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影响机制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3-08-09 09:50:08

文章“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影响机制”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8年第5期,作者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任庆梅教授。该项研究对国内七所高校1518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软件完成建模统计测量,考察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四个维度之间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意义,呈现出多维度共同支持、多路径相互协同的特征。人际支持对情境支持产生直接影响,两个维度均对学习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能够共同解释学习行为77.8%的变异量。而且,情境支持对学习投入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学习行为对学习投入产生直接影响,人际支持分别通过情境支持和学习行为对学习投入产生间接影响,三个维度能够共同解释学习投入67.6%的变异量;2.维度对各自包含要素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意义,呈现出多要素共同作用、多子系统相互依存的特征。十五个要素全部归入所属的维度,且借助各维度之间的路径,形成相互联结的四个子系统。

课堂环境指学生对课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心理气氛的感知,介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是以整体方式影响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学生的任何学习行为都受到自身心理感知的支撑与调控,对课堂学习过程的正面心理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从学生感知的视角考察课堂环境,探究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黑匣子”被视为课堂动力形成与优化的基础,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学界关于课堂环境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场理论和需求压力理论,二者一致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心理动力而引发的结果。以此为基础,在理论研究层面,课堂环境的概念及内涵可由两种观点较为全面地阐释。其中较受关注的是从关系(学生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个人成长目标取向(学生在环境中发展与自我提升的方向)、系统维护与变化(环境的有序组织)三个层面来评估课堂环境的特点以及课堂环境对教学结果产生的影响。另一些研究从体现课堂环境的复杂性出发,将课堂环境划分为环境挑战和环境支持。环境挑战强调教师应设计和实施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堂活动,确定相应的目标与期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环境支持则是指为促进学生达到环境挑战的目标而提供的工具以及社会与情感资源,可以细分为动机支持和关系支持。动机支持是指教师和班级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自我效能等产生的支持,关系支持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和利益关心,也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尊重与合作。环境支持对学习投入产生正面影响,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激发其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索意愿,促进深层次学习。

以上两种理论观点尽管对课堂环境层面划分不一,但都已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支持课堂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采用课堂环境三层面划分法的大样本问卷实证研究,在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开展,研究结果一致显示,有效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效能、学习兴趣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形成了多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堂环境量表,用于考量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特点等。而采用课堂环境两层面划分法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研究者体验式取样法和课堂录像观察法收集数据,其结果表明,有效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学业成绩提升、学习更加专注、对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增强等。尽管上述成果未体现出大学阶段语言学习课堂环境的特征,但相关的理论概念界定以及兼具效度与信度的量表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借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课堂环境研究也已起步,如探究课堂环境与学习效能或学习行为的关系以及师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差异比较等。这些研究得出了与国外学界较为一致的结论,表明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考察大学英语课堂环境提供了实证参照,但尚未开展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理论研究,因而难以勾划出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动态运作的全路径。

基于相关研究,已有研究者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确立了我国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概念模型,从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个层面阐释了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的构成和特点。该模型的理论基础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实施恰当的教学技能与活动,适应具体教学情境的要求,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引发积极的学习效果,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使命感”。学生对课堂教学技能与活动、人际关系、教学情境、学习效果的感知分别转化为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四个维度,即学习行为、人际支持、情境支持、学习投入。前三个维度反映教学过程,学习投入维度反映教学结果。二是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要决定作用。以上述四个维度为支架,调节学生自觉组织和控制心智活动以及开展具体学习活动的内化过程,促进目的语学习。该理论模型从概念层面划分为十五个要素,分别包含在学习行为、人际支持、情境支持、学习投入四个维度中。

具体来说,学习行为维度是指学生对自身参与课堂活动获得发展程度的感知,包含任务取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联系现实、个性化学习、活动参与六个要素。人际支持维度是指学生对自身与课堂环境主体交互程度的感知,包含教师支持、学生融洽、学生平等三个要素。情境支持维度是指学生对课堂环境组织有序程度的感知,包含课堂管理、多媒体运用、活动创新三个要素。有效课堂环境促进学习投入,即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认知与情感回应,充满活力地应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而,作为第四个维度的学习投入成为考量学习效果、预测学习成绩、评价教学结果的重要指标,包括自我效能、收获评价、学习兴趣三个要素,分别体现学习投入的三个方面,即行为、认知、情感。虽然该理论模型阐释了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维度以及要素构成,但描述的毕竟是一种主要来自逻辑推理的理想过程和关系,尚未对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要素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量化研究。

有鉴于此,该项研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三维度之间以及与学习投入维度的路径关系有何特点?二是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包含的十五个要素与所属维度的路径关系有何特点?然后,采用大样本调研数据,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基于量化分析回答以上问题,描述和阐释我国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影响机制,为拓展课堂环境理论以及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实证依据。该项研究的数据是课题组对国内七所院校进行调查的非英语专业大一及大二本科生数据。问卷回收率为91.39%。其中,男生占40.32%,女生占59.68%;文科生占46.55%,理科生占53.45%;大一学生占54.61%,大二学生占45.39%;分别来自教育、中文、历史、生物、化学、材料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量表题项表述采用第一人称,直接考量学生作为亲历体验者对课堂环境的个性化感知,减少了研究者作为外围观察者对课堂环境进行判断分析有可能导致的误差,有助于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即使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完全的一致性,学生通过相对长久的内在学习感知依然能够对所处课堂环境的特征做出准确判断。

图1显示了模型中潜在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估计值中,人际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回归系数p值为0.680,远大于0.050,表示此因果路径没有效度,应从结构模型中移除。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与任课教师及同伴的人际关系对自我学习情况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力不大。其余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以及测量模型中因素负荷量路径系数均达0.000的显著水平,且全部为正数,表明路径系数的效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根据AMOS提供的修正指数,模型中e9与e10、e15与e4、e7与e6这三对误差间的修正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指数,表示课堂管理与任务取向、活动参与与自我效能、活动创新与学习兴趣三对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在本研究中,三对变量间的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297、0.258、0.261,且均具有显著意义,这也得到了先前文献研究结论的支持。一是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序程度,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做好准备,从而更加关注学习任务;二是课堂参与与自我效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越积极,产生的学习效能感就越高,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三是教师设计多样化的小组活动,能够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基于先前理论和实证研究观点,根据模型修正建议,在模型上增加了三条双箭头路径,体现上述三组变量的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

修正后,根据以上各项拟合值进行综合判断,修正模型与样本数据适配度在整体上达到契合,模型可以辨识,即该研究中的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能够获得样本数据的支持,表示结构模型中潜在变量之间以及测量模型中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产生影响的情形与理论建构基本相一致,说明假设概念模型在实证层面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因果关系模型。

结构模型回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即关于各维度之间的路径特点。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的四个维度之间依靠不同路径相互协同,呈现出多维度共同支持的影响机制。首先,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三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响路径。图1显示,在结构模型中,人际支持对情境支持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719,表示课堂人际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情境建立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人际支持和情境支持对学习行为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是0.451和0.458,表明人际支持和情境支持对学习行为均呈显著正向作用,且路径系数值接近,两个维度对学习行为产生的共同解释变异量高达77.8%。以上数据显示,学生对人际支持的感知能够有力地促进其对情境支持的感知,两者产生的合力影响其对课堂学习行为的感知,共同促进学生对课堂生活的深度参与和正面体验,这与先前相关研究一致,即人际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情境建立的基本条件,教学情境建立是确保课堂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学习活动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其次,图1也展示出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三维度对学习投入维度的不同影响路径。情境支持影响学习投入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538,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投入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表示情境支持和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对学习投入的正向直接影响均具有显著意义,且影响力较大。

由于人际支持也分别对情境支持和学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因此情境支持和学习行为也是人际支持促进学习投入的中介变量。这三个维度对学习投入的共同解释变异量高达67.6%,说明大学英语课堂环境构建对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预测力,这与先前研究大致相符,即融洽的人际关系、恰当的教学情境建立、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行为以整体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投入。以上具有显著意义的正向路径系数以及相互协同的特征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卓有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就对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来说,情境支持的作用远高于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投入产生影响力者更多来自于课堂秩序的约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新颖的课堂活动产生的外在吸引力。学习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及质量对学习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通过深度参与课堂生活,学生不断获得接触语言输入、促进自动提取与输出语言的机会。教学设计与实施正是要促进这些学习机会的最大化,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学习成功。

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完善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以活动为驱动力,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激活大脑中已储存的惰性知识,引发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促进目的语形式-意义-功能的匹配。而且,人际支持分别通过学习行为和情境支持影响学习投入,一方面说明人际关系在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本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际关系必须以学习行为和教学情境为中介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而,既不能忽视人际互动的基本支持,仅考虑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因被动灌输语言输入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人际关系,仅凭学生的主观要求确定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导致学生因脱离预期的学习目标而难以均衡地发展其语言能力。

测量模型回答了第二个研究问题,即关于要素与所属维度的路径特点。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中的所有要素都能够合理归入所属的维度,呈现出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在四个测量模型中,十五个要素的因子负荷值路径系数均达显著,表示因素构念的聚敛效度能够被接受,说明每个要素作为潜在变量的测量指标均可以反映其对应维度的潜在特质。人际支持作为潜在变量,教师支持的因素负荷值最大,表示教师支持对人际支持的贡献最大,是人际支持构念的主导因素,即学生对教师支持的感知程度越高,反映出的课堂人际关系感知越趋于正面,越有助于人际支持维度的有效构建。这与已有研究观点一致,即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和支持对形成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缺乏教师支持,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畏缩行为。学习行为作为潜在变量,包含的六个观测变量的因素负荷值介于0.583至0.818之间,表明六个要素对学习行为维度都有较大贡献。其中,探究学习的因素负荷值最大,其次为现实联系,说明在学习行为维度的构建过程中,探究学习和现实联系是形成学习行为构念的主导因素,即学生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探究程度感知越高,对所学内容与现实联系的密切程度感知越强,对课堂学习行为的感知程度就越趋于积极和活跃。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开展全人教育,考虑社会现实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

情境支持作为潜在变量,活动创新的因素负荷值最大,而且,多媒体运用的因素负荷值也较大,表示这两个要素是情境支持构念的主导要素,即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创新程度感知越高,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有效学习的感知程度越强,越有助于教学情境维度的有效构建。这与已有研究相符,即教师应注重专业能力提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和实施新颖的学习活动,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对建立恰当的教学情境产生重要影响。学习投入作为潜在变量,收获评价和学习兴趣的因素负荷值较大,表示这两个变量最能反映学习投入的特点,是学习投入构念的主导因素,即学生对收获评价和学习兴趣的感知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学习投入维度的有效构建。学习投入的程度越高,课堂动力越足,对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完善学习方法、提升思辨能力的作用就越明显。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通过有效课堂环境构建,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的判断以及对学习专心程度的感知,激发其自觉采用深层学习方法,增强适应性成长意识,不断优化学习效果。

可见,四个维度与各自包含的要素之间均存在合理的聚敛效度,十五个要素全部能够归入大学英语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包含的维度中。各维度与所包含要素之间均具有显著意义的回归系数,分别形成四个子系统,即学习行为子系统、人际关系子系统、情境支持子系统、学习投入子系统。而且,借助各维度之间相互协同的路径关系,维度与所包含的要素形成的四个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同融合为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非线性特征的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生成课堂动力,促进目的语习得。这符合复杂适应系统观,即语言从不同体验方式、社会互动以及认知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中不断得以激活、整合、浮现和发展。

该研究采用大样本实证数据,通过建立拟合度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我国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维度与要素的影响路径和联结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是结构模型,还是测量模型,变量间的影响路径与理论模型界定的操作性定义相符,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具有多维度共同支持、多路径相互协同、多要素共同作用、多子系统相互依存的影响机制特征。这些发现是对我国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内部结构的具体化描述和阐释,为已建立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实证依据,有助于形成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互动。

提升教育质量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究发现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具有如下启示:一是根据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三维度之间的路径及特征,教师应重视基于学生感知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构建过程,促进学生自主的心理内活动,为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以强化教与学的共生关系。二是根据学习行为维度在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知识建构与积极的主体参与,实现对知识点的练习、记忆和深度内化,提升对自身发展方向的正面感知,促进对学习活动的专注。三是根据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三维度对学习投入产生预测力,教师能够通过有效课堂环境构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潜能,增强学习愉悦感和收获感,为语言输入与输出处理提供认知与情感资源。四是根据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维度之间、维度与要素之间、四个子系统之间的路径及特征,教师能够以教为着力点,将每个维度作为体系整体优化的宏观基点,每个要素作为体系细节优化的微观基点,为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持续优化提供动态监控依据。

作者:任庆梅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李凯丰 刘岩 徐红梅]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