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南海Ⅰ号”最新发掘成果发布:“载”瓷最多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2017-11-26 10:03:11

“南海Ⅰ号”的水罗盘。

“南海Ⅰ号”最新发掘成果发布:

“南海Ⅰ号” “载”瓷最多

为了纪念“南海Ⅰ号”发现30周年,成功举行“整体打捞”10周年,昨天起,来自世界各地的80多位考古学专家齐聚广东阳江海陵岛,出席为期2天的“‘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将围绕“南海Ⅰ号”调查、发掘、展示与研究,中国水下考古的回顾与展望,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展开演讲和对话。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化厅、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希腊、日本、韩国、伊朗、新加坡、柬埔寨等国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署名除外)

钳镯

10年发掘:

整体打捞入住“水晶宫”创世界奇迹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于2007年经整体打捞后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2009年、2011年两次试发掘;2013年11月28日,“南海Ⅰ号”启动正式全面考古发掘。

其中,“整体打捞、整体发掘、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理念和实践一直贯穿在整个发掘过程,该工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方法论上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综合实力、实施能力、多学科协同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成熟。

2014年,发掘工作主要是清理沉箱表面的泥沙和提取船舱外散落的文物。根据遗址实际情况,以沉箱内东南角为基点布设探方12个。经发掘清理了打捞时的回填堆积和晚期海泥堆积,凝结物已大量出露。按计划进行了泥土采样、浮选。发掘现场凝结物、船货和部分船体结构已经暴露。船中部两侧船舷经过发掘清理,船艏部位于沉箱南侧,已经显示出我国古船舷板特有的多重鱼鳞搭接的结构,船体隔舱板中已有12个可以看到轮廓。

2015年开始,伴随着表面淤泥清理的完成,考古发掘的工作重点进入分离提取舱内凝结物和船货的阶段。2015年上半年清理了船舱上部散落的文物及部分表层凝结物,随后进入船舱内文物提取,按照船体结构分15个隔舱提取文物,至今已提取船后部C09-C15和前部C02-C06等隔舱的部分文物。

此项发掘工作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

青白釉印折枝花卉芒口小碗

打捞故事:

“南海Ⅰ号”促成中国水下考古队

出席研讨会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是30年前中国第一批11名水下考古队员之一,至今唯一坚守海底考古一线的中国首批队员,他是“南海Ⅰ号”、“南澳Ⅰ号”首位下水发掘人,亦是唯一一位下水录下20分钟“南海一号”水下全貌和真相视频者,崔勇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回忆了“南海Ⅰ号”发现的细节和中国水下考古队组建的片段。

水下考古队的“黄埔一期”

1987年夏季,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事博物馆档案记载中,查到当年一艘叫做“莱茵堡(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古沉船,就沉没在广东阳江和台山之间海域,于是决定到南中国海探测打捞。在中国境内打捞必须和中国合作,广州救捞局承接了这一任务。可谁也没有料到,一抓斗下去却捞上来了247件器物,有瓷器有锡器,还有一条1.72米的大金腰带,原来水下23米深地方,却是另一艘中国古沉船。专家们认定,这艘位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沉船是一艘重要的中国沉船(即“南海Ⅰ号”),于是中方负责人宣布暂停这次打捞,国家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紧急成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到底是组织潜水员去学考古呢,还是指派考古人员去学潜水?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崔勇说,有人算了一笔账,潜水员学考古要花4年,考古人员去学潜水只要花半年。中国有这么多年轻的考古人,从中找几个合适学潜水的不太难。

“我的运气非常好,通过层层体检之后,被选送入交通部广州潜水学校进行培训。”崔勇回忆,潜水员体检不同一般的体检,从皮下脂肪厚度测定,到听力、体能和心肺功能测试,还有加压和氧敏感试验等。

最初的潜水训练从一个2米多深的游泳池开始,随后转移到潜水塔进行。直径6米的潜水塔深度分别为3米、6米和12米。实战训练场被安排在从化流溪河水库,最深处超过40米。经过2个月培训,首批潜水训练如期结束,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黄埔一期”。

福建德化窑宋青白釉乳钉四系罐

为练本领去岩洞野练

1987年12月,邀请了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先生上了一次扫盲课。1989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签署一个水下考古培训班。

“这个培训跟我们中国的培训有一点不一样,11个人分成两组,那个老师很奇怪,把年纪大的、身体不好的、整天吃药有病的,还有手上有点残疾的,都放在一个组里面,而把像我一样身体特别好的、潜水技术又特别好的分在一个组。队员们自嘲一个叫做‘老弱病残组’,一个叫‘明星组’。”

令人意外的是,每次分配任务时,同样任务两个组去完成,总是老弱病残组做得最好。原来,水下考古不是谁能力强就能干的,一定要有团队精神,才能干好。崔勇回忆,为了练就过硬的本领,水下考古队甚至拉到广东梅州怪石嶙峋的绿窟潭岩洞去野练,那次是他下潜最深的一次,下到水深48米处。

最新统计: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 标本2600件

主办方通报的“南海Ⅰ号”最新发掘资料显示,历经10年的发掘,发现“南海Ⅰ号”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出土、出水器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总共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其中瓷器19000余件套、金器180件套、银铤183件套、铁器84吨、铜器170件套、铅锡器85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其他及不明274件,以及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此外,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健透露,将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南海一号”全面发掘工作。

[责任编辑:杨凡、彭芳]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

农业部、科技部、水利部制图:蔡华伟采访人:本报记者。通过联合、合作实现全产业链服务,有效降低成本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实际把...[详细]
人民日报 2017-11-26
中国空军“金头盔”飞行员:胜利之后只能高兴一秒

中国空军“金头盔”飞行员:胜利之后只能高兴一秒

近距空战,飞行员高中强正在目视搜索“敌机”。对于空军飞行员而言,“金头盔”被誉为空军歼击机飞行员最高荣誉。[详细]
人民日报 2017-11-26
【新时代 新征程】向不平衡不充分发力 满足人民需要

【新时代 新征程】向不平衡不充分发力 满足人民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不平衡不充分之处发...[详细]
央视网 2017-11-26
冷空气影响北方局地降温8℃ 南方降雨减弱

冷空气影响北方局地降温8℃ 南方降雨减弱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预计,26日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上述地区气温将下降4~6℃,部分地区8℃以上。26日08时至2...[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7-11-26

黑龙江:“公铁联姻”为贫困县带去冬日“热流”

不通铁路曾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百姓“害怕”出远门,而今“公铁联姻”服务却给这个贫困县带去寒冬里的务工“热流”。在甘南县实施...[详细]
新华网 2017-11-26

山西严禁对省级自然保护区随意调整

记者近日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山西省将加强省级自然保护区环保力度,严禁擅自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区和更改名称。而且省级自然保...[详细]
新华网 2017-11-26

广西一高中宿舍楼灌入“黑混凝土” 当地开展清理整顿

近日网曝“广西全州高中在建学生宿舍楼灌入‘黑混凝土’。该县非法混凝土搅拌站横生”一事引发广泛关注,11月25日晚,全州县委宣传部通报,...[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7-11-26

大舞台·大机遇·大梦想——三代台商接力书写“登陆传奇”

大舞台·大机遇·大梦想——三代台商接力书写“登陆传奇”。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商跨越海峡,投资大陆,搭乘大陆经济发展快车,逐步从福...[详细]
新华网 2017-11-26

河南:2020年各省辖市至少建成一所老年开放大学

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河南日前印发《河南省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7-2020年)》,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水平作出部...[详细]
新华网 2017-11-26

新疆采取五大举措补充逾4.4万学前双语教师

为破解师资匮乏难题,今年,新疆采取五大举措,为天山南北的学前双语幼儿园补充4.45万名双语教师。为此,新疆今年实施国家“学前双语教...[详细]
新华网 2017-11-26

内蒙古加强贫困地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获悉,“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着重加强国家级贫困旗县、边境旗县、农村牧区等重点地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内...[详细]
新华网 2017-11-26

走向未来的学习——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走向未来的学习——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如果挑选中国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一个世界级学习型城市,很多海外人士的第一反应是深圳。[详细]
新华社 2017-11-26

1630亿元背后,三个农民与“电”的故事

——关于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的报道。机井通电了,麦地里埋了地埋管,一刷电卡水泵就自动抽水浇地;农村供电“最后1公里”问题解决了,空调...[详细]
光明日报 2017-11-26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