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报网
2018-11-12 10:05:11
40年乡村账本里的小康“密码”
平度云山镇铁岭庄村100本民生账簿记载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平凡历程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刘 岱 通讯员 于伟伟
改革开放40年,百姓是亲历者和见证者。自1978年至今,平度市云山镇铁岭庄村共记录了100本民生账簿,从村庄发展的点点滴滴,折射出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从平度市城区西行10公里,就到了铁岭庄村。40年前,“吃饱饭”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都是奢望。如今,仅靠种植大樱桃,每年人均纯收入就有2.5万元。40年间,铁岭庄村历经三次改革三次“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集体收入从1978年的7800元增长到现在的12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25.3元增长到现在的近4万元。
这么大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从1978年至今,平度市云山镇铁岭庄村一直保留着记账的习惯,40年账目分文不乱。铁岭庄村的小康“密码”就藏在这些乡村账本里。
填饱肚子——
全村年收入不及现在一户
“这是我们铁岭庄村1978年年终决分收入分配总表,从这个表上可以看出来,那年全村农业收入124890块钱,加上当时村里有点副业收入和林业收入,总共收入是175016块,不及现在一户的收入。”翻开铁岭庄村1978年的账目,农村集体经济时期的印记十分明显,当了30多年村文书的王锡君讲起了村庄当时的情况。“175016块钱,别看这个数目不小,可当时全村222户1028口人,去掉一些费用,比如生产费用、管理费用、上交的农业税,还有预留的公积金、公益金、生活储备金,村集体收入只有7800元,还剩下26008.4块钱,全村人均分配25块3毛钱。”
■铁岭庄村1978年年终决分收入分配总表。 刘 岱 摄
和很多传统农村一样,“大包干”是铁岭庄村的第一个机遇,但当时推广得并不顺利。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金各木说,当时有一个怪现象,说起来真可笑,那就是谁挣的工分多,谁就亏得多,因为打下来的粮食,连籽种、口粮都不够,工分越多亏得也就多了。这样的结果,社员哪有积极性?
说起35年前土坯房里的“大包干”会议,金各木清楚地记得当年激烈争论的场面。1983年,云山公社党委班子决定以给社员分配部分“口粮田”的名义,将土地全部划到社员手中。“听说要分‘口粮田’,村里一下就炸开了锅。”金各木说,改革试水初期,由于社员思想不统一,有人怕犯错误、担责任,有人担心铆足劲儿种好的庄稼秋收时又给要回去,有人担心如果大田遭了灾会饿肚子、白投入。
为了稳定人心,金各木等原村干部成了“吃螃蟹”的带头人。金各木带头签订了大包干的合同,承包了15亩地,种了小麦、玉米、地瓜,这一年下来,比原来强了好多,原来观望的村民们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上来了。“连老太太都跪在地里,拿着铲子打碎土疙瘩,这样用心用力,种的庄稼不丰收才怪了呢!”金各木一边说,一边翻开35年前的记账簿。泛黄的账簿上,一行行数字清晰地印刻着农户挥锄砸地的干劲儿,铁岭庄村的温饱问题迎刃而解。
摘掉贫困帽——
大樱桃种植铺就致富路
温饱解决后,收入成了村民的烦心事。进入新世纪前后,铁岭庄村面临着土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村里大多数农民都处在这个偌大的困惑之中。“吃饭不成问题,可算下来每年收入并没有涨多少。”今年68岁的王永利回忆说,“科技进步了,也有良种良方了,要说亩产比过去增加了不少,但手头落下的余钱没有几个。”
如何解决“一夜跨过温饱线,十多年没过富裕坎”的问题?时任铁岭庄村党支部书记的车书亭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调整种植业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合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土地种植的效益。
“农业这一块儿,粮食、花生产值太低了,最后通过出去考察,上临朐、烟台,1994年以后号令大家种大樱桃,很多不同意的。”车书亭回忆说,村两委组织专家考察论证后发现,铁岭庄村处于纬度39°-40°之间,三面环山,属典型的小盆地气候,土壤微酸,非常适合大樱桃生长。车书亭回忆道:“当时情况村两委决心很大,开村民会动员,然后就是集体开沟、集体买苗子,当时规划是200亩,最后减了,栽了70亩。”
1994年是铁岭庄村的第二个转折期。村两委划出200亩大樱桃种植区域,免费整理土地、免费提供种苗,动员鼓励村民种植大樱桃。民生账簿上清楚地记录着:刘宝林种植大樱桃118株,刘书亭种植大樱桃122株,王锡祥种植大樱桃65株……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车书亭回忆说,从种植大樱桃到结果,第一批村民历时5年才尝到了甜头。“到了1999年,大樱桃开始结果了,一棵树结果30斤,当时的价钱就是15块钱,一棵树就卖果450块钱,我们一亩地种了55棵樱桃树啊。”依靠大樱桃,铁岭庄村掘到了第一桶金。最近20年,铁岭庄村村民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腰包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7万多元,村民人均收入近4万元,有的种植大户年收入达二三十万元。
奋进新时代——
紧跟好政策实现乡村大振兴
今年夏天,大樱桃卖完后,村文书王锡君立即更新了账本的数据:2018年种植大樱桃1800亩,产出180万公斤,产值4500万元,1150名村民人均39130元,是1978年的1500多倍。
村民王永利高兴地说:“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村的村民吃不愁、喝不愁、穿不愁,农民现在孩子结婚都买楼买车了,做梦都想不到这一点,很知足。”
■铁岭庄村部分年度账簿。 刘 岱 摄
一本本民生账本,清晰地记录着铁岭庄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痕迹。如今,这样的账本记录了40年,整整100本,这些账本装满了两个大木柜,有些纸张早已泛黄,字迹开始模糊。王锡君说:“我经手整理的账本有30多本了,这个账还要继续记下去。我始终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村的账本会越积越厚,乡村发展的本钱也会越来越厚。”
迈进新时代,铁岭庄村党支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依此推进村庄工作。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尹晓宁告诉记者,他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就是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争取在未来的村庄账簿里再添上浓墨重彩的几笔。“我们计划发展育苗基地120亩,规划大樱桃采摘区350亩,建立电商运营中心,引进大樱桃深加工项目,把大樱桃产业做大做强,让村庄更美,让村民更幸福!”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