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美德山东人|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山东这8位好人上榜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2-05-31 12:03:05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31日讯 5月30日,中央文明办以“云”发布方式,在北京市密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经过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2位(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山东八位好人上榜,分别是潍坊市崔小国、临沂市马成文、青岛市王仁江、东营市常燕、德州市刘希辉、枣庄市马继明、烟台市孙杰、济宁市马爱真。

好邻居23年如一日照顾残疾独居老人

崔小国照顾邻居吃饭

崔小国,男,现年56岁,潍坊市潍城区城关街道十笏园社区居民、环卫工人。他自己家庭生活困难,但仍不忘关爱他人,23年如一日,像对待亲人一样,悉心照料双下肢重度残疾的孤寡邻居陈胜华,为他洗衣做饭,清理便盆,清扫卫生,关怀陪伴,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好邻居的优美赞歌。

搬来新邻居,生活大变样

崔小国原来是一名下岗工人,妻子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家中老母亲因意外车祸成为植物人而常年卧床不起,也是由崔小国赡养送终,他一人承担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1998年,崔小国搬迁至十笏园小区,在社区的帮助下,崔小国做起了卫生保洁员和治安巡逻员,每月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

他的邻居陈胜华是一位重度残疾人士、独居老人,自幼因腰椎损伤造成高位瘫痪,生活上行动不便,无人照料,饮食上因无法自理经常有一顿无一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因常年独居,人也变得郁郁寡欢。陈胜华本以为这种生活将永远持续下去,但这种状况却在遇到崔小国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了解到陈胜华的现状后,崔小国主动承担起照顾这位老大哥的重担。自从有了崔小国的照料,生活各方面逐渐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陈胜华家里的卫生变得整洁干净,换洗衣物能够得到及时清洗,饮食上一日三餐有了基本保障。日常生活中也有了谈心说话的对象,人变得开朗自信起来,读书看报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了一技之长配钥匙,为社区居民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生活愈来愈充实丰富起来。

二十三年如一日  照料邻居如亲人

清理便盆,悉心照顾瘫痪邻居如亲人。尽管崔小国个人家庭生活已步履维艰,但他仍不放弃照顾老大哥陈胜华的生活起居。崔小国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第一站就是陈胜华家。帮着陈胜华把大小便清理掉,然后帮陈胜华洗漱、做早饭、打扫卫生。等陈胜华吃完早饭,他才安心去上班。打扫完社区卫生后,再来给陈胜华做午饭,为了让陈胜华感到家的温暖,自己陪着他吃饭聊天。天暖和的时候,崔小国还会特意推着陈胜华出去转转。

邻居说:“自己的儿女也不一定能给清理大小便,但是崔小国每天都给陈胜华清理。崔小国这个人话不多,但是特别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

晚上,崔小国为陈胜华打扫完卫生后,就给他锁上防盗门,自己再回家睡觉。陈胜华说起崔小国对他的照顾,眼睛微微泛红。他说,自己住的地方没有厕所,崔小国给他拿来了装油漆的桶作为便盆。每天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帮着把大小便给倒掉,为了不让房间有味道,每次倒掉后,都会把“马桶”给刷干净。

遇到陈胜华拉肚子的时候,衣服、床单上都会沾上大便,崔小国也不嫌弃,帮忙给陈胜华换上干净衣服,而且会亲手把染脏的衣裤洗干净。陈胜华说,有一次,崔小国给自己洗了4次换洗的衣服,他自己都感到过意不去了,但是崔小国什么都没说。

23年如一日,义务照顾邻居一天不落是名副其实的。崔小国的妻子前几年做了手术,住院期间,崔小国在陪床间隙,仍然每天坚持照顾陈胜华起居。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陈胜华说,每件事情都让他感动。他想吃什么了,只要一个电话崔小国就给他买来。吃腻了买的饭菜,崔小国就带他去附近菜市场买菜,回来做。一到下雨阴天自己身体就格外不适,崔小国就给他按摩,捏捏腿、按按脚……

“天凉了还给我拿来棉衣,家里炖了鱼,也给我带过来,真是比亲兄弟还亲。小崔的媳妇也很好,一些难洗的衣服小崔不会洗,她都帮着洗”陈胜华指了指上身穿的棉袄说,这还是小崔的对象前些天给他洗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但在崔小国看来,照顾陈胜华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特别的。

24小时,随叫随到。崔小国的电话一直是24小时开机的状态,为的就是让陈胜华能随时找到他。就算是半夜,陈胜华一个电话打过去,崔小国几分钟后便会出现在陈胜华面前。

让陈胜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下大暴雨,自己的房子漏水了。自己的亲戚又不能及时赶过来,他便给崔小国打了电话,崔小国冒着大雨赶来,那时已经是12点多了。搬梯子,拿着盆子接水,一盆接满了,就倒掉再接着接。反反复复接了无数回,弄得崔小国一晚上也没睡觉。第二天一早,他给陈胜华做完早饭,就去上班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崔小国说,陈胜华能开心,他就高兴,自己已经把陈胜华当作自己的亲人,无论多苦多累,他会一直照顾陈胜华。

 朴实村民坚持捐资助学30余载

重阳节花埠圈爱心社成员走访慰问军人家属

马成文,男,回族,1968年生,中共党员,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花埠圈社区村民。出身贫寒的马成文深知贫穷给求知学子带来的窘迫,16岁辍学开始步入社会打拼,经勤劳双手发家致富的他不忘回报社会,几十年如一日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累计6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周围一批人加入爱心团队,以星星之火促成爱心汇集的燎原之势。

爱心人士的帮助 引燃爱的火种

八十年代初期,尚未成年的马成文因家境贫寒无奈辍学,走入社会。少年的无助与迷茫困扰着他,就在这时,邻居“羊倌”张万现成了他的领路人。张万现给了他30块钱作为启动资金,让马成文跟随自己经营收羊皮的营生,一来二去,两人熟识。张万现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经常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有时会让马成文开车带着他去走访贫困学生。一开始,马成文还当自己是个局外人,并没有为贫困学生捐钱。有一次,二人来到罗西街道的一个贫困学生家里,学生父母双双卧病在床,家里就靠年迈的爷爷奶奶苦苦支撑,“家里没有件像样的家具,大冬天的,也没烧炉子,屋里四边透风,孩子手冻得通红,还坚持靠在母亲病床前写作业,”马成文回忆道,“看到那孩子的情形,就想到了年幼时候的自己,想到了那位曾经帮助过我的热心大姐。”原来,早在小学时候,马成文就得到过同村爱心大姐沙文兰的资助,勉强支撑了几年求学生涯。就在那时,一颗爱的种子就在马成文心里种下了。“我当场给塞那孩子100块钱,从那时候起就算正式踏上了资助贫困学生的路,”马成文说:“那时候挣得少,捐的也不多,一次几十、一百的,关键是这种捐助贫困学生的行为让我感到内心很踏实。”到如今,马成文在捐资助学这条路上已走过30多个年头。马成文正是以这种微薄之力点燃了无数贫困学子生命中的点点星光,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支撑他们坚持学习、走出困境。

集结爱心社,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成文结识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五月花爱心社的创始人伊吉鹏。“以前我都是四处打听,哪里有家庭困难的小孩和老人,就自己去看看。自从认识了伊吉鹏,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汇集更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更多贫困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2020年5月20日,马成文发起成立了花埠圈爱心社,组织发动身边爱心人士加入爱心社,一起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和老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立之初,爱心社仅有20几名成员,开展活动也不是很顺利。“我记得第一次走访同村困难老人,就只有五六个人参加,还有好几个是村委的人,”马成文说,“工作不好开展,我都急的偷偷抹过眼泪。”原来,刚开始,爱心社成员基本来自花埠圈社区,大家都觉得乡里乡亲的,去别人家里走访慰问很不好意思,怕别人背后议论,所以大都选择私底下捐钱,对于走访这种抛头露面的事选择敬而远之。“我就劝大家,咱这是在做好事,有啥不好意思的呢?!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在做好事,才有可能加入我们!”马成文激动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人再少,我也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就这样,在马成文的带领下,很多人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选择加入走访队伍。一年之后的今天,花埠圈爱心社已发展壮大到110余人,除了本村村民外,还吸引了十几名社区外的人参与,发起组织开展了几十次爱心捐助活动。

“这就像传递火种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成文说。“三哥是我们社区的“老好人”了,爱心社的成立,凝聚了一大批爱心人士,慰问贫困老人、帮助困难学生等各种爱心帮扶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崇德向善之风。” 花埠圈社区党委书记陈贵成由衷赞叹道。

一个善举,种下一颗爱的种子;一次捐助,点燃一朵爱的火苗。帮助贫困学生付出的是无数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个微笑、一份安心。在马成文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还能走得动,他就会一直走这条路上。

老战友一句战场盟约扛了一辈子

王仁江,男,汉族,1961年9月生,山东齐河人,中共党员,大快(青岛)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36年来,王仁江为履行战场上的“生死盟约”,带领战友们毅然承担着照顾12位牺牲战友父母的责任。退役后,为牺牲战友父母每月寄款,从无间断,一年累计寄款约1万元。每当一位烈士的父母去世,王仁江都会像亲生儿子一样送老人一程。他还经常探望伤残战友和烈属,并捐款几十万元。王仁江自主创业,积极吸纳复转退伍军人和下岗职工就业,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转业军人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曾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36年真情守护,告慰烈士忠魂

2021年9月23日,王仁江和战友相约安徽,悼念已故战友侯立庭。36年前的这一天,他们有12位同甘共苦的兄弟牺牲了,那时就约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到一名烈士家中悼念已故战友,当年的生死盟约更犹在耳边。

1985年,时任连长的王仁江也还只有24岁,他带着全连战士庄严宣誓,“从现在起,我们都是亲兄弟!你们每个人的父母、家人,就是我的父母、家人!我的一切都是你们的!无论谁牺牲了,剩下的事大家一起扛,扛一辈子!”这一誓言,被王仁江和战友们视为神圣的“生死盟约”。

那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王仁江的身体里,至今还有作战时留下的弹片。从战场回来后,王仁江和活下来的战友们一起,开始履行“生死盟约”。这12位烈士的父母,居住在全国各地,有在山东本地的,还有一些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不少居住在偏远山区。他们把这24位烈属当作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挨家挨户走访,把基本情况都了解透彻、铭记在心。

千里寻亲送温暖,践行诚信诺言

1985年,王仁江1个月的工资不到100元,但他还是把一半的钱拿出来,每月寄给牺牲战友的父母,从无间断。每年逢年过节、老人生日,他都不会忘。时至今日,当年的24位军属只剩下7位还在世,每当有战友父母去世,他都会像亲儿子一样,亲自赶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2005年,王仁江脱下一身戎装选择自主创业,即使工作忙碌,仍没有忘记关怀烈军属,已先后走访全国各地老部队的烈军属36家。还为灾区捐款近十万元,他一直坚持帮助伤残战友和烈属,捐款近几十万元。“从军的经历对我来讲,终生难忘、弥足珍贵,无论在哪里,军魂都早已根植心底。一日从军,终生为兵。”正是这种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王仁江践行了对12位牺牲战友的庄严承诺。

军转创业回馈社会,再当“排头兵”

44岁时,王仁江从部队转业,选择自主创业,在2008年注册了一家大数据公司。退伍不褪色,王仁江和战友积极吸纳复转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就业。每当军属需要帮助时,他都带领全力以赴进行协调帮助,他自愿承担起为退役士兵服务的社会责任,成为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的会员。

重然诺,轻生死,在军营中的几载热血时光让王仁江百炼成钢,更矢志不渝地践行承诺,帮助烈士战友尽养老孝。现在,王仁江在公司内部,把“军人本色”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处处为身边的年轻人们传递着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精神。诚信壮山河,军转奉献社会,奋力担当的赤子情怀,在这颗60岁的老兵心中,闪闪发光。

 平凡教师坚守黄河入海口  耕耘10余栽浇灌出生态文明之花

常燕在进行培训授课

常燕,女,汉族,1979年10月出生,现任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教师。十几年来,她坚守在生态道德教育一线,致力于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带领学生开展公益环保活动500多场,打卡湿地点位2000余个,撰写报告近百万字,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详实数据。她指导的项目多次在全国获奖。她个人公益宣讲200余场,累计400多小时,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黄河入海口广袤湿地上生根发芽。

守护生态环境是她一生的信仰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认识自然,她开始致力于自然和生态教育,而且一坚持就是十多年。2010年,常燕发起成立了“小脚丫棒棒堂”亲子社团,成员50余人,开展各类公益环保活动500多场。2017年,她发起了“心田计划”项目,带领孩子们体验农耕劳动,调研记录自然生态环境,汇集整理成了《心田·百味》,并亲手送给了国际知名动物保育和环境保护人士珍·古道尔博士,得到了她的高度赞赏。

生态道德教育是她对信仰的坚守

2019年,常燕和孩子们为燕子的“安家”四处奔波,并撰写了《让燕子住我家——东营市燕子及燕巢调查》等系列文章,连载于国家级刊物《青少年科技博览》。截至目前,常燕团队已坚持开展全国城区燕子调查五年多了,她们收集整理的大量数据被纳入了全国大数据库。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前举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线上分享活动中,常燕团队的2个案例,从全国35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并受邀在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上进行交流展示。

另外,常燕和她的团队还多次组织开展、参与调研、捡拾、垃圾分类等活动。每次活动,常燕不仅自己撰写活动报告,也积极鼓励同学们撰写心得体会。截至目前,她们已经积累了300余个近百万字的活动报告,其中多篇报告在《环境教育》杂志和《自然之友》公众号上发表。

播撒生态理念是她信仰的绽放

作为东营市首批生态道德教育讲师,常燕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黄河入海口的大地上,凝聚了更加磅礴的力量。自2018年起,常燕就开始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授课和公益宣讲。为进一步传递生态保护理念,2019年,她又申请参加了IFAW国际动物基金会的AAE教育项目,在东营地区进行授课。常燕参与编写的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美丽家乡—黄河口》,也被众多中小学校使用。

在常燕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开始关注和践行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她指导学生参加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全国湿地打卡等多个项目,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来,常燕的学生先后有2人获得“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9人获得“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称号,还有多人被评为了市、区级“新时代好少年”。

“小脚丫”踏印大足迹,常燕用十余载的坚守与耕耘,浇灌出了盛放在渤海之滨的生态文明之花,更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黄河入海口的大地上。

拉面店主撤店不撤诚信 坚持退还万名会员存款

刘希辉,男,1986年生,中共党员,齐河原云低拉面馆店主。10月16日,在齐河县齐鲁大街,“云低拉面”门店橱窗上贴着两张醒目的退款公告——这家店已经关门两个月了,两个月中,店主坚持想办法把1.4万名会员充值的32万元陆续退给客人。  

撤店要先做好退款,创业路上才不留遗憾

临近中午,一名女子骑电动车带着孩子来到云低拉面门口,透过已锁门的玻璃门,看到店内仅剩下几张长椅,大多数东西已经搬光时,长叹了一口气。当她转头看到一旁落地玻璃窗上贴的退款公告时,脸上顿时露出喜悦,赶紧拿出手机按照退款流程操作。“我卡里还有100多块钱,商家的做法很让人感动。”

这一幕也让恰好赶过来的刘希辉和白阿凯看在眼里,俩人相视一笑,“有再多资金压力和困难也不算啥。只有这样做,我们心里才能过得去,经商创业路上也不留下遗憾,走得更远。”

2020年11月16日,85后的刘希辉和白阿凯一起创业,在齐河投资了80多万元开了他们第一家云低拉面馆。一百多平方米的店面,在俩人精心经营下有着不错的收入。“日均流水可以达到7000多元,遇到节假日甚至可以过万元。”刘希辉说,店里的营收超过了预期收益。

初尝快餐行业已渐入正轨。今年6月底,店面周边道路开始施工,门前原有的停车位也暂时取消了。“交通不像之前那么畅通,顾客也不方便停车,店里客流量下降,日均流水也仅有4000元左右。”刘希辉说,他们经过大半年的经营也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调整,俩人决定7月15日暂时关门。

他坦言,“我们当时还没想撤店,打算继续在这里经营。”后期,又涉及房租及公司战略调整等因素,俩人最终还是决定撤店。“做生意要讲究诚信。给储值的顾客退款是我们一直有的共识,不然心里始终感觉有个疙瘩一样。”9月中下旬,俩人在搬走设备前贴上了退款公告。同时,他们还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及会员群发布退款信息。

1.4万余名会员,不少退款额度仅有几元

刘希辉在撤店前做过一个数据统计,店里储值会员有一万四千多人,卡内余额加起来也超过32万元,算下来一个会员平均20多元储额。大半年经营下来营收虽然在稳步发展期间,但也没有赚到钱,“有不少收入都用来还前期贷款了。目前,他们也在逐步筹款用于退还给会员。”

其实,相比筹款更为让刘希辉和白阿凯头疼的是给一万四千多名会员退款。因为人数较多,自9月25日开始做储值清退时,他们分了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需要退款的会员按照退款公告添加退款微信,他们会核实电话和金额来退款;第二阶段,如有看不到公告的顾客,他们会一一打电话核实退款;第三阶段,对于不方便操作微信的老人等人群会电话核实后将现金送上门;第四阶段,他们会对联系不到的顾客档案进行永久保留,周期性复核,确保储值能及时退回去。

这项工作量很庞大,很多时候都是两人各自的妻子在做相关工作。“我们白天还有一些工作,晚上辅导完孩子后,大家再凑一起挨个打电话落实。”刘希辉说,很多人收到退款时已是深夜。“真是没想到有如此大的工作量,我们错误估计了这项工作的时间。原本计划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大部分,没想到第一阶段还没结束。”刘希辉说,其中不少顾客剩余储值额度仅有几元钱,有的顾客甚至提出不要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持退回去。

正如退款公告中写道,“我们只要精神上的支持不要物质支持。大家挣钱都不容易,请务必接受退费。”云低拉面已经给6500名会员完成退款,额度约18万元。

画个圆满句号,明年开春还会再回来

“我们想为自己在齐河开的第一家拉面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即便退款程序繁琐,刘希辉和白阿凯还是想坚持将每一笔储值都能够退还给客户。

撤店并不意味着失败。近期,他们在老家重新选址规划店面,这也被俩人称为“云低拉面2.0版本”。“我们总结了第一家店在流程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将重新再次营业,也有顾客表示不想退款,会去禹城店里消费。”刘希辉说,齐河店虽然关停,但他们保留了核心团队。“只有给大家完成退款,我们心里的负担才能彻底放下来。”

对于未来,刘明辉和白阿凯信心满满。在他们的规划中,俩人也有一个小心愿,待新店开业稳定后,明年春天,还想再回到齐河开店,“齐河兄弟姐妹在我们创业初期给了很大的支持,等拉面馆运营模式更加成熟后,我们也会更好地服务大家。”

第一书记勇做担当“排头兵”

马继明,男,59岁,中共党员,枣庄市直机关工委派驻西王庄镇西花沟村第一书记。在西花沟驻村帮扶的日子里,马继明把精力和感情全部倾注进了西花沟村,他帮助村里加强组织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推进智慧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30余万元,攀升到2020年的100余万元,成为全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村。

决战攻坚沙场,勇做担当“排头兵”

马继明是一名参战退伍军人,14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遇难不怕、迎难而上、敢作敢当的军人作风。当组织上征求他意见时,他当即毫不犹豫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志愿加入第一书记行列。其间,虽然也有个别老同事、老战友,甚至老领导劝他,这么大年龄就不要下去了,但他内心没有丝毫动摇过,凭着军人“不服输、不怕难”的信念,他告诫自己,当年为了保家卫国,面对参战、流血甚至牺牲都没害怕过,这次更不能退缩,并坚信到乡村去、到群众中去更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诠释人生的意义。“过去,我能带好一个班;现在,请相信我也能带好一个村!”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第一书记工作之中。

强化组织引领,细耕党建“责任田”

“党员是群众心里的旗帜,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马继明看来,只有支部力量强了,村里才有寻求发展的底气和实力。驻村期间,他将抓党建作为推动工作的“牛鼻子”。为了让村党员干部提高凝聚力,他积极协调资金新建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管理制度,每月雷打不动召开组织生活会,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随之逐渐增强了。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一本又一本,他始终把群众的各种大事小事记在本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用真心聆听百姓心声,用耐心服务百姓难处,用细心为百姓办事。这份真诚使他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为他在村里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借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我为党员过生日”等系列活动,为帮扶村各项工作开展夯实了组织基础。

突出项目建设,激活发展“一池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驻村工作中,马继明凭借自己务实肯干的作风,把全村党员干部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打响了打基础、强基层的攻坚战。西花沟村的浙鲁(枣庄)智慧农业产业园、现代智慧农业科普馆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看到蔬菜大棚里的水质PH值、土壤各类微量元素含量等数据。这个项目是他在疫情期间2天内奔波2省3市“抢”过来的,总投资1.3亿元,占地120亩。项目包含高标准生态智慧大棚基地、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冷链仓储中心等。项目建成运营后,将辐射带动全镇现代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带动扶贫。同时,签订村企共建发展集体经济净菜加工包装项目,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

聚焦脱贫脱困,打通致富“内循环”

在帮扶工作中,马继明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为推动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马继明积极争取现代农业智慧大棚扶贫项目,建设高标准种植大棚6000平方米,并配备智能苗床控制、自走式喷灌、智能温控等系统。增加就业岗位20个,惠及西花沟等14个村78户贫困户161人,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脱贫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提升。在派出单位的支持帮助下,争取各类资金共计351万元,用于村“五通十有”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硬化、水管网改造和美丽乡村提升等。一大批惠民生的项目落地,进一步提升了民生保障水平,增强了党群服务能力和脱贫致富后劲。

全力抗击疫情,跑出生命“加速度”

在抗击疫情关键时刻,马继明带领西花沟村党支部坚持“快”字当先、“细”处落实,紧紧筑牢疫情防控的战斗堡垒,营造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科学防治的疫情防控浓厚氛围。立足“菜篮子”优势,担当起农产品供应保障责任,连夜与村党支部书记召集村“两委”干部研究落实措施,成立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明确职责分工。他号召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合作社蔬菜优势,不定期地把新采摘的西红柿、辣椒等新鲜果蔬及净菜加工车间的大米、鸡蛋等生活物资,无偿捐赠给加班加点奋战在一线生产医用防护服、口罩等医护产品的山东康力医疗公司职工及西王庄镇防疫一线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西花沟村党支部荣获全市“战‘疫’堡垒”称号,村党员志愿队被评为“枣庄市抗击疫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好干部用生命捍卫税收事业的荣光

孙杰,男,原国家税务总局烟台市芝罘区税务局四级高级主办(负责税政一股工作),怀着对党、对税收事业的无限忠诚,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2年如一日奋斗在税收服务一线,埋头钻研业务练就过硬本领,把纳税人缴费人的“急难愁盼”挂在心上,用好口碑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用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成为干部职工和纳税人缴费人信赖的“活字典”,是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的先进典型。因积劳成疾,孙杰于2021年6月28日倒在工作岗位上。

把日子“掰成两半”过的人

“你整天这么忙,整天加班,你到底图什么呀?”孙杰的妻姐陈彩云经常问他。他总是回答:“可能我们的工作很多人看不到,但我们的付出最终会让大家享受到,多干点、干好了,我才能安心退休。”

“平时他们工作忙,孩子都是我帮着从小带到大,他们家里的钥匙给了我一把,孩子平时都见不到父母,只有不加班的周六晚上才能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顿饭,第二天上午我再接回去。他真的太忙了,孩子结婚这么大的事儿,他就请了1天假,就像是嘉宾一样,什么流程他都不知道,当时我还挺生气的,埋怨他,但我妹妹和孩子都能理解他,他的全部身心都在工作上了。”孙杰的妻姐陈彩云回忆。

恪守底线的“黑脸包公”

工作严谨、仔细,坚持党性原则,是所有认识孙杰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他把原则融入到了血液里!”已退休的老同事赵鲁娟回忆道。1994年,增值税制度改革,增值税发票抵扣还是人工操作,有人想通过关系给他施加压力,谋取不正当利益。但他顶住压力就是不妥协:“我明明知道这是虚开发票,我可不能给他办!”那人又绕过他直接到办税大厅找人办理,恰巧被他碰见,他当场将发票撕成碎片,那人灰溜溜的走后,孙杰从纸篓中小心翼翼地将发票碎片拾起,装到信封中留作证据,直到几年后这家企业虚开发票刑事案件事发,才知道孙科长的做法是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当时孙科长还带着保存好的证据当庭作证,指证犯罪事实。”

用专业赢得尊敬的“活字典”

在同事们眼中,孙杰就是“全市税收政策方面的专家和活字典”。只要是税收政策方面的问题他都能给出权威的答案。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本“字典”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加班加点“熬”出来的。从“营改增”到“减税降费”,再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税收优惠政策,每个文件的背景和意义、每个政策的时间节点、每个特殊企业面临的难题,孙杰都认真梳理,做到了熟烂于心、张口即来。

孙杰一生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质朴的话语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他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对人民的爱,融入到本职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入职时的誓言“要像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好媳妇用柔弱双肩撑起两个家

马爱真喂母亲吃饭

马爱真,女,1976年1月生人,汶上县康驿镇水店村村民。她是父母的好女儿,父母、弟弟皆患有疾病,她自懂事起便照料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出嫁后她是好媳妇,16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婆婆;她是好妈妈、好姑姑,精心照料五个孩子,将他们抚养成人。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马爱真用柔弱的双肩和坚韧的毅力支撑起两个家庭的重担,践行着孝老爱亲的美德,为疾病缠身的老人、年幼的孩子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

出身苦难,她是两个家的顶梁柱

马爱真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患有眼疾,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且双眼失明,弟弟自小患有精神疾病。特殊的家庭环境培养了马爱真坚强乐观、勤劳勇敢的性格,从小她就学着做家务、干农活,照顾弟弟。要强的她不仅扛起了所有的家务和地里的农活,还将父母和弟弟照顾得周到妥帖,她扎根在苦难中却要开出花来。

1997年春天,马爱真结婚了,婚后的马爱真婆家娘家两边跑。彼时,马爱真的丈夫务工赚钱,婆婆帮着操持家务。在照顾娘家之余,她又承包了一些地用来补贴家用,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005年秋天,一向身体健康的婆婆王勇英突然开始变得健忘,偶尔大小便失禁,马爱真便带着婆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婆婆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婆婆生病后,不仅无法再帮着马爱真打理家务,而且生活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善良的马爱真又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

马爱真悉心照顾婆婆,她不厌其烦地帮婆婆擦身、洗脸、洗脚,婆婆大小便失禁,经常会弄到被褥、衣服上,对此马爱真从不抱怨。婆婆年龄大了,马爱真就每天依着老人的口味变着花样做饭,给老人做容易消化和有营养的食物。为了不让婆婆无聊,马爱真闲下来就陪老人看电视拉家常,天气好的时候就把婆婆抱到大门口晒太阳。婆婆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会像孩子一样发脾气,马爱真总是像哄孩子一样安抚婆婆。马爱真的嫂子看到她照顾一大家人太累,多次提出要把婆婆接到自己家,但是常年跟着马爱真生活的婆婆虽然不是很明白,一听说要接她走,拉着马爱真的胳膊急得要哭。马爱真看到婆婆的样子,拒绝了嫂子的好意,她说:“老人跟着我习惯了,照顾一个也是照顾,照顾两个也是照顾,只要老人高兴,跟着谁都一样。”

生活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9年春天,马爱真的父亲意外出了车祸,马爱真衣不解带在医院照顾了三个多月,仍没有挽回父亲的生命。弥留之际,已经说不出话来的父亲只是拉着马爱真的手流泪,马爱真知道父亲的牵挂,她对父亲说一定好好照顾家里,让他放心。这是马爱真对父亲的誓言,这何尝不是她一直坚守的事情。

命途多舛,她是五个孩子的妈

2000年,弟弟结婚有了儿子,由于弟媳患有哑疾,马爱真担心刚出生的侄儿得不到好的照顾,刚怀孕不久的她便同丈夫商量将侄儿带在身边抚养。心地善良的丈夫理解妻子为家人着想的心情,他不想让妻子为难,就说:“你想怎样我都无条件支持你。”就这样,侄儿出生后便由马爱真抚养,成为马爱真家的第一个孩子。

7个月后,马爱真的大女儿也出生了,同时养育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顿时紧张起来,喂奶、冲奶粉、换洗尿布、哄睡......还要兼顾娘家的大小事,没有一分钟是属于她自己的。但在马爱真看来丈夫体贴善良,婆婆帮着操持家务,孩子们健康可爱,她对生活感到很满意。

2007年马爱真有了二儿子,2012年她的小侄女出生了,2013她又迎来了自己的小儿子。至此,马爱真成了5个孩子的妈,加上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马爱真忙得脚不着地。从早上起来,她就要照顾两个小孩子穿衣吃饭,给婆婆穿衣服、梳头洗脸,还要给上学的孩子们准备早餐。丈夫要打工赚钱,也没有办法帮她。马爱真硬是凭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头,撑过了最难熬的那几年。“小儿子拉了,小侄女尿了,二儿子要穿衣服,两个上初中的孩子要准备早餐了,婆婆又乱扔东西了……我那时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知道自己怎么熬过来的,还好,现在两个大的上班了,只有一个上初中、两个上小学的了,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我觉得一切都值了!”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马爱真总是乐观以对。

言传身教,好家风代代相传

马爱真倾心照顾两个家庭,精心照料两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抚养五个年幼的孩子。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们,已经工作了的大侄子和大女儿回家休息时,他们便会帮助照顾两位老人的衣食起居,给弟弟妹妹做饭。两个小儿子和小侄女也懂得马爱真的不容易,他们在学习之余,就会帮忙打扫卫生,来减轻她的负担。

在外人看来,马爱真活得真累,要照顾两个老人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养活五个孩子,娘家弟弟弟媳也离不开她。但马爱真却很知足,她说:“孩子们懂事,老人病情稳定,日子越过越好,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一家人在一块,你为了我,我为了你,这日子就不苦不累,就有希望。”马爱真孝老爱亲的事迹感染着身边的人,2020年,马爱真被评为康驿镇好媳妇。

几十年的坚守让马爱真更加成熟和坚强,她心甘情愿地为家庭、为老人、为孩子付出所有,用一个农村妇女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爱与责任,她用孝心和爱心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之歌。


闪电新闻记者 朱志翔  通讯员 王子月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中国石化山东临沂石油举办“探秘智慧能源—我们这十年”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活动

中国石化山东临沂石油举办“探秘智慧能源—我们这十年”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活动

5月30日上午,2022年度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活动山东石油站在临沂正式拉开序幕。同时,还建设了山东临沂石油首座“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详细]
齐鲁网 2022-05-30
聚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韩金祥:承担起科技转化重任 努力推进山一大建设成为一流大学

聚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韩金祥:承担起科技转化重任 努力推进山一大建设成为一流大学

聚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韩金祥:承担起科技转化重任 努力推进第一医科大学建设成为一流大学[详细]
齐鲁网 2022-05-29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