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德州晚报
2022-08-05 09:48:08
原标题:治理运河水患 德州人曾频出“金点子”
来源:德州晚报
张明福
京杭大运河在带给沿岸经济繁荣的同时,历史上也曾多次决口,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尤其是明清以来,运河决口频繁,仅有史记载的德州明代6次,清代7次,民国4次;恩县明代4次,清代6次,民国4次;武城明代6次,清代22次,民国7次;夏津明代2次,清代9次,民国3次;故城明代14次,清代65次,民国9次。
深受其害的当地人中不乏一些有识之士,曾对运河决口的原因以及避免的方法进行过深刻思考,因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大家认可,故而留存于各地的地方志书中。
清人封其沄主张废弃哨马营减水河
德州段运河修建减水河是从明代开始的。先是工部尚书宋礼于永乐十年(1412年)在城北哨马营开减水河,工部侍郎蔺芳奉命经办;后是工部侍郎白昂于弘治三年(1490年)在德州城西南的恩县四女寺修建了又一条减水河。德州境内的两条减水河,一直存在于明清与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四女寺到哨马营之间并没有新的水源补充进运河,所以自从四女寺减水河修成之后,哨马营减水河就成了一道摆设,但哨马营减水河的堤坝却长期以来成为德州城北与吴桥田野之间的一道拦水坝,即“北支河堤岸横截水道”,使得城北农田之水无处下泄,导致大片农田与家园淹没。
清中期,德州恩贡生封其沄看准这一点,在《德州北支河说》《北支河废堤论》(俱见光绪《山东通志·艺文志》)中提出北支河废堤应该清除,河道不应疏浚,否则就是白费财力人力的无用之举。他建议:一,废掉北支河,使州境之水仍循屯氏别河故道横过北支,由贾家庄、宋门、吴桥、东光、南皮、蔡家洼至天津入海。二,深挖南支河(四女寺减河),扩大泄洪量。
封其沄的这一思想,生前并未变成现实。直到1972年,党和国家组织人力物力大规模开挖岔河,即将过去的金沟盘河重新挖掘并与四女寺减水河相连,从而彻底消除了水淹德州城与水淹德州城北的问题,也使最早提出“深挖南支河”建议的封其沄能够含笑九泉。
清人许士准认为临清州西南应设减水闸
原武城县运河西部区域的南面与河北省清河县为界,北面与河北省故城县为邻,三县整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面的清凉江与东面的大运河因清淤和筑堤的影响已高于地表平面,造成中间地带犹如大面积的盆地。这种地势的形成,使得清河县境内运河溢水以及北部沥水,自然流入武城县境内,然后再流入故城县境。由于武城与清河、故城三县分属于山东、河北(直隶)两省管辖,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与协调机构,境内排洪沟渠得不到及时疏浚,洪水因河道淤塞只得在下游村庄与农田中肆无忌惮地漫灌。下游群众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不得不修筑横堤阻挡水流下泄。堤坝筑好后,由于挡住了洪水去路,洪水被迫在堤坝处的上游囤积。上游群众为了保住自己的房舍农田不遭水淹,又会不约而同地带上铁锨涌向土坝处扒堤顺水。此时,筑堤者与扒堤者经常僵持在堤坝两边,械斗的事时有发生。这种水利矛盾与纠纷,在武城与清河、故城之间一直持续了600余年。
道光《武城县志续编》卷十三记载:清中期,武城贡生许士准根据清河县境内运河决口总是使武城县南部区域受淹的实际,认为应在上游的临清西南修渠建闸,将多余的运河水泄入清凉江,使水沿清凉江从沧州东入海,可大大减少临清以下运河水的流量。
许士准的建议是很有道理并十分正确的,但由于区划等原因始终未能得以实现。不过,1946年春,中共暨南区党委动用民工50000名,在位于故城和武城两县交界的地方挖出长15里、上宽4丈、下宽2丈、均深6尺的排洪渠道一条,即从原武城县城北黄官屯村后起,下接故城县所属杨家河、饮马河,西面注入清凉江的工程,实际就是受许士准借清凉江泄洪的启发。
民国时人刘毓霖坚持保留恩武之间的沙河堤
原武城县与恩县之间是以西沙河为分界线的,这里也曾是两县几百年水利纠纷的焦点所在。西沙河在夏津境内傍运河北行,只要临清与夏津两县运河东溢,河水就会全部进入西沙河,北流至甲马营处进入卫运河。明永乐间,曾于沙河东岸创修南北通堤,自临清塔湾起至武城所属占官屯止,长约60公里,此后百余年间,每逢卫河东决,皆先灌入沙河。而沙河水涨更无宣泄之余地。一经溃决,直注恩县境。不决,则水势西溢,运河与沙河之间的武城县农田难免水潦。故沙河北河头一段堤防,为武城与恩县两县所必争,经常是恩县县民堵而武城县民扒。
民国《恩县志》卷——《舆地志》记载:民国时期的恩县建设局工作人员刘毓霖认为,沙河旧堤的作用是将临清、夏津段运河溢出的水,再次流入甲马营处的运河之中,虽有恩县派人护堤,但河水决溢仍不断发生,认为应将武城、夏津段运河的弯道取直,才能根本解决沙河决堤问题。由于他分析透彻,论断合理,所以沙河堤得以保留至今。
民国时人程瑞亭等主张于“牛蹄洼至四女寺之间”开挖顺水渠
同是因为解决甲马营沙河两岸水患问题,民国时期恩县的程瑞亭、王弼宸、周学宗三人则认为沙河之水再次流入甲马营处的运河之中,由于运河河道宽度有限,不如由牛蹄洼至四女寺之间新开一条排涝河道。即由牛蹄洼往东开一顺水长渠,过耿时庄、占官屯前,过小屯、七级营两村之间,经王虎庄南、西王屯后,到张官屯、傅家楼前,东入大洼,再由陈庄至卜官屯以通四女寺而入南支河。上下20余公里,两端各修节制闸一座(见民国《恩县志》卷一)。
直到1965年恩武两县合并后,新的武城县有关部门才根据这一建议修成“六六河”,彻底解决了甲马营沙河两岸土地的水患问题。
讨论至此,不禁掩卷反思。明初,运河治理能臣中有位叫白英的民间治水专家,由于清楚汶上县一带的山川地形,曾帮助工部尚书宋礼将汶水引入南旺注入运河,成为京杭大运河实现南北贯通的重要人物,被明清帝王封神建祠。清代和民国时期,在我们德州,也有这样一些关心运河安危并潜心研究救民于水火的人物,使我们后人看后顿生敬意,但他们的建议最终实现,则大多是在解放以后。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