原标题:2023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含团队)事迹简介

来源:青岛日报

原标题:2023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含团队)事迹简介

来源:青岛日报

01【助人为乐】于义睦

他播撒文明火种带动一城好人共生

于义睦,男,汉族,1976年7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真情巴士集团公交驾驶员。24年来,于义睦以公交“十米车厢”为原点,用万里车辙书写助人为乐的精神丰碑,年均受到各类表扬1150余次,累计从事志愿服务达16700余小时,车厢内外帮助乘客达2000位,其中百余人是他的长期志愿服务对象。

他榜样示范,带动千人投身公益。2012年,他发起成立义睦创新工作室,陆续带领2400余名同事成立21支志愿服务团队,组建“聚真情”志愿服务联盟。十多年来,他组织带动超15万人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长期帮扶160余个家庭和8所机构,带领团队募集150余万元用于公益项目,个人投入13万余元。于义睦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劳模宣讲团成员、青岛市劳模宣讲团成员等,被聘请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10余所学校兼职辅导员。十多年来,他累计宣讲600余次,受众超12万人。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全国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全国最美服务之星等;其工作室获评山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山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也专题解读于义睦带动形成的“好人共生”现象。

02【助人为乐】马怀龙

46把钥匙串起爱民“连心门”

马怀龙,男,汉族,1967年10月生,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二级高级警长。

马怀龙2008年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他负责的兴隆路社区,由于地处老城区,社区的孤残老人、空巢老人、困难家庭比较多。从警15年来,马怀龙用脚步量遍社区每一寸土地,用满腔热忱为辖区百姓服务,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他长期照顾孤残老人46名,帮扶困难家庭32户,救助危难群众50多人次。为了调解处理群众纠纷,马怀龙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老马调解工作法”,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4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矛盾不上交”。15年来,马怀龙先后从工资收入中拿出20余万元,为辖区孤残老人和困难家庭无偿支付房租费、医药费、水电费、煤气费,购买生活用品及节假日看望慰问的礼品。在马怀龙的带动影响下,由3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马怀龙金盾志愿服务队成立,为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马怀龙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评全省公安机关“优秀社区民警”、“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层民警标兵、“齐鲁最美警察”等。

03【助人为乐】王俊霞

热血护航生命22年

王俊霞,女,汉族,1980年4月生,山东青岛人,崂山区金家岭街道王家村社区居民。她是救人于危难的天使“熊猫大侠”,每有病患需要血液急救,王俊霞都会贡献自己的汩汩热血,不计得失。作为Rh阴性血“极少数人群”中的一个,王俊霞将“熊猫血”的这份罕见和稀缺,视为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22年来,她累计献血12000毫升,比两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还要多,荣获全国无私献血奉献奖银奖。

“我早一分钟,患者就多一份希望。”恪守初心、随叫随到,时刻准备着,便是王俊霞的生活日常。怀着对生命的最大敬畏,“熊猫大侠”从不敢犹豫和耽搁半刻,哪怕刚过哺乳期,只要一个求助电话,她便随时奔赴医院。人海中,横跨起一个血小板组成的生命桥,桥畔两个人,素不相识却血脉相连。王俊霞的父亲、妹妹和儿子都活跃在献血的热心路上,这已成为三代传承的宝贵家风,成为家人的价值纽带。

“熊猫大侠”王俊霞,用身体中一次次不断输出的“熊猫血”,挽救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一滴滴践行着“爱”的承诺,点燃着生的希望。

用滚烫热血为生命持续护航22年,在“熊猫大侠”王俊霞眼里,生命永远值得被尊重和祝福,这也是她献血的最大意义。

04【助人为乐】毕文彬

“80后”女教师守护生态绿践行公益路

毕文彬,女,汉族,1989年9月生,中共党员,山东青岛人,白沙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教育联盟辅导员。

从“心”出发、用“心”引领、倾“心”关爱,投身于生态保护,致力于公益事业,毕文彬一直是公益环保路上的逐梦人。自从加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以来,她参与组织青少年绿色生态科普教育活动近百次,累计惠及中小学生群体千余名;作为白沙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教育联盟辅导员,她全力打造的“领巾红践行生态绿”生态教育课程、校外实践课程,已成为辖区叫得响的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她积极组织社区和辖区内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党组织联建共建,成立社区少工委,引导少年积极践行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入选“全国少工委建设六条路径之一”;她带领开展“红领巾爱家乡”爱心助农活动,通过用废弃物为鸟安家召引鸟类防治病虫害,以生态科普的方式减少农药、锄草剂的使用量,为辖区农产品树立了环境友好型的群众口碑,引发媒体广泛关注,为当地农民拓宽了销售渠道,帮助辖区果农销售红杏10余万斤,累计增收60余万元。她助力辖区环境优化改善、农民增收,让市民群众长期受益。她曾获青岛市“文明市民”、“全国生态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其家庭荣获青岛市“十大绿色家庭”。其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2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

05【助人为乐】孙曙光

“硬核”青年甘做群众身边守护人

孙曙光,男,汉族,1993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城阳青年特战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铁骨铮铮,他是生死线上的救援先锋;大爱无疆,他是困难家庭的希望之光。数年前,孙曙光从关注、帮助村里的贫困老人和困难家庭开始,一步步开启了他的公益之路。

2019年,孙曙光牵头成立青岛城阳青年特战救援志愿服务队,累计参加扶贫济困165次、道路救援87次、人员搜救94次、溺水打捞55次、大型自然灾害救援11次……其中,包括了2019年寿光“利奇马”台风救援、2020年安徽洪灾受困群众转移、2020年黄岛小珠山山火扑救、2021年河南水灾救援、2022年青岛台风“梅花”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孙曙光,对社区贫困儿童格外关注,依托“希望小屋”这项关爱贫困家庭孩子成长的民心工程,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心愿。孙曙光表示,做好群众身边的“守护人”,要把自己当成一块“砖”,不断地变“硬”、变“暖”、变“厚”,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将青春书写在大爱路上。孙曙光曾获“感动城阳”道德模范、青岛市最美抗疫志愿者、青岛市先锋青年等荣誉称号。其事迹曾被信网、大众网、青岛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06【助人为乐】徐云功

热血税官传大爱 倾情济困显担当

徐云功,男,汉族,1965年7月生,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胶州市税务局组织人事科四级高级主办。

徐云功始终心系他人,从献血救人到扶危济困,再到乡村振兴,奉献始终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信念。他热衷做热血奉献的“好税官”。从1997年开始无偿献血,26年来,有时间就献血成了他的习惯。他不仅在“家门口”献血,在外出差时也会献血,累计献血量已达13600毫升,相当于三个成年人血量,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在他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他甘愿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2018年他开始投身公益事业,定点帮扶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北场村,每月到村里去做志愿服务,累计来回跑了90多次,捐款捐物金额达6万余元,将爱心足迹镌刻在大山深处。他持续关注困难群体,联系12家企业到胶州市扶残助残系列活动现场开起招聘会,帮助5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他乐于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作为胶州市税务局“乡村振兴先锋服务队”队长,他牵头推出涉农服务绿色通道,把纳税课堂开到田野乡间。同时,他打通农产品供需对接壁垒,帮助10余家乡村企业实现了商超对接,创收2000余万元。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用奉献鼓舞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07【助人为乐】傅玉娟

“女税官”热心公益彰显信念担当

傅玉娟,女,汉族,1979年10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平度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科三级主办。在每一种平凡的身份里,傅玉娟都用无怨无悔倾心公益的热忱,成就了一项项不平凡的善举。

身为一名志愿者,她自费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红十字救护员证书,连续12年参与“春蕾女童”爱心资助活动,坚持帮扶孤寡老人和困难学子,帮助农户销售滞销白菜,助推村庄成立“助老大食堂”,走进养老院、聋哑学校“送温暖”达80余次,个人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服务时长达450余小时。作为“女税官”,她坚守税收一线23年,先后参与服务企业实践活动50余次。在化解涉税争议的岗位上,她创造了多个“第一”,制定了第一个平度市税务局关于投诉处理相关工作意见;首次创立“温心”接诉工作法,日均处理涉税投诉件、转件、回件30余项;组建“帮办代办”团队,帮助特殊群体办理涉税业务2300余笔。她又是一位母亲,为了将这份热爱传承下去,傅玉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经常带上她的两个儿子,孩子们正因为传承了妈妈的“热心肠”,在各项公益活动里都表现十分出彩。傅玉娟曾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青岛市妇联系统优秀妇女工作者”“青岛市优秀义工”“平度市‘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其家庭获“青岛市文明家庭”。

08【助人为乐】董阿妮

“爱心妈妈”8年如一日帮扶大山深处困境儿童

董阿妮,女,汉族,1981年12月生,山东平度人,平度市明村镇董家小庄村村民。

10小时车程,900公里远的大山,8年的爱心坚守……作为一名二胎全职妈妈,董阿妮平时除了要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外,她还牵挂着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大山里的十几个困境儿童。2013年,从出差到岚县的丈夫口中得知,当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她便默默记在了心里,总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2015年,她喊上丈夫、带上孩子一家人自驾到岚县,开启了每年对当地十几个困境儿童的爱心帮扶之旅,迄今已坚持8年。每年放暑假的时候,董阿妮一家便把车塞得满满当当,自驾回到岚县,在那里住上一个周,陪伴那里的孩子,岚县已然成为她另一个家。油费、过路费、慰问品,还有一家人在路上的花销,去一次岚县,需要花费近2万元。当被问及自驾的原因,董阿妮笑着说,“虽然路途遥远,自驾很累,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想带的、能带的都尽量装车上捎给孩子。”“爷爷今年96岁,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在我的影响下,他已经连续4年每年拿出2000元资助那里的一名男孩,儿子的班级了解到情况后也组织过图书捐赠活动,但我们这些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来,让更多困难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董阿妮说。

09【见义勇为】王玉桥

凡人英雄勇斗持刀歹徒

王玉桥,男,汉族,1986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凯悦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职员。

他是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见到不义勇而为之的“正义化身”,他是直面歹徒无畏无惧、果敢救人的“凡人英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用路边马扎勇斗持刀歹徒,即使身负重伤仍毫不退缩,这样的英雄时刻,属于凡人王玉桥。2023年6月26日,王玉桥街头突遇歹徒持刀行凶,当时歹徒已将一人刺倒在地,听到有人出声示警,歹徒直接捅了过去,被躲过后,再次穷凶极恶地向倒地受害人要害部位刺去,危急时刻,王玉桥挺身而出,毫不犹豫飞奔过去,抄起身旁马扎,狠狠砸向持刀歹徒。被马扎砸伤后的歹徒,夺路而逃。他淡视己伤,坦言救人最重要,“想起来我也不后悔、不害怕,第一念头就是先救人”。尽管事后才发现,他飞身扑抢刀具时,右手擦伤一大片,胳膊也因用力过猛肿了起来,但他仍表示“这点伤不算什么,能救下人就是万幸”。

王玉桥工作中谦虚好学,热爱本职,任劳任怨,热心奉献,是领导眼中的进步好青年。他的英勇行为源自平凡人性,更彰显时代担当。奋力一砸,砸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飞身救人,绽放出了生命的高光时刻。危难关头,王玉桥用凡人之力奏响了英雄赞歌。

10【见义勇为】 李士存

平民英雄两度入海舍命勇救落水母女

李士存 ,男,汉族,1977年2月生,山东莱西人,生前系莱西市院上镇朱东新村村民。

两次入水,一心施救,体力透支献华年。2023年8月4日下午,李士存和朋友在金海广场附近摆摊卖柠檬水,受台风影响,青岛前海一线掀起巨浪,外地来青旅游的母女俩在礁石上拍照时不慎被大浪卷入海中。危急时刻,李士存不顾个人安危,成功救出15岁女孩。他折返回去再救女孩母亲时,却被海浪卷入大海,体力透支不幸遇难,将生命定格在了46岁。舍己救人,义行勇举,士风长存感四方。李士存见义勇为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回家乡,家乡的亲朋和广大市民无不为他扼腕叹息。事件发生后,市南区、莱西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前往其家中走访慰问,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大众日报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其救人的事迹,阅读量达到10W+,千万网友赞其为“山东好汉”。平民英雄,真性实情,巍巍好汉惜远行。在老母亲眼里,儿子哪怕自己吃点亏,也不会让别人吃亏。在女儿眼中,父亲平时真诚热情,与人为善,对家人充满了爱和关怀。在乡邻眼中,李士存是个热心肠,他从不计较得失,在村里有口皆碑。10月9日,李士存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见义勇为勇士榜”,获评青岛市“文明市民”、市南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

11【见义勇为】周臣

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尽显军人本色

周臣,男,汉族,1997年5月生,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共党员,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军人。

2021年7月28日,在青岛高速即墨段,一辆货车发生严重侧翻,处在副驾驶位置的陈女士被变形的车辆卡住,手部大量出血伤及动脉,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休假途中路过此地的周臣立即上前察看事故情况。当发现车辆严重受损无法直接进入施救后,他毫不犹豫徒手撕开车辆破碎的挡风玻璃,钻进车内对伤员进行了检查,随后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约5分钟后,伤员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周臣便组织群众协力将伤员拉出车外,扯下自己身穿的体能服对伤员的右手断指进行了止血处理,陪伴其直至120救护车到来,并向急救人员说明了相关情况。主动把随身携带的3000元现金留给了伤员家属后,他默默离开了现场。后来,被救人辗转找到了周臣家乡媒体反映了其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融媒体平台进行了持续报道,近百家平台转发,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周臣虽年轻,但心中有大爱,他自身是一名癌症患者,父母也都为残疾人士,但他却曾多次通过水滴筹等平台捐款帮助患病家庭;疫情期间,他主动捐赠1万元支援抗疫;转士官后每月资助亲属孩子2000元生活费,获得奖励的4万余元奖金全部捐出。2023年,周臣被评为2022年度即墨区道德模范、青岛市“文明市民”。

12【见义勇为】董臣戬

纵身一跃展英勇 结为“干亲”成佳话

董臣戬,男,汉族,1980年10月生,山东平度人,平度市南村镇洪兰西村村民。

2022年8月8日下午,董臣戬在离家不远的大沽河游玩时,偶遇一名男孩落水,确认情况后他没有任何犹豫便跳河救人。连日的降水让河水水位猛涨,即便游得费力,但他却十分坚定。等游到孩子身边时,发现孩子已呈弓形浮在水面,他立即搂起孩子的腰,让孩子的头露出水面,近乎是背着孩子游回了岸边。上岸后,董臣戬半蹲将孩子扶到自己的右腿上,不断拍打孩子背部,让他将水吐出。见孩子渐渐苏醒,救护人员也赶到,他便默默离开了现场。回家后,董臣戬也没有声张,直到男孩的家人给他打来电话,全家人才知道他跳水救人的事情。“当时在现场有位民警认出了我,说我是不是开药房的,可能男孩听见了,跟家人说了,就打听到了我的电话号码。”董臣戬说,“后来我家孩子的老师知道我救人了,在全班面前说起这件事,孩子放学回来后还说我是他的骄傲,这也让我觉得救人这件事做得真的很值得。”

8月14日,男孩一家人带着锦旗和现金来到了董臣戬家登门致谢。董臣戬收下了锦旗,但婉言谢绝了男孩家属的现金。在表达感谢的同时,男孩家人与董臣戬一家还结成了“干亲”,被救男孩成了董臣戬的“干儿子”,这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13【见义勇为】翟元敏

实习女生无悔救人展青年担当

翟元敏,女,汉族,2002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在危难紧急的时刻,年仅21岁的她没有一丝犹豫,挺身而出,舍己救人,虽不幸截肢却无怨无悔,以青春之躯,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壮歌。

2023年7月30日,在青岛某托育有限公司实习的翟元敏,突然听到同事呼救,立即前去救援,眼前的同事被困在摇摇欲坠的货梯里,在危急关头,她没有退缩,和同事们一起想方设法、争分夺秒将被困同事从货梯上救下。然而,就在同事获救之时,货梯却突然坠落,不幸砸中了翟元敏的左腿,导致她小腿胫骨、腓骨、血管、神经和肌肉全部断裂。由于坠落货梯设在厨房,环境脏乱,导致翟元敏腿部感染异常严重,先后经历6次手术后,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得不选择截肢。面对如此变故,翟元敏却坚定地说,“我并不后悔,因为在生命和自己的左腿之间,我不能有一丝犹豫,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依然会坚持助人的信仰,乐观面对人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翟元敏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曾获“见义勇为”模范称号的她,事迹也被生活在线、扬子晚报、半岛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获得了广大市民的点赞和好评。

14【诚实守信】刘元九

41年家国一诺 农民账本成“国家记忆”

刘元九,男,汉族,1953年8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

“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会记到拿不起笔为止。”这是刘元九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对国家许下的承诺。乡村的巨变、祖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自他从1982年开记的一笔一画、字里行间中跃然眼前。对于仅上过几年小学的刘元九来说,记账不是个简单活儿。“我没有半途而废,是因为我有三大法宝:决心、恒心和耐心。”他说,刚开始坚持去做,想的是为后人留点资料,让后辈看看自己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决心的前提;后来发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虽绵薄但能为世人所用,这是恒心的理由;当社会的期许与自己的执念重合,自我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铸成了一个理想:为国家记录滴滴点点,为家庭记录一针一线。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2017年分两次收藏了他累计34年的账本,这也是国家博物馆目前唯一收藏的农民家庭账本。当年账本被收藏时,朴实的他就一个要求:“给我一个月时间,我把账本抄一遍留给自己和家人。”国家博物馆也对他许下承诺,只要他或后代继续记录下去,记多少年就收多少年。时至今日,刘元九的手写账本已增至41年。

15【诚实守信】周思奇

一诺千金“好女儿”12年照顾同学双亲

周思奇,女,汉族,1982年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初级中学教师。

高中同学不幸离世,留下孤苦双亲,周思奇用温情的坚守和陪伴,与老人逐渐建立起如父如女的亲情,抚慰了无依老人受伤的心灵,温暖了一个痛失亲人的残缺家庭。她以一个“女儿”的身份,默默地选择了儿女担当和细微关怀;以亲人般的体贴,帮助老人走出痛失亲人的阴影,从而阳光快乐地生活。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俨然成了老人“孙女”式的小棉袄,幸福的院子里洋溢着欢乐亲情。

12年如一日的陪伴,她无怨无悔、甘之若饴。从筹集善款到采购生活物资,从日常问候到关怀探病,她始终坚守“爱己及人”的原则,让爱心不断档、不缺席。老人生病时,她总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老人身旁;逢年过节时,老人家里充满了祖孙三代的欢声笑语,亲情接续让这个家完璧如初。作为一名教师和妈妈,她以身示范,胜过无数空洞的说教,在无形中播撒下爱心的基因和种子。今天,她用无言的坚守,阐释着人间大爱;明天,她将继续勇毅前行,矢志不渝耕耘爱的土壤。周思奇先后获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16【诚实守信】董述飞

用行动书写“最美退役军人”的诚信本色

董述飞,男,汉族,1990年5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公司驾驶员。

2010年,董述飞成为一名守护川藏线的汽车连战士,他把川藏线看作驰骋担当的战场,许下“报效祖国”的宏愿,用军人的诚信一次次征服高海拔的大山和蜿蜒曲折的征程,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予的重任,铸就着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大诚信”格局。董述飞退伍后进入公交行业,他将军营里的“大诚信”融入工作“小切口”,多年来“零事故”“零违章”“零投诉”,安全行驶17万公里,与乘客持续相约“特色车厢”,春有“爱情信任专车”,夏有“清凉无忧车厢”,秋有“中秋手绘车厢”,冬有“温暖爱心车厢”;2020年,“岛城先锋”号驾驶员宋杰师傅将高考专车“接力棒”交给董述飞,面对师傅的信任,董述飞每年创新举措,持续守护着高考生的平安与希望。接续发力,初心相寄,延伸着“大诚信”触角。“参军,就是要保家卫国。离开部队,我也要铭记初心,不忘使命。”疫情期间,董述飞一面坚守岗位,一面投身公益,每周固定时间在星河爱心素食餐厅做志愿者,帮厨做饭、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从未失约,一坚持就是一千多个日夜。2022年12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近年来,董述飞先后获得青岛市金牌老司机、青岛“青年先锋”等荣誉。

17【敬业奉献】于丹

青岛小嫚勇夺中国首枚克柔术亚运金牌

于丹,女,汉族,1999年3月生,山东平度人,共青团员,北京市北体大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国家柔道运动员。

1999年3月,于丹出生于平度市东阁街道沙岭村,自小就展现出卓越的体育天赋。2010年,于丹被平度体校选入,开始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因肯动脑、愿吃苦,她进步神速,两年后,加入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师从董建青、程政教练进行柔道训练。2014年,她成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然而,这一年也是她最为煎熬的一年,母亲意外离世,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回想起母亲一直以来的嘱托,她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从2016年起,她的人生就开启了“开挂”模式。“全国柔道青年赛第一名”“东亚青少年柔道公开赛第一名”“浙江杭州亚洲克柔术锦标赛第一名”“浙江温州全国柔道锦标赛暨男女混合团体赛个人第一名”……于丹的付出最终换来了荣誉和掌声,她也于2021年成功加入中国国家队。2023年10月1日,她仅用20秒定乾坤,以绝对优势成功夺得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克柔术女子70公斤级冠军,成为亚运会史上首位获得克柔术金牌和奖牌的中国国家克柔术队运动员。于丹的事迹给了众多年轻人们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动力,就个人而言,她的成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她将继续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己,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8【敬业奉献】马龙腾

“守山人”风雨无阻“护碑”二十载

马龙腾,男,汉族,1972年1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平度市天柱山文物管理所负责人。

一把笤帚、一把小铁铲,这是马龙腾巡山“护碑”必备的装备,一边巡山一边清扫山路,一天两次,雷打不动。刚到文管所没多久,为了防止有些邪教分子半夜在山体石刻上涂写标语,那段时间,他经常裹着军大衣在山上一蹲就是一夜。由于地处荒山,以前没有私家车时,马龙腾每次上班都需要先坐公共汽车到达镇上,再步行1.5公里到天柱山。山里气候变化莫测,冬天寒风刺骨,夏天地表烫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已坚守了20个春秋。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没有陪老人守岁,也记不清有多少个中秋没有与妻女团圆,为了守护好文物,老马奉献了太多太多节假日。原本从事美术绘画专业的马龙腾,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柱山魏碑石刻,自费购买了各类石刻书法和魏碑史料理论书籍,工作之余便扎在书堆里。从2003年第一次讲解天柱山石刻开始,马龙腾一发而不可收,很快对天柱山的摩崖石刻达到了痴迷程度,这些年来仅用于购书的费用加起来已有4万余元。如今,两鬓已生白发,但马龙腾依然是那个不舍昼夜、披星戴月的“看山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以一颗朝圣般的心,默默守护着这些历史瑰宝,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2022年,他获得“全省最美基层文物工作者”荣誉称号。

19【敬业奉献】王京京

“80后”蓝领用匠心铸就企业发展

王京京,男,汉族,1988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青特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处技术主管。

“80后”的他,有着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执着与坚持,也有着追求突破而勇于革新的勇气和担当。他刻苦钻研,一年吃透50本电气专业书籍,“十年磨一剑”,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专家;他攻坚克难,带领团队先后创新攻关课题26项,获国家专利62项,先后攻克青特集团电气设备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进口机器人自主维修等技术难题,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130余万元;他开拓创新,组织实施数控系统及自动流水线改造,让专业操作更精准、企业产品更优质;他成立“王京京工匠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创新攻关,先后组织实施精益改善提案133项,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2项,36项先进操作法在各级评选中获奖,带动职工提出创新议案千余项,为企业创造效益1800余万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王京京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他时刻以“择一事、终一身”的态度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自我淬炼。他说,“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我会始终以奔跑者、进取者的姿态,奋斗在路上。”他曾获全国、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振超技能大奖、青岛大工匠、青岛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被中工网、海报新闻、青岛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20【敬业奉献】刘大海

20年科研长跑,破解海洋碳汇分类和核算难题

刘大海,男,汉族,1983年11月生,安徽岳西人,中共党员,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主任。

他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蓝色国土上。他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在工作上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牵头编写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碳汇综合性行标《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并发布,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海岛法的起草和第一部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展了国家、区域(海岸带、长江)、省(山东、广东)、市(青岛、深圳)、县(荣成)、片区(崖州湾)多层级海洋与海岸带规划试点,主笔《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规程》并立项国内首个省级标准;带领部门获得国家海洋局“青年文明号”称号,带领部门党支部获得建党百年“两优一先”海洋一所先进党支部称号,在《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科技优秀图书奖等省部级奖励表彰20余次。他筹建的自然资源部首批新增重点实验室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获批,此外,他还担任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学术带头人。

21【敬业奉献】年夫顺

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带头人”

年夫顺,男,汉族,1962年8月生,安徽蚌埠人,中共党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电子测量仪器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和军队多个测量仪器专家组组长。

他围绕“四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民族仪器振兴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破解了西方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与国外并跑,成为国产仪器行业一面旗帜。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到第三代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频率覆盖100kHz~110GHz,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位列世界前三;他主持研制了毫米波与太赫兹测量仪器,测量频率覆盖50GHz~1.1THz,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位列世界前二;他构建了国产化通用测量平台,集成了材料、器件、天线、雷达散射截面等测量系统,解决了大型相控阵天线、隐身材料、隐身装备、5G移动通信等测量难题;他主持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测量仪器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研制,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测量仪器关键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其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项排1,1项排2)、二等奖4项(均排1),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均排1),发明专利70项(授权46项),国家与军队标准3项(均排1),论文和论著85篇。

22【敬业奉献】刘建港

29年匠心成就“海底绣花”第一舵手

刘建港,男,汉族,1975年8月生,山东滨州人,中共党员,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船长。

1994年,加入筑港队伍后,刘建港先后参与了山东省95%以上港口航道、青岛港30万吨原油码头、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水工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29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我国多个港口码头,是唯一参与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大连湾海底隧道“三大跨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安装船长,被誉为“海底绣花”第一舵手。2013年,刘建港赴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担任我国首个沉管浮运安装专用施工船组“津安2-3船组”总船长,用最短时间摸索出一套深海沉管安装方法,保证了全部33节沉管顺利沉放对接。2017年,刘建港承担起了大连湾海底隧道的沉管浮运安装工作,带领团队攻克了国内曲率最大沉管安装操作难题和最后一节沉管施工水域最狭窄等6项安装难题之最,实现沉管浮运安装提前圆满收官,书写了沉管隧道建设领域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2023年4月19日,在刘建港和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了竣工验收。刘建港先后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水运系统“齐鲁工匠”、“山东好人”、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工人先锋等称号,他的事迹被工人日报、中国水运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23【敬业奉献】刘高利

生命赛道上最“走心”的心血管手术匠人

刘高利,男,汉族,1981年8月生,山东莱阳人,中共党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山东省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工作以来,他参加心脏外科手术9000余例,主刀手术超过6000例,其中年龄最大冠状动脉搭桥患者87岁,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左心室成形+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并首次成功实施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夹层,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010年9月,他访学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儿童医院;2012年至2013年,他在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培训;2015年他再赴南半球最大心脏中心——澳大利亚查尔斯王子医院,对主动脉血管病变的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成形术及再次心脏手术等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使他在外科技术及手术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他主要致力于主动脉外科和微创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在他和团队持续努力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效果由国际30%的死亡率降低到5%,手术时间由8-9个小时降低到4-5个小时。刘高利一手拿手术刀、一手拿导丝导管,是全国不多的集“传统开胸”“介入”“微创切口”和“复合/杂交”技术于一身的医生,多项技术填补区域空白。

24【敬业奉献】刘耀徽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生产系统的创新先锋

刘耀徽,男,汉族,1993年6月生,山东山亭人,中共党员,现就职于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任信息技术部副经理。该同志先后获得山东省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优秀共青团员、山东港口“杰出青年”等荣誉。

作为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的青年科研骨干,他怀揣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全程参与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二、三期工程核心生产管控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他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攻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AGV智能调度系统、新一代超大型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智能控制系统(A-ECS)及码头智能监管系统等9项“卡脖子”技术,其中4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世界展示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青岛力量、“中国方案”。他发布标准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及竞赛奖项15项,助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9次打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实现码头利润总额、业务量同比两位数以上增长,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25【敬业奉献】汪传生

中国“橡胶战线”上的老兵

汪传生,男,汉族,1960年2月生,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中央组织部管理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行业一等奖6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67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发表论文425篇。

他四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橡胶混炼加工、精密成型及废橡胶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过程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工程实践。针对橡胶产业赶超国际和军工制品升级换代等国家需求,为解决混炼加工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高精度宽幅胶片精密成型技术国外封锁、废橡胶黑色污染等问题,他率先建立橡胶“拉伸-剪切等效”强化混炼、胶片“等压调控”精密挤出、短纤维定向取向“挤压重排-膨胀取向”一次成型等理论体系,创新开发出橡胶制品全产业链系统中橡胶混炼、挤出成型和废橡胶资源化利用等工艺和装备,为我国橡胶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大连橡塑、益阳橡机等多个行业头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于米其林、固特异、中车等知名企业。

26【敬业奉献】李洪刚

坚守城市管理执法一线的“志愿先锋”

李洪刚,男,汉族,1975年3月生,山东沾化人,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业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级经济师。此外,他还是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奉法尚德志愿服务队队长、青岛热血英雄救助志愿服务大队副大队长。

他永葆工作热情,自部队转业以来17年坚守在行政执法一线,以“治理新面貌、服务新生活”的务实作风,投身于城市环境品质整治提升。他热心为群众,年均化解群众诉求事项500余件,累计为群众办好事190余次;他摸索出耐心劝导、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说“执法也是服务,凡事要从老百姓的理解做起”,把问题化解在萌芽。他心系爱心公益,20多年来坚持志愿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一批又一批同事加入到志愿队伍中,他带动130余名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上百次,组织无偿献血360余人次,还利用业余时间给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开展急救培训逾2.4万人次。扶危助困、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的精神在他的身边蔚然成风。他荣获“青岛市执法标兵”、“青岛市最美救护使者”、“青岛市优秀志愿者”、青岛市“文明市民”等称号。

27【敬业奉献】周衍默

照亮基层文化舞台的“老黄牛”

周衍默,男,汉族,1967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泊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多年来,周衍默根植乡镇宣传文化沃土,组建首家镇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展惠民文化活动200余场;整理推送11个项目入选各级“非遗”目录;参与打造“泊里民俗博物馆”“蟠龙村史馆”“泊里手造馆”和“中共藏马县县学旧址”等文化阵地;组织编写《沙岭子村志》《邵家岚村志》等5部志书,参与编写《红色泊里》《泊里镇志》等。他主导举办“泊里镇歌手大赛”“泊里镇文化节”“泊里镇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推介宣传“泊里大集”,连续7年被中央电视台重点报道;先后撰写新闻稿件近千篇,全方位推介泊里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基层文化战线上的‘老黄牛’”。此外,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流淌在岁月里的歌》《颂歌嘹亮》等文学作品,散文集《飘香的土地》荣获西海岸新区首届“琅琊文化奖”,创作反映泊里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剧《那年红旗那年雪》一经上演,引起强烈反响;主编的《味道泊里》美食书籍走进全省“农家书屋”和新华书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先后获评“青岛市文明城市创建先进个人”、“全省乡村阅读榜样”、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

28【敬业奉献】崔光磊

储能报国 解码深海电源

崔光磊,男,汉族,1973年7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深海智能技术先导专项副总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省部级及中科院先导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

崔光磊面向国家深海装备重大战略需求,深耕固态电池关键技术、聚焦深海特种电源系统,在国际上首创“刚柔并济”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秉承“功(率)能(量)兼备”的系统设计理念,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比能、高安全、高耐深海压、长使役寿命的固态锂电池及深海特种电源系统。该系统率先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全海深应用,为国家深海环境探测、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能源技术支撑,在国际上开创了高比能固态锂电池特种电源系统深海智能装备应用新局面。自2016年至今,崔光磊已带领团队累计为各类深海科考装备用户提供了110批次固态锂电池电源系统。8年内,研制的全海深电源系统实现“零故障”应用,表明我国深海装备用全海深电源系统技术已趋于成熟,为我国深海事业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零事故”运行的特种电源保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该技术入选了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和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全球工程前沿技术。

29【孝老爱亲】乔元敏

七旬老人照顾侄嫂14载

乔元敏,女,汉族,1956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崂山区北宅街道燕石村居民。

都说世界上比婆媳更难处的关系就是妯娌关系,可乔元敏把没有血缘关系的残疾侄嫂,看作至亲至爱之人,用14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把生活中的爱和温暖传递,在她眼里,侄嫂就是最亲的人。2009年,婆婆和丈夫的哥哥不幸去世,留下智力残疾的嫂子和侄女。刚退休的乔元敏毅然站出来,独自挑起照顾侄嫂的重担,承包起日常的细碎琐事。

14年来,她放弃个人生活,从未出过一次远门,甘当侄嫂的“安心剂”和监护人,从不敢走太远、离太久。2018年,乔元敏接连经受了心脏手术和肺癌切除手术两次“生死考验”,身体还未康复,就坚持下床操持起妯娌娘俩的一日三餐。“有我一口热饭,就绝不会让她们饿着。”乔元敏与侄嫂的心紧密相连,没有血缘关系,却是彼此依恋至深的亲人。

无数个日日夜夜,乔元敏把侄嫂当作至亲,在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在年复一年、不厌其烦的教导下,侄嫂两人的生活明媚起来,状态大为改观。乔元敏用14年的光阴故事,在一段段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讲述爱亲爱人的女性力量,身体力行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谱写出至真至美的篇章,让生命绽放出向上向善的人性光芒。

30【孝老爱亲】刘翠华

好弟媳43年如一日照顾智障聋哑大伯哥

刘翠华,女,汉族,1958年12月生,山东即墨人,即墨区龙山街道南葛前街自然村村民。

1980年,刘翠华与丈夫结婚,婆婆早年去世,公公体弱多病,家里还有个智障二级、天生聋哑的大伯哥。婚后,小两口和公公、大伯哥住在一处平房里,丈夫打工挣钱,刘翠华则闲赋在家尽心尽力侍奉身体不好的公公和半自理的大伯哥。1988年,公公患胃癌病重,她和丈夫带着公公四处求医、悉心照顾,公公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儿子,刘翠华在病榻前做出郑重许诺:“爹,您放心吧,我一定会照顾好大哥的。”

2014年,丈夫查出骨癌晚期,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奇迹般地延长了9个月生命,面对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她强忍着泪水说:“只要有我在,就绝不会让咱大哥冻着饿着。”在刘翠华的心里,她早已把大伯哥当作自己的亲哥哥,从一日三餐到洗衣打扫,从日常作息到生活细节,她43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大伯哥的善行义举赢得了邻居们的连连称赞。如今,大伯哥已经71岁,虽然行动不便,但看起来依然红光满面、气色很好。刘翠华孝贤持家、与人为善、勤劳朴实,对待老人以孝心,对待家庭以爱心,孝老爱亲善行传遍乡邻。2023年,她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之星”。

31【孝老爱亲】张茂花

好弟媳45年无怨无悔照顾卧床大伯哥

张茂花,女,汉族,1957年11月生,山东诸城人,城阳区红岛街道前韩社区居民。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45年来悉心照顾没有血缘关系、长年卧床的大伯哥,在丈夫去世、自己改嫁,且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对大伯哥始终不离不弃,用一颗金子般的心深深感染着三代人,也感染着身边人。1978年,张茂花与韩同晓结为夫妻,丈夫韩同晓的父亲患有肌无力,哥哥因骨髓炎而长年卧床不起,张茂花一进门就担负起照顾两个病人的重担,她从不言苦,细心照料公公直到他去世。1985年,丈夫在出海中意外身亡,她独自挑起了照顾卧床大伯哥的重担,也正因此,错失了许多好姻缘。邻村李允峰被张茂花的善良所感动,愿做“上门女婿”。婚后夫妻俩将大伯哥视为亲哥哥,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张茂花的女儿、儿子结婚后,一家三代四姓六人住在一起照顾、孝敬、敬重大伯哥,直至2023年3月大伯哥安然离世。45年如一日,她用坚韧担当传承孝老爱亲好家风,她用善行义举引领向上向善好风尚。她曾获青岛市“文明市民”等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获评“山东省最美家庭”“青岛市十大最美家庭”。观海新闻、青岛早报等多家市级媒体先后报道其感人事迹。

32【孝老爱亲】张婷

33年如一日 用爱诠释“长嫂如母”

张婷,女,汉族,1955年4月生,山东安丘人,市南区云南路街道广州路社区居民。

1990年的一天,张婷30岁的小叔子因参加单位的灭火行动,不慎从房顶摔落,造成肢体和智力残疾。那时起,张婷便每天6点前起床,不仅要照顾患病的公婆,还要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洗脸、刷牙、做饭、喂饭,晚上下班回家后再操持家务。为公婆送终以后,张婷全身心地看护久病卧床的小叔子。由于大脑严重受损,小叔子情绪经常失控,癫痫病有时一天发作三四次,特别是在夜里,大小便失禁时会乱抓乱抹,随时需要救治和护理。这种生活已持续了33年,但张婷没有埋怨,依旧和丈夫一起支撑着这个家。疫情期间,张婷在安排好亲人的衣食起居后,主动请缨加入到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队伍中,连续坚守抗疫一线,并向所在街道捐赠防疫物资,彰显着守护“大家”与“小家”的责任与担当。多年来,张婷的事迹被邻居传为美谈,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她也因此先后获得“山东好人”、“山东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青岛市慈孝之星”、青岛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2023年5月,张婷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正含义。

33【孝老爱亲】姜执臻

“好媳妇”20余年悉心照料5位老人

姜执臻,女,汉族,1963年4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平度市古岘镇姜格庄村村民。

独身叔叔自幼失明,她选择“嫁不离村”;公公身患癌症,离世后欠下大笔外债;婆婆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父母体弱多病,需要长期照料……姜执臻近三分之一的生命都用在了对5位老人的照顾上。为了让日子好过一些,2013年,她和丈夫在周边乡镇包了几亩地。有天凌晨3点多,他们在去种大姜的路上出了车祸,丈夫身体无大碍,而姜执臻却差点因这场车祸丢了命。躺在医院里的她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一直骗孩子说自己在地里干活,直到出院。2014年,姜执臻的丈夫下地干农活时,不小心被机器“咬”断了3根手指,那时正值农忙,家里所有的活都落在了姜执臻一人身上,忙完地里的,还要忙家里的老人们。2015年,她患上子宫肌瘤,刚做完手术不足一周,她就咬牙在几个家中奔波,伤口发炎,疼得直不起身,她还坚持自己揉面做馒头。家里老人多,老伴又因伤残疾,姜执臻时刻都在计算着每一分钱怎么花。

作为一名拥有30年党龄的党员,姜执臻为之自豪、争作表率。1996年,村里建恒温库,她二话不说东拼西凑筹了3万元;2020年疫情发生,她更是当起了防控“排头兵”……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家庭,不平凡的是一颗善良朴实的心,这些年来,她用一双手撑起了整个家的希望,获“平度市好媳妇”等荣誉称号,其家庭也获评“岛城十大最美家庭”。

34“竞展青春”青年志愿者团队

“竞展青春”青年志愿者团队以青岛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组织依托,坚持“常态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工作思路,立足党政所需、社会所盼、青年所能,引领岛城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谱写爱与奉献的青春华章。

立德树人,“青”心助力青少年成长。“竞展青春”青年志愿者团队培育关爱新市民子女品牌项目,吸引近万名志愿者参与,通过城市发展感知、社会角色体验等让孩子们感受城市温度、点亮青春梦想;开展“牵手关爱”行动,自2015年起共守护关爱岛城留守儿童1800余名,开展心愿达成、感受城市、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连续八年开展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项目,累计服务留守儿童2300余名,项目模式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扎实推进“阳光助残”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数据库,通过参观、体验、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对残疾儿童的高质量陪伴。

精准聚焦,“青”力助推社会高质量发展。“竞展青春”青年志愿者团队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在创建宣传、文明培育、维护市容市貌、关怀关爱四大领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聚焦大型赛会服务,近三年组织7万余名青年志愿者服务60余场赛会,服务75万人次,服务时长160余万小时;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紧扣群众所需深化开展“周末青年志愿行动”,全年志愿服务“不打烊”;围绕应急处突、抗击疫情等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累计服务100余万小时。

35“暖到家”清洁取暖团队

在“双碳”目标下,作为青岛市能源产业支柱企业,青岛能源集团树牢全局思想,站稳群众立场,在青岛市能源结构转型中自我加压,开启了以“煤改气”三年行动、燃气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的能源转型之路。“暖到家”清洁取暖团队应运而生,经过千余个日夜的奋战,圆满完成市办实事市内三区“煤改气”工程,该工程成为省内最大规模的清洁取暖工程,在今冬实现了青岛东岸主城区无煤化供热的目标,助力岛城天更蓝、百姓家更暖、市民生活更美好,获评全国供热行业能效领跑者第二名,向市委市政府和岛城市民交出了一份绿色低碳的优异答卷,其先进事迹被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

他们是绿色能源建设者。在打造全国绿色城市试点“青岛样本”进程中,该团队落实开展“能源转型发展三年行动”,建成30多个分布式清洁能源项目,新增清洁能源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建成27台燃气锅炉、新增4500万平方米的清洁供热能力,每年可减少约100万吨煤炭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37吨,实现颗粒物(PM)、二氧化硫“零排放”,为青岛市招商引资贡献煤炭替代指标84万吨。

他们是温暖到家守护者。他们分布在七区三市,建立了1249个能源服务网格,覆盖了634个社区,3年来办理用户诉求6000余件,为岛城近300万用户提供“用心专注、温暖到家”的能源服务。

他们还是敬老爱老、助残帮困的“暖到家”志愿者,曾荣获“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是岛城百姓的贴心人、暖心人。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省环保督察热线11月转办青岛信访件办理情况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吴帅本报12月4日讯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11月,青岛市共收到省环保督察热线转办信访件29件,办结23...[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2-05

青岛面向企业启动卓越工程师培育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孙欣本报12月4日讯发力工程师队伍建设,助推重点产业链发展。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青岛市卓越工程师培育试...[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2-05

潍宿高铁及青岛连接线项目开工在即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周建亮本报12月4日讯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继12月1日潍宿高铁及青岛连接线项目初步设计获得国铁集团和山东省政...[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2-05

“链主”开道,青岛驶入新能源快车道

汽车产业是青岛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青岛重点发展的24条产业链之一。在近日发布的2023青岛企业收入百强榜单中,共有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详细]
青岛晚报 2023-12-05

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兰州西路站主体封顶

本报12月4日讯近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兰州西路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比计划提前20天完成主体施工任务,同时标...[详细]
青岛晚报 2023-12-05

潍宿高铁(含至青岛连接线)项目施工图获批

本报12月4日讯继12月1日潍宿高铁项目初步设计获得国铁集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后,12月3日,项目施工图又获国铁集团...[详细]
青岛晚报 2023-12-05

烟台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职业技能竞赛举办

本报讯11月29日,由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全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本次竞...[详细]
烟台日报 2023-12-05

华东电子入选山东省2023年度 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本报讯近日,山东省发改委对2023年度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拟认定名单进行了公示,全省拟认定37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烟台市5家企业入选...[详细]
烟台日报 2023-12-05

首批“五星卡”升级烟台魅力

据《烟台日报》报道,12月1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正式签发启用,山东省首批获签“五星卡”的有2人,均是在烟台常住的...[详细]
烟台日报 2023-12-05

邹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滨州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开展保密实训教育

□记者贾玉泽郭谦报道本报讯为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党员...[详细]
今日邹平 2023-12-05

邹平市2名检察官分获 “滨州最美检察官” “滨州最美检察官”提名

□记者夏淼通讯员王霞报道本报讯11月27日,由滨州市委宣传部和滨州市检察院联合开展的“实干笃行·品质滨检——第四届&lsq...[详细]
今日邹平 2023-12-05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